【关键词】:跨文化探讨 人际距离 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学习
致谢辞4-7 中文摘要7-10 Abstract10-23 绪论23-53 0.1 问题的提出23-26 0.2 探讨概况26-48 0.2.1 中国学生留德教育探讨概况26-31 0.2.2 人际距离探讨概况31-38 0.2.3 跨文化探讨概况38-48 0.3 论文的探讨对象、探讨目的和探讨任务48-50 0.4 论文的理论基础、探讨措施和材料来源50-52 0.5 论文的整体构架52-53 第一章 人际距离53-98 1.1 人际距离的概念53-67 1.1.1 文化距离55-58 1.1.2 社会距离58-63 1.1.3 心理距离63-64 1.1.4 身体距离64-66 1.1.5 语用距离66-67 1.2 人际距离的属性67-75 1.2.1 人际距离的符号性67-71 1.2.2 人际距离的社会性71-72 1.2.3 人际距离的文化性72-75 1.3 人际距离的功能75-81 1.3.1 人际距离的控制功能77-78 1.3.2 人际距离的交际功能78-80 1.3.3 人际距离的调养与评价功能80-81 1.4 人际距离的体现与调节方式81-91 1.4.1 非言语层面81-86 1.4.1.1 体距82-83 1.4.1.2 体触83 1.4.1.3 目光交流83-84 1.4.1.4 副语言84-85 1.4.1.5 交际环境与交际频度85-86 1.4.2 言语层面86-91 1.4.2.1 称呼语87-90 1.4.2.2 招呼语与道别语90-91 1.5 人际距离理论与相关理论的比较91-96 1.5.1 人际距离理论与“权势”/“平等”准则92-94 1.5.2 人际距离理论与礼貌准则94-96 1.6 本章小结96-98 第二章 跨文化学习98-145 2.1 学习理论99-107 2.1.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102 2.1.2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102-103 2.1.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103-106 2.1.4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106-107 2.2 跨文化学习理论107-140 2.2.1 文化的概念108-114 2.2.2 跨文化学习的概念114-115 2.2.3 跨文化性:跨文化学习的基点115-120 2.2.4 跨文化能力:跨文化学习的目的120-123 2.2.5 跨文化态度:跨文化学习的保证123-127 2.2.5.1 尊重123-124 2.2.5.2 宽容124-125 2.2.5.3 跨文化理解125-127 2.2.6 跨文化学习的理论模式127-140 2.2.6.1 跨文化敏感性发展模式127-130 2.2.6.2 跨文化适应模式130-140 2.3 跨文化培训:跨文化学习的学习140-144 2.4 本章小结144-145 第三章 中国学生对中德文化中人际距离的主观体验145-224 3.1 探讨假设的提出147-150 3.2 探讨措施与过程150-156 3.2.1 收集数据的方式150-151 3.2.2 样本的选择151-152 3.2.3 调查问卷的设计、试测与调整152-153 3.2.4 问卷调查的实施153-156 3.3 调查结果与数据略论156-219 3.3.1 非言语层面的人际距离157-184 3.3.1.1 体距行为157-173 3.3.1.2 体触行为173-184 3.3.2 言语层面的人际距离184-206 3.3.2.1 姓名称谓184-190 3.3.2.2 称呼代词190-206 3.3.3 社会支持206-212 3.3.4 人际交往的作用因素212-219 3.4 结论219-222 3.5 本章小结222-224 第四章 中国留德学生对人际距离的跨文化学习224-305 4.1 探讨措施的选择225-235 4.1.1 主观理论探讨227-233 4.1.1.1 主观理论的定义227-229 4.1.1.2 主观理论的探讨过程229-231 4.1.1.3 主观理论的变化231-233 4.1.2 访谈法233-235 4.1.3 建构法235 4.2 访谈对象的选择235-238 4.3 探讨过程238-239 4.4 探讨结果:略论与讨论239-304 4.4.1 个案略论:杨林对人际距离的跨文化学习239-276 4.4.1.1 杨林的留德经历239-254 4.4.1.2 杨林对于人际距离的主观理论254-268 4.4.1.2.1 言语层面的人际距离260-263 4.4.1.2.2 非言语层面的人际距离263-265 4.4.1.2.3 对于人际距离作用因素的思考265-268 4.4.1.3 杨林对于人际距离的主观理论的变化268-276 4.4.1.3.1 言语层面的人际距离271-273 4.4.1.3.2 非言语层面的人际距离273-274 4.4.1.3.3 对于人际距离作用因素的思考的变化274-276 4.4.1.4 总结276 4.4.2 综合比较:中国留学生对人际距离的跨文化学习276-299 4.4.2.1 “距离”定义的跨文化学习276-280 4.4.2.2 言语层面人际距离的跨文化学习280-292 4.4.2.2.1 称呼语280-288 4.4.2.2.2 道别语288-291 4.4.2.2.3 话题291-292 4.4.2.3 非言语层面人际距离的跨文化学习292-297 4.4.2.3.1 体距与体触292-293 4.4.2.3.2 副语言特征293-294 4.4.2.3.3 交际场合294-297 4.4.2.4 人际距离作用因素的跨文化学习297-299 4.4.3 结论与建议299-304 4.5 本章小结304-305 结束语305-312 参考文献312-328 附录328-337 ,德语毕业论文,德语论文范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