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快速城市化、城市气候问题日趋严重的背景下,本探讨试图通过城市气候探讨在中德两国城市规划中整合途径的比较探讨,从工作途径方面探求德国规划方案更有利于解决城市气候问题的原因,并确定我国整合途径的差距所在。在此基础上,本文将尝试性地提出我国整合途径的优化方向,以便通过加强城市气候探讨机构与规划部门的协作、加强城市气候探讨对城市规划的引导与控制,提高规划方案应对城市气候问题的能力。这也将为可持续发展、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作出贡献。
首先,本探讨将深入剖析城市气候探讨在德国建设指导规划中的整合途径;其次,从规划程序、工作内容、规划组织、法规保障等四个方面对中德城市规划中城市气候探讨的整合途径进行比较,确认我国整合途径的差距;最后,针对现存差距提出优化方向。
探讨结果显示,德国整合途径在规划程序与工作内容的设置、规划组织、法规保障体系的构建上的优势,是其规划方案更有利于解决城市气候问题的原因所在。为了优化整合途径,我国城市规划可以从四个方面作出调整。
第一,在规划程序方面,修正传统的程序模型以避免主观臆测与政治专断关于规划决策的干扰;采用合理的目标体系及方法框架构建措施以提高规划框架的逻辑性;在此基础上调整规划程序以加强城市气候探讨引导规划设计的有效性。
第二,在工作内容方面,全面开展近况略论、作用预测等各项城市气候探讨工作、提高工作成果的可视化程度,为规划设计提供明确建议,为部门协调与权衡决策提供客观基础;在纲要与草案制定、方案编制中,设计工作应更多地兼顾城市气候方面的规划要求、落实城市气候探讨工作提出的规划方法;完善现有规划工具以匹配新增工作内容、为相关规划方法的提出与实施创造条件。
第三,在规划组织方面,明晰相关部门的工作任务与责任,以增强职责分配的合理性;完善公共机构规划参与制度和规划环评制度、构建多样化平台,为各专业机构、专业机构与规划部门提供更多协作机会。
第四,在法规保障方面,在建设法规中进一步完善规划编制与生效程序、规划环评与公共机构规划参与制度的相关规定,在环保法规中提出对于环境规划与景观规划的详细规定,以确保可持续规划程序的运用与整合规划的实现;扩展环境质量评价标准、标准化城市气候探讨工作、细化建设法规中对于规划目标设置的内容,以确保各阶段城市气候探讨的全面开展及其成果质量。
【关键词】:城市气候探讨 城市规划 城市设计 整合途径
致谢5-6 前言6-7 摘要7-8 Abstract8-10 附表目录10-12 插图目录12-13 目次13-22 1. 绪论22-74 1.1 探讨基础22-69 1.1.1 探讨背景22-25 1.1.1.1 可持续发展22-24 1.1.1.2 节能减排24-25 1.1.2 探讨前提25-35 1.1.2.1 前提一:我国城市气候问题亟待解决25-29 1.1.2.2 前提二:德国在城市气候问题解决方面取得显著成效29-31 1.1.2.3 前提三:城市气候问题由城市建设引发31-33 1.1.2.4 前提四:规划方案是现代城市建设的直接依据33 1.1.2.5 前提五:整合城市气候探讨是规划工作应对城市气候问题的重要策略33-34 1.1.2.6 前提六:工作途径决定工作效果34-35 1.1.3 探讨目标35-37 1.1.3.1 总体目标35-36 1.1.3.2 目标细化36-37 1.1.4 探讨对象37-40 1.1.4.1 城市气候问题37-38 1.1.4.2 城市气候探讨38 1.1.4.3 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38-40 1.1.5 探讨措施40-43 1.1.6 探讨框架43-45 1.1.7 探讨意义45-46 1.1.8 文献综述46-64 1.1.8.1 德国部分46-59 1.1.8.1.1 奠基阶段46-50 1.1.8.1.2 发展阶段50-54 1.1.8.1.3 成熟阶段54-59 1.1.8.2 我国部分59-64 1.1.8.2.1 20世纪80年代初至20世纪末59-62 1.1.8.2.2 本世纪初至今62-64 1.1.9 文献来源64-69 1.1.9.1 对于德国整合途径64-68 1.1.9.2 对于我国整合途径68-69 1.2 规划系统之简介69-74 1.2.1 德国空间规划体系69-71 1.2.2 我国城乡规划体系71-74 2. 城市气候探讨在德国建设指导规划中的整合途径74-136 2.1 规划程序74-81 2.1.1 程序模型74-77 2.1.2 建设指导规划的编制程序77-79 2.1.3 相关步骤及其影响79-81 2.1.3.1 步骤1:城市气候近况略论与规划建议提出79-80 2.1.3.2 步骤2:城市气候探讨成果在目标体系与发展概念中得以涉及80 2.1.3.3 步骤3:规划草案的城市气候状况预期评估80-81 2.1.3.4 步骤4:城市气候探讨成果在规划方案的制定与深化中得以尊重81 2.2 工作内容81-119 2.2.1 近况调研与规划建议提出81-96 2.2.1.1 大气污染控制规划81-86 2.2.1.2 噪声污染控制规划86-91 2.2.1.3 气候保护概念91-93 2.2.1.4 能源概念93-94 2.2.1.5 气候图集94-96 2.2.2 规划目标与发展概念的制定96-105 2.2.2.1 城市气候探讨成果对目标体系的作用96-98 2.2.2.2 有利于城市气候问题缓解或预防的指导方针98-105 2.2.2.2.1 方针一:多中心集中与城市网络99-100 2.2.2.2.2 方针二:短途城市100-101 2.2.2.2.3 方针三:功能混合101-102 2.2.2.2.4 方针四:不依赖机动车的城市或居民点102-103 2.2.2.2.5 方针五:利用可再生能源的住区103 2.2.2.2.6 方针六:雨水资源管理103-105 2.2.3 城市气候作用预测105-114 2.2.3.1 土地利用规划层面105 2.2.3.2 建造规划层面105-114 2.2.3.2.1 对象一:太阳辐射与建筑物能耗106-107 2.2.3.2.2 对象二:风环境107-109 2.2.3.2.3 对象三:大气污染109-111 2.2.3.2.4 对象四:热岛效应111-112 2.2.3.2.5 对象五:噪声污染112-114 2.2.4 规划方法的选取与定位114-119 2.2.4.1 规划方法及其法学基础114-118 2.2.4.2 规划方法的定位依据118-119 2.3 规划组织119-132 2.3.1 职能分配119-122 2.3.2 部门协作122-132 2.3.2.1 公共机构的规划参与122-124 2.3.2.2 环境鉴定与环境报告制度124-126 2.3.2.3 非正式规划工具126-132 2.3.2.3.1 城市发展规划126-128 2.3.2.3.2 地方层面的景观规划与绿地秩序规划128-131 2.3.2.3.3 城市建设框架规划131-132 2.4 法规保障132-136 2.4.1 对于规划程序132 2.4.2 对于工作内容132-134 2.4.2.1 环境质量评价标准132-133 2.4.2.2 专项规划与专项探讨133 2.4.2.3 规划目标133-134 2.4.2.4 规划方法134 2.4.3 对于规划组织134-136 3. 城市气候探讨在我国城市规划中的整合途径136-177 3.1 规划程序136-139 3.1.1 程序模型136 3.1.2 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程序136-137 3.1.3 城市详细规划的编制程序137-139 3.1.4 相关步骤及其影响139 3.1.4.1 步骤1:气象资料的收集整理与相关专项探讨的开展139 3.1.4.2 步骤2:在纲要与草案编制中兼顾城市气候探讨成果139 3.1.4.3 步骤3:在方案编制中兼顾城市气候探讨成果139 3.1.4.4 步骤4:城市气候状况预测与缓解方法提出139 3.2 工作内容139-168 3.2.1 资料收集与整理139-156 3.2.1.1 气象与城市气候基础资料收集整理139-153 3.2.1.1.1 城市大气环境保护规划140-144 3.2.1.1.2 城市大气环境容量核定144-146 3.2.1.1.3 城市噪声污染控制规划146-148 3.2.1.1.4 城市高污染燃料禁燃区规划148-150 3.2.1.1.5 城市热岛时空分布特征探讨150-151 3.2.1.1.6 城市风场特征时空分布探讨151-152 3.2.1.1.7 城市通风道规划152-153 3.2.1.2 基础资料略论153-156 3.2.1.2.1 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153-155 3.2.1.2.2 生态功能区划155-156 3.2.2 规划目标与重大准则制定156-157 3.2.2.1 城市气候探讨成果对规划目标的作用156 3.2.2.2 重大准则的制定156-157 3.2.3 规划方法的选取与定位157-162 3.2.3.1 规划方法及其法学基础157-161 3.2.3.2 规划方法的定位依据161-162 3.2.4 城市气候作用预测162-168 3.2.4.1 城市总体规划162-163 3.2.4.2 详细规划163-168 3.2.4.2.1 对象一:太阳辐射与建筑物能耗163-164 3.2.4.2.2 对象二:风环境164-166 3.2.4.2.3 对象三:大气污染166-167 3.2.4.2.4 对象四:热岛效应167-168 3.2.4.2.5 对象五:噪声污染168 3.3 规划组织168-174 3.3.1 职能分配168-170 3.3.2 部门协作170-174 3.3.2.1 公共机构的规划参与170-171 3.3.2.2 规划环境作用评价171-173 3.3.2.3 其他规划工具173-174 3.3.2.3.1 环境规划173-174 3.3.2.3.2 景观规划174 3.4 法规保障174-177 3.4.1 对于规划程序174-175 3.4.2 对于工作内容175-176 3.4.2.1 环境质量评价标准175 3.4.2.2 专项规划与专项探讨175 3.4.2.3 规划目标175-176 3.4.2.4 规划方法176 3.4.3 对于规划组织176-177 4. 德国整合途径的优势与我国整合途径的改进方向177-201 4.1 德国整合途径的优越性所在177-183 4.1.1 规划程序177-178 4.1.2 工作内容178-181 4.1.2.1 近况略论178-179 4.1.2.2 目标体系与发展概念制定179 4.1.2.3 预测评估179-180 4.1.2.4 方法选取180-181 4.1.3 规划组织181-182 4.1.3.1 职能分配181-182 4.1.3.2 部门协作182 4.1.4 法规保障182-183 4.1.4.1 对于规划程序182 4.1.4.2 对于工作内容182-183 4.1.4.3 对于规划组织183 4.2 我国整合途径的差距所在183-190 4.2.1 规划程序183-185 4.2.2 工作内容185-187 4.2.2.1 近况略论185-186 4.2.2.2 目标体系与发展概念制定186 4.2.2.3 预测评估186-187 4.2.2.4 方法选取187 4.2.3 规划组织187-189 4.2.3.1 职能分配187-188 4.2.3.2 部门协作188-189 4.2.4 法规保障189-190 4.2.4.1 对于规划程序189 4.2.4.2 对于工作内容189-190 4.2.4.3 对于规划组织190 4.3 我国整合途径的改进方向190-201 4.3.1 对于规划程序191-192 建议一 传统"理性规划"的修正191 建议二 目标体系及方法框架构建措施的调整191-192 建议三 规划程序的调整192 4.3.2 对于工作内容192-196 建议四 气候略论的开展与规划建议的可视化表达192-194 建议五 相关规划目标及其方法框架的具体化与指导方针的引入194 建议六 草案城市气候作用预测的及时开展194-195 建议七 规划方法法学依据的明确与定位依据的简化195-196 4.3.3 对于规划组织196-198 建议八 相关部门的任务明确与职责落实196 建议九 部门协作的强调196-198 4.3.4 对于相关法规198-201 建议十 规划程序法学依据的补充198 建议十一 工作内容法学依据的补充198-200 建议十二 职能分配与部门协作法学依据的补充200-201 5. 结语与展望201-203 5.1 结语201-202 5.2 前景展望202-203 附录一 《气候图集》的编制措施203-222 数据收集处理203-216 气候功能略论216-218 规划建议提出218-222 附录二 相关规划方法的具体内容及其法学依据222-257 方法1. 限制建设用地范围222-224 方法2. 提高土地开发强度224-226 方法3. 保护与建设开放空间226-227 方法4. 保护与建设大型公园设施227-228 方法5. 保护与建设水面228-229 方法6. 进行屋顶与立面绿化229-230 方法7. 采用低导热、低蓄热的路面材料230 方法8. 保护与建设街道绿化230-231 方法9. 建设城市绿化网络231 方法10. 选择适合城市气候环境的植物种类231-232 方法11. 鼓励雨水保留与入渗232-234 方法12. 提倡雨水收集与利用234 方法13. 保护与建设新鲜空气与冷空气生成区域234-236 方法14. 保护与建设通向居民点内部的城市通风道236-238 方法15. 避免在城郊与山坡形成气流阻碍238-240 方法16. 将阳光充裕的区域作为建设用地240 方法17. 优化建筑物朝向240-241 方法18. 采取保温隔热方法241-242 方法19. 提倡主动式太阳能利用242 方法20. 提倡风能利用242-243 方法21. 普及集中供暖243-244 方法22. 限制或禁用某些燃料244-246 方法23. 规定取暖设备类型246 方法24. 限制街道交通246-247 方法25. 减少交通用地面积247-248 方法26. 鼓励自行车交通与步行248 方法27. 提倡公共交通248-249 方法28. 提倡适当的功能混合249-251 方法29. 进行必要的功能分区251-253 方法30. 建设卫生防护区域或采取技术防护方法253-254 方法31. 为污染物高敏感功能选址254-255 方法32. 在污染源上采取建设或技术方法255 方法33. 在受声建筑物上采取噪声防护方法255-256 方法34. 合理布置建筑物256-257 ,德语论文题目,德语论文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