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德国银行监管体制与结构模式[德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德语论文 责任编辑:茜茜公主更新时间:2017-05-22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由于金融体系的内在脆弱性造成金融系统的内在不稳定性和伴生的巨大风险性。从历史到现实,人们在享受金融带来的福利的同时,也深受金融危机的危害。在各类金融中介机构中,银行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也是最容易引发金融危机的部门。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世界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的趋势使银行在经营理念、管理手段和风险控制等诸多方面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同时,这些急剧变化同银行业固有的风险一起也造成了银行业前所未有的危机。1980-1996年期间,IMF的180个成员国中,有130个国家的银行业发生过严重问题或金融危机。 自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银行业一直是市场经济国家政府管制最为严厉的经济部门之一,即使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经济自由化思潮及各国普遍实行自由经济政策的大背景下,银行业仍是沿着管制-放松管制-再管制的轨迹前进的。亚洲金融危机以来,各国的金融监管普遍加强,其中不仅涉及监管技术的进步,更涉及金融监管体制结构的分合。各国政府为了保证银行体系的稳定和社会经济金融的平稳运行,着手改进对银行业的监管和完善金融安全网。各国政府希望通过对银行实施有效监管,来纠正市场失灵,优化资源配置,协调社会成员的利益,增进社会福利。 德国的银行监管应该被看作国际上银行监管的榜样。虽然德国一直奉行全能银行制度,银行业和证券业同在一个实体下运作,并没有严格的防火墙。但从二战后到现在,德国国内从未发生过严重的银行危机,更未发生过全面的金融危机。鉴于此,本文从德国银行监管体制结构模式入手,以期为中国的银行监管提供一些启示。针对银行监管体制与结构模式这一主体,本文分6章进行论述。 第1章为前言。 第2章为金融体制比较。本章以德国金融体制为重点,从机构探讨法和系统探讨法出发,略论了德国银行主导型金融体制。同时作为对比,略论了美国市场主导型金融体制和中国的金融体制。结论是:作为银行监管的客体和环境,中德两国的金融体制更为相似,从而为中国银行监管借鉴德国经验奠定了基础。 第3章为银行监管理论及其评述。围绕为什么要对银行进行监管、如何有效地实施监管和如何设置银行监管体制的结构模式这三个问题,对金融监管的基本理论进行梳理和评述,为后面的略论奠定理论基础。笔者在这一章通过对理论的梳理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如果要顺应混业经营趋势建立统一监管,则银行监管机构应该从中央银行分拆出来,成为独立的机构。 第4章为银行监管的现实框架设计。根据对银行监管理论的梳理和各国监管实践的总结,笔者将银行监管的现实框架总结为微观和宏观两个层次。微观层次是指为有效实现银行监管目标而实行的双重监管机制,即事前监管方法和事后安全网,它侧重于银行监管的微观层面。而宏观层面主要涉及银行监管的机构设置,即结构模式。 第5章为德国银行监管实践。首先,笔者通过对德国银行内部企业治理机制的探讨发现,德国银行监管的成功还取决于银行良好的企业治理机制。因此,提出了以银行企业治理为银行监管第一道防线的观点。然后根据上一章的现实框架,分别按双重监管机制和银行监管体制的结构模式的顺序研讨德国的银行监管。 第6章为中国的银行监管及其问题探讨。这一章按以上略论的思路,分别对中国的银行企业治理机制、双重监管机制和监管体制的结构模式进行略论,并主要借鉴德国经验对中国的银行监管提出改进建议。笔者在这一章针对中国银行监管的改革,主要提出了以下观点:第一,当条件成熟时,分别在银行业各大集团(国有商业银行、非国有商业银行和信用合作银行)内部建立自愿存款保险体系,并完善其他辅助方法;第二,未来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职能的改革方向可以是建立流动性调剂银行,该银行由中央银行和各银行参股组建;第三,随着混业经营的发展,银行监管体制的结构模式分三步走:第一步是加强协调,第二步是建立伞式监管结构,第三步是建立弱式统一监管结构。

【关键词】:银行监管 体制 结构模式 德国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F835.16
【目录】:

内容摘要3-5

ABSTRACT5-12

1. 前言12-19

1.1 选题的意义12-14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14-16

1.2.1 银行监管的涵义14-15

1.2.2 银行监管体制的涵义15

1.2.3 银行监管结构的涵义15-16

1.2.4 银行监管结构与金融监管结构的概念16

1.3 探讨措施16-17

1.4 探讨的框架与主要内容17-18

1.5 论文的主要创新18-19

2. 德国、美国和中国金融体制比较19-65

2.1 德国金融体制19-46

2.1.1 金融体制的概念及探讨措施20

2.1.2 德国金融体制的机构探讨法20-39

2.1.3 德国金融体制的系统探讨法39-46

2.2 美国金融体制46-55

2.2.1 美国金融体制简述46-53

2.2.2 美国金融体制的特点53-55

2.3 中国金融体制55-63

2.3.1 中国金融体制简述55-60

2.3.2 中国金融体制的特点60-63

2.4 三国金融体制比较63-65

3. 银行监管理论及其评述65-96

3.1 金融监管的必要性理论65-72

3.1.1 以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理论为基础的探讨及其局限性65-69

3.1.2.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建立监管的理论依据69-70

3.1.3.从企业治理角度建立的代表假说70-72

3.2 金融监管的有效性理论72-82

3.2.1 管制失灵说72-75

3.2.2 监控成本说75-76

3.2.3 金融监管协调论76-77

3.2.4 金融监管的激励不足77-79

3.2.5 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79-80

3.2.6 监管工具的有效性80-82

3.3 银行监管结构模式的理论82-94

3.3.1 银行监管机构与中央银行的关系83-88

3.3.2 银行监管机构与其它金融监管机构的关系88-93

3.3.3 对银行监管结构模式理论的评述93-94

3.4 对银行监管理论的评述94-96

4. 银行监管的现实框架设计96-109

4.1 双重监管机制96-100

4.1.1 构建双重监管机制的原因96

4.1.2 双重监管机制的主要内容96-100

4.1.3 金融自由化后的双重监管机制再设定100

4.2 统一监管与分业监管100-109

4.2.1 赞成统一监管的理由101-104

4.2.2 反对统一监管的理由104-107

4.2.3 统一监管与分业监管的辨证法107-108

4.2.4 统一监管与分业监管选择的标准108-109

5. 德国银行监管实践109-170

5.1 德国银行监管历史与监管目标109-114

5.1.1 德国银行监管历史109-113

5.1.2 德国银行监管目标113-114

5.2 德国银行企业治理机制114-122

5.2.1 银行的外部融资特征及其企业治理的激励机制114-116

5.2.2 德国银行企业治理机制116-122

5.3 德国银行双重监管机制122-147

5.3.1 货币市场基金、银行存款与联邦银行的影响123-124

5.3.2 事前监管方法124-134

5.3.3 事后安全网134-147

5.4 德国全能金融监管的体制结构模式147-156

5.4.1 全能金融的特殊风险148-150

5.4.2 全能金融监管的体制结构创新150-156

5.5 德国银行监管体制与结构的整体略论156-170

5.5.1 德国银行监管各个方面的联系157-159

5.5.2 存款保险基金和Likobank 充当最后贷款人的竞争模型159-170

6. 中国的银行监管及其问题探讨170-206

6.1 中国银行监管的演变170-174

6.1.1 1949 年以前的银行监理官制度170-171

6.1.2 计划经济时期:财政附属品色彩171

6.1.3 经济转轨时期:行政性混业监管171-172

6.1.4 监管转型时期:“超级央行”的诞生172-173

6.1.5 分业监管时期:银监会开始运作173-174

6.2 中国银行监管的目标174-175

6.3 中国的银行企业治理机制175-184

6.3.1 国有商业银行企业治理的近况及特点175-176

6.3.2 国有商业银行企业治理的缺陷略论176-180

6.3.3 国有商业银行企业治理的改进180-184

6.4 中国银行业的双重监管机制184-196

6.4.1 事前监管185-189

6.4.2 事后安全网189-196

6.5 中国银行监管的体制结构模式及其协调机理196-206

6.5.1 中国银监会成立的理由196-198

6.5.2 中国银监会职责及其部门设置198-199

6.5.3 银监会成立以后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结构199-200

6.5.4 中国银监会成立后我国金融监管的协调机理200-201

6.5.5 中国金融监管体制结构的未来蓝图201-206

参考文献206-213

德文文献206-207

英文文献207-212

中文文献212-213

致谢213-214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214

德语论文范文德语论文题目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