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翻译论文-《汉德口译中望文生义的表现、原因及解决对策略论》[德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德语论文 责任编辑:茜茜公主更新时间:2017-05-23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 abstract 】 interpreting process of the main reason is that cause interpret without real understanding the translator's practice of level is not high, the lack of necessary background knowledge, and not false thinking, don't use your head and self-righteousness, follow one's inclinations, work by take it for granted, followed by lack of job responsibility, for their own translation level requirements lax, second lies in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the expression custom. Interpret without real understanding to cause great harm translation effect, this relationship with translation skills is not big.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actual example, demonstrates the interpret without real understanding of expression, analyzes the main causes of the that interpret without real understanding, and puts forward the method to avoid interpret without real understanding.To raise the level of practice, especially the improvement of foreign language interpretation work well the key, should be interpreter the aim of all his life.
【 key words 】 interpret without real understanding; Forms; Cultural difference; Literal translation; Avoid methods; German level; Chinese level; Background knowledge work attitude
【摘要】口译过程中造成望文生义的主要原因在于译者的中外文水平不高,缺乏必要的背景知识,且不假思考,不动脑子,自以为是,随心所欲,凭想当然办事,其次是缺乏工作责任心,对自身翻译水准要求不严,其次还在于文化异同,表达习惯。望文生义给翻译效果造成巨大危害,这与翻译技巧关系并不大。本文通过实际例子,论证了望文生义的表现形式,略论了望文生义所产生的主要原因,提出了避免望文生义的措施。中外文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外语水平的提高是做好口译工作的关键所在,应是口译者毕生为之奋斗的目标。

【关键词】望文生义;表现形式;文化异同;直译;避免措施;德语水平;汉语水平;背景知识工作态度

口译不易,当好一名称职的口译者就更不容易。诚然,与笔头翻译一样,口头翻译也需要一定的翻译技巧。然而,翻译理论中的许多论点,过分强调了翻译技巧在翻译实践中的影响,殊不知,任何一种技巧都是建立在实力的基础之上的。避免翻译过程中出现错误或如何通过翻译技巧来提高翻译质量的论述多种多样,说来都是头头是道。然而,我认为,在汉德翻译中,特别是把汉语口译成德语的实践中,最大的问题,莫过于望文生义对翻译质量所造成的危害,这类危害对翻译效果所造成的后果比任何翻译技巧的欠缺都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汉德口译中,口译者望文生义的例子可谓俯拾皆是,概括起来,造成望文生义的具体表现形式和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一是德语水平欠缺。德语水平欠佳,导致对这门外语的整体把握不到位。因此,对一些词语的翻译明知不够妥当,却又苦于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表达方式,只好胡乱凑合一气。这样的例子如:在使用动词同义词时对词义把握不准,分不清什么时候该用下列词汇中的动词之一:ersetzen与vertreten,aufgeben与verzichten,wechseln与tauschen,zahlen与bezahlen。在使用形容词描述黄种人和白种人的肤色时,德语专业论文,分不清貌似简单的词汇“黑”(schwarz)和“暗”(dunkel)与“白”(wei?)和“亮”(hell)的准确用法。例如,中国人所说的人长得黑或长得白,德国人绝对不会说是“schwarz”和“wei?”,而是使用“dunkel”和“hell”。类似的例子还有,在描述人的高矮时中国人用“高”(hoch),德国人用“大”(gro?)的区别,在描述天气时中国人用“大”(gro?),德国人用“强”(stark)的区别。在使用名词时,德语论文题目,把同样可以表示“度”的德语词汇相混淆,把“酒精度”(Prozent)生硬地翻译成“Grad”。关于这样的翻译,外国人可能能够听得懂,特别是当大家都知道在谈论什么的时候。但是,这样的翻译与准确的翻译相去甚远。二是缺乏对中文词句意思的理解与把握,不分对象,不分场合,一概以一种模式翻译。这样的例子如:对“老师”称呼的处理。“老师”这种叫法,当前国内叫得很滥。只要年龄稍微大一点的,资格稍微老一点的都可以被叫作了“老师”。“张老师”,可以是张教授,张讲师,张助教,张师傅,张主持,张导演,张演员等等。这种称呼只是中国人的一种尊称,一种客套,在很多场合口译者可千万别当真,更不能一概口译成“老师”(Lehrer)。中德文中没有一个对应的关系,哪怕是真正的“老师”,德国学生也称之为“先生”。王京平老师在她的书中甚至说,在某些场合甚至可以把“先生”翻译成“老总”,确实是一种非常大胆而灵活的处理方式。三是知识面偏窄与缺乏必要的背景知识。这样的例子如:把双层玻璃窗(Doppelverglasung)翻译成了“Doppelglasfenster”,把住旅馆应支付的押金(Depositen)翻译成了“Kation”。还有地名和人名的难译问题,在翻译时,如果没有掌握该地名的准确说法与写法,是很难把它按发音准确还原成德语的。特别是面对日本的地名和人名时,中国人是按汉字发音,日本人则按日本人固有的读音措施读人名和地名,并以此发音再翻译到其他外语之中,导致翻译成汉语的发音与字面的叫法完全不是一会事儿,这也是从事口译人员的一大障碍。四是中国人表达上的模糊概念和模糊说法所造成的问题。这样的例子如:在养殖户说到自己饲养了多少只“羊”时,他指的可能是“山羊”(Ziege),也可能是绵羊(Schaf),“牛”可能是“奶牛”(Milchkuh),也可能是“肉牛”(Rind)。如果不了解情况,又不询问清楚,单凭字面理解,是很难翻译准确的。然而,作为口译,也不可能一遇到模糊不清的概念就去询问人家。在不太正式的场合或许还可以,但是,到了正式场合,询问就不合适了。不问,则出错又是难免的。五是不了解中外文化异同或找不到合适的外语表达方式所造成的问题。这样的例子如:中国人经常避免直接讲到“死”字,德国人也一样。中国人经常使用某某人“走了”来含蓄地表示某某人“死了”。但是,如果分不清gehen和dahingehen的区别,同样会犯翻译错误。再如,中国人在讲话时经常说:“尊敬的各位领导,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有人把“下午好”翻译成了“Guten Nachmittag!”。殊不知外国人不会笼统地使用“各位领导”来称呼“领导”,在德语里也没有问候“下午好!”的表达习惯。六是新词语翻译表达不准确,是没有紧跟形式,不了解时事所造成的问题,同样口译的一大忌讳。这样的例子如:按接贷款(Hypothekenkredit),买方市场(K?uferm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