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德国战后如何树立新文学形象》-德国文学论文免费下载[德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德语论文 责任编辑:茜茜公主更新时间:2017-05-23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解析德国战后如何树立新文学形象》-德国文学论文免费下载

【摘要】对于《解析德国战后如何树立新文学形象》的德国文学论文免费下载:战后德国不仅外部世界被摧残,内心世界也遭到摧毁。战后德国要在废墟中建立家园,同时也要在废墟中建立起文学。一批优秀的作家们为了忘却纳粹模式的语言,他们寻找着新的无华的语言,唤醒人们的道德意识,树立起了战后德国文学新形象。

【关键词】战后德国文学;废墟文学;寻找语言

一、法西斯统治下的德国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当上了国务总理,纳粹获得了政权。这一天不仅成为德国历史上最黑暗一页的起点,也成为德国文学厄运的开始。从1933年到1945年希特勒执政时期,焚书,并且宣布黑名单,对共产党、社会民主党的作家还有反法西斯的资产阶级作家进行迫害。无论是语言形式、词汇及内容在这12年的法西斯统治时期已形成了一套法西斯的语言模式。在这期间,大批先锋派作家、文学家、艺术家流亡海外,他们在国外不能说自己的语言,只能通过写作来表达内心的痛苦与无奈。世界各地几乎都可以听到流亡作家的反法西斯声音,有的作家以自杀表示抗议。当时真正的德国文学不是在德国,而是在德国境外。随后德国发动的侵略战争给全世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1945年5月希特勒德国宣布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结束。战后德国不仅外部世界被摧残,房屋被摧毁,人民缺衣少食,到处饥饿和废墟;更加严重的是德国人的内心世界也遭到摧毁,精神危机和绝望情绪。所以战后德国要在废墟中建立家园,同时也要在废墟中建立起文学。里希特在书中写道:“正像我们生活在废墟之中一样,废墟也生在我们的心中…为了理解这样的人,我们需要新的塑造措施,新的创作风格,需要一种新的文学。”这里客观地提出了战后文学的新内容和新形式问题。

二、二战后的德国文学

不少刚刚从战争和死亡的阴影下解脱出来的年轻人,他们在战场经历了无法想象的痛苦后,回到现实生活中又看不到前途,他们内心矛盾,想把内心的思想迸发出来,他们拿起了企盼已久的笔,释放出压抑积累多年的所思所想。但是十几年的纳粹统治,语言口号式,捆绑式,思想语言都受到束缚(与中国文革10年时期很相似),为了忘却纳粹模式的语言,他们想寻找新的无华的语言,避免纳粹的印象和作用,把自己内心的痛苦用生疏、苦涩的语言表达出来。二战战场就是他们最好的写作题材。同时大批在二战时期流亡国外的作家纷纷返回德国,这些作家在战前已经闻名,在大战期间多数亦未中断创作。爱好和平和自由的作家们认识到,他们有义务唤醒人们的道德意识。在社会荒腔走板,国家支离破碎的时代,语言是连接所有德国人心灵的唯一仅存的纽带。为此,战后青年一代作家提出要对德国语言进行消毒和清理。战后德国人还习惯于12年积成的一套纳粹词汇。于是作家们提出应该用完全新的语言来写作,这样的语言应该是一种求实的、出自心底的真实的语言,这种新的语言要对法西斯蛊惑人心的煽动语言来个“砍光伐尽”。作家要在语言、内容、构思方面多要与过去一刀两断。战后德国文学是在较为特殊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二战后,德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德国文学也随之分为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文学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文学,即东德文学和西德文学。其挣扎着爬出来站立起来的过程呈现出两条不同的轨迹:联邦德国的经济和物质在遗忘过去的基础上复苏繁荣,而德意志的精神和文化则在反思历史的纵深中重新寻找到自己的位置。战后东德、西德和其他德语国家文学,首先呈现的显著特征是对德国法西斯所挑起那场邪恶战争的沉痛反思。西德文学对刚结束的战争的反应,表现为“废墟文学”口号的提出。“废墟文学”主要指1945年—1947年,最初出版的小说在形式和内容上都与流亡文学紧密联系,体现可怕战争和法西斯统治的历史。这些著作在描写上多为不加修饰的平直叙事,语言简洁,有意识地克服纳粹意识形态滥用德语民族语言所造成的伤害。同时这段时期的文学不仅反映战后德国一片废墟的情景,更重要的反映了战后德国人的精神失去支柱届的困惑,反映了人的心灵深处的“废墟”。在道德标准问题上,存在主义开始风行于德国青年之中。存在主义强调人的“自由选择”,强调人在生活、意识等方面的独立自主性。重视个体,个人体会、感受,不应受意识形态制约。这种风尚之所以流行是以战后德国青年一代对一切意识形态表示怀疑为根据的。一度风行德国蒙骗了12年德国人民的法西斯意识战后被证明是荒谬的。他们在战争中的经历、战后的精神危机和思想空虚使他们对一切意识抱怀疑态度。顺从了12年的德国人在战后不愿再顺从了,年轻一代认为自己再不能受欺骗了,因此他们接受存在主义完全可以理解。他们不遵从社会主流,有边缘的声音,为痛苦的人说话,不能只为社会主流说话。事实也证明,不听从消费工业指挥,不听从政治指挥,不听从宗教指挥,艺术只有断绝其他目的,才能独立自主的完成任务。最具代表的作家有亨利希•伯尔和君特•格拉斯,他们是德国战后仅有的两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亨利希•伯尔(1917-1985)的文学活动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1949年以中篇小说《列车正点到达》崭露头角。在文章中,用一个形象的比喻表现了这一代人无法逃脱的走向死亡的命运:死亡在目的地等着,像火车一样准点。“我”只不过是成千上万相同命运中的一个。这部著作揭露法西斯战争的罪恶,反映德国人民的苦难,是失落一代人的代表。用平淡的语言对比来揭示主题是伯尔著作的一大特色。他指出,关于他来说,重要的不是素材,而是语言表达,矛盾冲突以及矛盾冲突的表达所具有的潜力,而这种潜力与历史向我们提供的各种机遇完全无关。而这种深层结构浮表的阅读是容易忽视的,必须经过细致的文本略论才能体会出来。格拉斯的第一部小说,出版于1958年的《铁皮鼓》,因其“在数十年的语言上的和道德上的毁坏之后”为德国文学导入了一个新的纪元。《铁皮鼓》,它继承和发展了17世纪德国“流浪汉小说”的传统,以讽刺笔法写出了一个鲜明生动的“反英雄”形象,嬉戏的黑色寓言描绘了历史中被遗忘得一面,是德国在经历10年语言道德败坏后,开创了德国文学的新时代,也是20世纪后半期德国文学的经典。他的艺术手段之一,青蛙视角,从低下看,同时也指社会地位低下,德国迟钝的小市民世界从一个似乎幼稚的小孩的眼中,实际却老辣的成人意识中流露出来。《铁皮鼓》召唤人们不要忘却历史,描写了德国30年的历史。批判纳粹,主张性开放,对天主教和纳粹结合在一起的批判。

三、结束语

废墟中的德国在挣扎着站起来寻找语言,这些优秀的作家们建构发展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语言表述,他们不辱使命地树立起来德国战后新文学形象。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