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国际关系语境下,“和解”指的是因为创伤性的历史记忆而陷入长期的不信任、恐惧与憎恨怪圈的两个国家,创造性地实现敌对与友善的转换,继而恢复和平关系的过程。保证和平、揭露真相、伸张正义与妥善处置过去是通往和解的必经之路,德语论文题目,也是构建和解文化的应有之义。作为一种具有鲜明特征的外交模式,和解外交已经成为一国追求国家利益、提升国际形象的重要手段,对于这一点,二战之后联邦德国的外交实践为世界各国树立了典范。
战后德国的和解外交是在极其特殊的国际国内环境下进行的。两极格局的结构性压力,德国关于繁荣、安全和威望的利益诉求,加之阿登纳和勃兰特等德国政治精英们强烈的道义和正义感,驱使德国打破了对军事强权道路的盲目崇拜而毅然选择在民主、和平、发展与合作的基础上努力实现与欧洲各国的睦邻友好。为此,战后德国历届政府一方面对侵略历史进行深刻反省并积极向战争受害国实施赔偿,另一方面以“多边主义”为总准则,巧妙地将对国家利益的追求嵌入到各种一体化的设计之中,从而为德国重返欧洲大家庭的怀抱创造了有利的地缘政治环境。经过战后近七十年的不懈努力,德国最终化解了同法国之间根深蒂固的敌意和不信任,消除了与波兰等中东欧国家之间的世仇夙怨,并且与以色列建立了永久正常关系。在德国同上述三国的和解进程中,有四个因素起到了决定性的助推影响:双方对历史问题与现实利益的合理平衡;政治领袖间结成的深厚友谊;有效化解分歧的政府间协商机制;以及致力于帮助民众树立正确史观的民间和平机构。这些因素的“联合效应”最终促成了德国与其历史宿敌间的真正和解。
然而,2017年的金融危机打破了欧洲自冷战结束以来较为均衡的地缘经济格局,正在完成由“经济大国”向“政治大国”角色转变的德国,瞬间成为一些深陷危机泥潭国家的“围攻”对象,如何处理好同法国的利益关系将成为检验德国对欧政策的“试金石”;与此同时,德美之间因伊拉克战争而导致的分歧还未完全愈合,2017年的乌克兰危机又使德国与俄罗斯的关系几乎跌入冰点,德国能否同这两个域外大国重新建立互信将直接关乎德国外交支柱的稳定。总之,关于怀揣着“大国梦”的德国而言,大国和解之路绝不会一帆风顺,这也是对所有德国人智慧与勇气的终极考验。
【关键词】:德国外交 和解政策 欧洲一体化 德法和解 德波和解 德以和解
摘要4-6 Abstract6-8 目录8-11 绪论11-31 一、 问题的提出与探讨意义11-15 二、 概念界定与探讨近况15-28 三、 探讨思路与论文结构28-29 四、 探讨措施29-30 五、 可能的创新与探讨局限30-31 第一章 和解与国际政治31-58 第一节 和解的意涵及其实现路径31-39 一、 和解的价值要素31-34 二、 通向和解之路34-37 三、 构建和解文化37-39 第二节 国际政治中的和解:一种理论略论39-47 一、 非和解--现实主义的视角40-42 二、 浅和解--新自由主义的视角42-45 三、 深和解--建构主义的视角45-47 第三节 战后德国外交实践的基本特征:和解外交47-56 一、 基于和平理念的“多边外交”48-49 二、 敢于直面真相的“反思外交”49-52 三、 渴望重塑正义的“赔偿外交”52-56 本章小结56-58 第二章 战后德国和解政策的缘起58-83 第一节 体系层次--“冷战”的结构性推力59-67 一、 “两极”格局的催化影响60-62 二、 美国的助推影响62-67 第二节 国家层次--“国家利益”的驱动效应67-73 一、 战后德国的利益需求68-70 二、 战后法国的利益需求70-73 第三节 个人层次--政治领袖的人格魅力73-81 一、 康拉德·阿登纳:虔诚的“现实主义者”74-78 二、 维利·勃兰特:坚定的“历史捍卫者”78-81 本章小结81-83 第三章 德法和解:从历史宿敌到坚实盟友83-109 第一节 历史意识:破除“魔鬼的圆箍”83-87 一、 捐弃仇怨:反思与宽恕83-85 二、 化敌为友的“政治承诺”85-87 第二节 政治领袖:亲密无间的“和平主义者”87-93 第三节 《爱丽舍条约》与德法合作的制度化93-103 一、 1963-1988:艰难起步94-96 二、 1988-2003:进展显著96-98 三、 2003-2017:牢不可破98-101 四、 2017-2017:求同存异101-103 第四节 民间组织的辅助效应103-107 一、 代表性民间组织104 二、 民间组织的目标、运行方式与效果104-107 本章小结107-109 第四章 德波和解:从针锋相对到握手言和109-134 第一节 历史意识:记忆·责任·未来109-119 一、 宗教激励:开启关系正常化之门110-113 二、 PCS“索赔风波”113-116 三、 “反驱逐中心”之争116-119 第二节 政治领袖:“意识形态偏见”的摈弃者119-122 第三节 “1970 条约”后的德波关系发展历程.122-129 一、 1970-1989:停滞不前122-124 二、 1989-2000:“黄金十年”124-126 三、 2000-2017:危机四伏126-128 四、 2017-2017:融冰回暖128-129 第四节 民间组织在德波和解中的影响129-132 一、 代表性民间组织129 二、 民间组织的目标、运行方式与效果129-132 本章小结132-134 第五章 德以和解:从血海深仇到“特殊关系”134-160 第一节 历史意识:消除“大屠杀”阴影134-140 一、 “三月照会”和阿登纳演说134-136 二、 《卢森堡条约》与德以关系的改善136-137 三、 “反犹主义”及其作用137-140 第二节 政治领袖:“特殊关系”的守护者140-144 第三节 建交后的德以关系发展历程144-153 一、 1965-1989:政冷经热144-147 二、 1990-2004:深耕合作147-148 三、 2017:“不惑”之思148-150 四、 2017-2017:迈向未来150-153 第四节 民间组织在德以和解中的影响153-158 一、 德国境内的民间组织154-156 二、 以色列境内的民间组织156-158 本章小结158-160 第六章 新形势下的德国和解外交:挑战与责任160-180 第一节 世界变局中的德国角色转换160-166 一、 “崛起”的烦恼160-163 二、 “大德国梦”163-166 第二节 风云新途--大国和解之路166-178 一、 德国与欧盟:同舟共济166-169 二、 德国与美国:分道扬镳?169-172 三、 德国与俄罗斯:“亦敌亦友”172-178 本章小结178-180 结论180-184 参考文献184-221 一、 中文文献184-199 二、 英文文献199-220 三、 网络资源220-221 ,德语毕业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