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相应的教学法 外语阅读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满足学习者在外语文章中寻找所需信息的要求。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能够理解文章总体内容,清楚文章的叙述角度、写作目的及各部分的功能等。下面试对相应的教学法进行略论。
(一)文章选择 所选择的文章应使学习者尽可能多的作出假设,并在阅读中证明假设的正确性;同时文章的从属性要强,学习者应当能够从文章中获得启示,看出文章从属于某个特定的社会领域,目的同样是使得学习者能够根据已知信息作出假设。这里不可忽视的两大要素是:② 1. 文章应当适合学习者的外语水平 2. 学习者应当尽可能多读文章,目的是能够尽快认识到从假设得出的规律性的真正存在。 另外,学习者也可以参与文章的选择。中国德语学习者可能通常不具备如对于文章作者的信息等背景知识,参与文章选择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同时学习者的阅读兴趣也会相应提高。
(二)把握文章的整体意义 如果选择的文章是片段的话,应该向学习者介绍片段前面和后面部分的大体内容,也就是说学习者必须清楚文章的上下文关系。探讨发现,德语母语读者在阅读时将注意力主要放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上等词汇单位上。而中国德语学习者既将注意力放在词汇单位上,同时也放在介词、冠词、连词等句法单位上。但是如果过于重视这些句法元素,就很难将已有的背景知识调动起来。因此应当尽力使学习者首先弄清楚文章的整体意义。在文章中上下文意思不清楚或有漏洞的部分,教师应当引导学习者去发现其中的暗示或潜意义。当然细节理解在某些情况下也是十分重要的, 如中国德语学习者中相当一部分是大学生,需要对专业书籍进行详尽的阅读。集体讨论就是一个较有帮助的教学措施,能够避免总体阅读中肤浅的、有漏洞的理解,并且能够在细节阅读中验证总体阅读中形成的假设的正确性以及阅读策略的可行性。另外,选择性阅读③也是一个可行的措施。也就是引导学习者在阅读时并不注意所有的细节,而是只是选择性的阅读对其来说有趣的、重要的部分。
(三)背景知识的获得和调动 背景知识的获得和调动应该受到更多的重视。这里说的“背景知识”包括对于字母组合(如德语中典型的字母组合str, ch, istisch, tsel, ig等等)、单词组合(主要涉及到学习者能否判断出下一个出现的单词的词性)、句子顺序(主要涉及到学习者能否判断某一句子是否已经结束了或者继续延续下去)、文章特点知识、文章结构的逻辑性方面的知识(德语主要是通过连词来表达句中或文章中的逻辑关系,当然句号和逗号也具有这种功能)以及一般常识。除一般常识之外的前几种知识都是与德语本身息息相关的。如文章特点知识就是中国德语学习者并不熟悉的,而教师可以以几篇具体的文章为例详细得介绍一下这些特点。而“一般常识④”则包括所有关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规律性的知识。虽然来自不同文化的读者所具有的“一般常识”中大部分是相同的,但是正是部分背景知识以及其生存环境的不同导致了他们世界观的不尽相同。 对于前几种知识, 中国的学习者需要在学习德语的过程中来掌握。而一般常识知识在德语和中文的很多情况下都是相通的。但是不容否认的是,世界上的任何一个人都有其特有的社会文化背景,所以教师应当一方面尽力引导学习者在阅读时调动原有的一般常识。另一方面应当给予国情、文化方面知识的教学以更多的重视。背景知识的缺少就会导致“误解”或“曲解”。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略论文化领域文章时,最好将其与本国文化作对比,在课堂上展开讨论。这同样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