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中德大学生智慧隐含概念包括"善为人"与"会处事"两方面内容,分为"人际态度"、"行为特点"、"性格特点"、"人际能力"和"广博灵变性"5个部分81-83 4.2 "甜葡萄"效应使中国被试相对更重视"行为特点"因素,德国被试相对更重视"广博灵变性"因素83-85 4.3 两国大学生在某些项目的相对作用力上有明显区别85-86 5 结论86-88 第五部分 探讨三--大学生对于智慧生成作用因素的隐含理论:中德跨文化探讨88-104 1 前言88-89 2 措施89-90 2.1 被试89 2.2 问卷编制89 2.3 测试过程89 2.4 略论程序89-90 2.5 统计处理90 3 结果90-98 3.1 探究性因素略论90-91 3.2 验证性因素略论91-92 3.3 结构方程模型多组比较92-95 3.4 项目和因子的均值比较95-96 3.5 问卷的信效度96-98 4 讨论98-103 4.1 中德大学生智慧生成作用因素的隐含理论大致都是内在可控因素,包括"仁爱与道德"、"知识与思维"、"态度与信念"和"经历与经验"4 个方而98-100 4.2 文化异同导致"态度与信念"和"经历与经验"相比较,中国被试更重视前者,德国被试更重视后者100-101 4.3 两国大学生在某些项目的相对作用力上有明显区别101-103 5 结论103-104 第六部分 探讨四--德慧与物慧:中德大学生作用评价智慧的因素的跨文化探讨104-129 1 前言104-105 2 措施105-108 2.1 被试105 2.2 问卷编制与施测105-107 2.3 测试过程107 2.4 略论程序107 2.5 统计处理107-108 3 结果108-122 3.1 "物慧"型智慧者评价作用因素模型108-115 3.2 "德慧"型智慧者评价作用因素模型115-121 3.3 问卷的信效度121-122 4 讨论122-127 4.1 不同类型智慧者的评价智慧作用因素模型既有相似又有区别122-125 4.2 中德大学生评价智慧作用因素模型既有相似又有区别125-127 5 结论127-129 第七部分 探讨五--目标人物信息对评价智慧的作用:中德大学生跨文化探讨129-137 1 前言129-130 2 措施130-131 2.1 被试130 2.2 探讨设计130 2.3 问卷编制与施测130-131 2.4 测试过程131 2.5 统计处理131 3 结果131-133 3.1 目标人物年龄与智慧水平评价的关系131-132 3.2 目标人物性别与智慧水平评价的关系132 3.3 目标人物智慧类型与智慧水平评价的关系132-133 4 讨论133-136 4.1 目标人物年龄与智慧水平评价的作用133-134 4.2 目标标人物性别对智慧水平评价的作用134 4.3 目标人物智慧类型对智慧水平评价的作用134-135 4.4 被试国别对智慧水平评价的作用135-136 5 结论136-137 第八部分 探讨总结137-145 1 总讨论137-141 1.1 中德大学生智慧隐含理论既传承了各自智慧传统又有一定异同137-138 1.2 中德大学生智慧隐含理论既有共通性亦有区别138 1.3 进行智慧隐含理论的跨文化探讨宜在"关系中"加以考量138-139 1.4 智慧隐含理论跨文化探讨应否设置具体且严格的假设应视具体情况而定139-140 1.5 对不同文化个体进行智慧培育时既要注重通用策略亦要区别对待140-141 2 总结论141-143 3 探讨的创新与不足143-144 3.1 创新143-144 3.2 不足144 4 探讨展望144-145 附录145-164 参考文献164-174 在读期间的学术论文与探讨成果174-175 ,德语毕业论文,德语毕业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