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材料是建筑不可或缺的设计元素,木材作为传统建筑材料,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中德同行”展厅落户青岛理工大学的背景之下,深切感受到木材之所以至今仍是建筑师们所钟爱的建筑材料,德语论文题目,主要体现在木材在结构和美学上优越的性能。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当今建筑的功能和空间要求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对当代木结构建筑能够具有广泛适应性的确定性成为一个很有意义的理论探讨课题。
本文通过对历史上作用中西方木结构建筑运用与发展的主要因素的略论,可以看出,森林资源、特定的社会和文化背景、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以及居住模式的变化等都是导致木结构建筑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重要作用因素。通过上述的略论,从最能展现建筑的材料和空间着手,进行分类和实例论证在材料和结构技术的进步的基础上,当代木建筑广泛适应性。技术、理性进行论证之后,对文化精神方面进行深层次的发掘。最终通过对材料、空间和文化多方便的探讨,得出当代木结构建筑具有广泛适应性的结论。
通过论文探讨,德语毕业论文,最终的目的是使木材在新时代的建筑设计中焕发新的生命力,使中国现代的建筑更多元化、更个性化、更人性化。
【关键词】:木材 广泛适应性 材料 空间 文化
摘要10-11 Abstract11-12 绪论12-28 0.1 提出问题及探讨对象12-14 0.1.1 提出问题12 0.1.2 探讨对象--当代木结构建筑的界定12-14 0.2 探讨课题背景14-20 0.2.1 “中德同行”活动介绍14-16 0.2.2 “中德同行”之家16-19 0.2.3 青岛理工大学“竹亭”19-20 0.2.3.1 青岛理工大学竹亭背景19 0.2.3.2 竹亭的安装过程19-20 0.3 课题探讨的意义和目的20-21 0.4 国内外探讨近况21-24 0.4.1 国内探讨近况21-22 0.4.1.1 国内近况21 0.4.1.2 王澍获奖的启示21-22 0.4.2 国外探讨近况22-24 0.5 课题探讨的措施和框架24-26 0.5.1 课题探讨措施24 0.5.2 课题探讨框架24-26 0.6 论文内容概述26-28 第1部分 木结构建筑历史和“回归”28-40 第一章 传统木结构发展的对比探讨30-35 1.1 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的发展30-31 1.1.1 战国到西汉末—公元前 475 年至公元 25 年30 1.1.2 东汉初到南北朝末—公元 25 年至 580 年30 1.1.3 隋初到北宋末—公元 581 至 1127 年30-31 1.1.4 南宋初到元代末—公元 1127 年至 1368 年31 1.1.5 明初到鸦片战争—公元 1368 年至 1840 年31 1.2 欧洲传统木结构建筑的发展31-34 1.2.1 欧洲传统木建筑的区域31-32 1.2.2 欧洲传统建筑石材和木材的运用32 1.2.3 从抬梁到三角屋架的演变32-33 1.2.4 拱券结构的运用33 1.2.5 从拱券到桁架的演变33-34 本章小结34-35 第二章 木结构建筑在当代的“回归”35-40 2.1 中国当代木结构建筑的时代困境35-36 2.1.1 传统木建筑使用功能的局限性35 2.1.2 施工周期漫长35-36 2.1.3 “博物馆化”的建筑形式36 2.2 欧洲当代木结构建筑的发展36-39 2.2.1 工业发展对西方木结构建筑的作用36-38 2.2.1.1 工业革命让钢结构的出现成为可能36-37 2.2.1.2 新艺术运动与木材特性矛盾化37 2.2.1.3 现代主义运动让“木建筑”回归37-38 2.2.2 木建筑的重新兴起38-39 2.2.2.1 森林工业的进步38-39 2.2.2.2 新环境观念下木建筑的复兴39 本章小结39-40 第2部分 当代木结构建筑的广泛适应性探讨40-115 第三章 当代木结构建筑材料的广泛适应性探讨41-74 3.1 传统木材的物理属性及其缺陷41-45 3.1.1 木材的物理属性41-43 3.1.2 木材的缺陷及其应该用中的保护43-45 3.2 木材技术的成熟--复合木材料的发展45-47 3.2.1 复合材料发展的第一个阶段45 3.2.2 复合材料发展的第二个阶段45-47 3.3 新型符合木材料与其他材料的组合的探讨47-73 3.3.1 新型符合木材料与玻璃组合48-54 3.3.1.1 玻璃的物理属性及其文脉特征48 3.3.1.2 木材与玻璃的组合实例解析48-54 3.3.2 新型符合木材料与石材组合54-59 3.3.2.1 石材的物理属性及其文脉特征54 3.3.2.2 木材与石材的组合实例解析54-59 3.3.3 新型符合木材料与钢材组合59-67 3.3.3.1 钢材的物理属性及其文脉特征59-60 3.3.3.2 木材与钢材的组合实例解析60-67 3.3.4 新型符合木材料与混凝土组合67-69 3.3.4.1 混凝土的物理属性及其文脉特征67-68 3.3.4.2 木材与混凝土的组合实例解析68-69 3.3.5 新型符合木材料与膜材组合69-73 3.3.5.1 膜材的分类及其文脉特征69-71 3.3.5.2 木材与膜材的组合实例解析71-73 本章小结73-74 第四章 当代木结构建筑空间的广泛适应性探讨74-96 4.1 木建筑空间表现的实质探究74-77 4.1.1 结构体系的木建筑空间本质74-75 4.1.2 新结构体系成熟对木建筑空间的作用75-77 4.1.2.1 大跨度结构体系的成熟75-76 4.1.2.2 空间网架结构的发展76-77 4.2 当代木结构建筑的空间广泛适应性实例探讨77-95 4.2.1 当代木结构建筑的公共空间表现实例探讨77-83 4.2.1.1 木建筑作为公共空间的场所78-80 4.2.1.2 木建筑作为公共空间的节点80-82 4.2.1.3 室内公共空间的木结构表现82-83 4.2.2 当代木结构建筑的私密空间表现实例探讨83-88 4.2.2.1 当代木结构住宅的空间表现84-85 4.2.2.2 木建筑本身作为私密性的装置85-88 4.2.3 木建筑空间特殊形式--大跨度建筑的空间表现88-95 4.2.3.1 张力影响木结构88-90 4.2.3.2 推力影响木结构90-91 4.2.3.3 弯剪影响木结构91-93 4.2.3.4 面影响木结构93-94 4.2.3.5 树形支撑空间结构94-95 本章小节95-96 第五章 当代木结构建筑文化的广泛适应性探讨96-115 5.1 当代木结构建筑地域性的广泛适应性的探究96-105 5.1.1 地域文化的归属感96-97 5.1.2 当代木结构建筑的地域广泛适应性实例探究97-105 5.1.2.1 地域精神的空间升华97-99 5.1.2.2 传统元素符号的延续99-104 5.2.2.3 传统技术工艺的再现104-105 5.2 当代木结构建筑有机性的广泛适应性的探讨105-114 5.2.1 木建筑“有机性”概念探究105-106 5.2.2 当代木结构建筑的有机性广泛适应性实例探究106-114 5.2.2.1 引入环境107-109 5.2.2.2 融入环境109-111 5.2.2.3 木建筑的有机性更新111-114 本章小节114-115 结论及其当代木结构建筑在国内运用的策略和展望115-118 结论115 当代木结构建筑在国内运用的策略115-117 第一阶段 传统木构的保护116 第二阶段 促进规范的制定116 第三阶段 木材产业的发展116-117 展望117-118 参考文献118-121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论文121-1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