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德国悲剧的起源》在文学批评理论中的重要性》-德国文学论文资料免费下载 摘要:对于《解析《德国悲剧的起源》在文学批评理论中的重要性》的德国文学论文资料免费下载:本雅明的《德国悲剧的起源》是一本融合文学、哲学、美学、艺术和社会学等多学科的文学批评理论作品。他将寓言从传统的文学领域扩展到社会历史领域,以巴罗克悲悼剧建立起他的现代寓言批评理论。 关键词:本雅明;《德国悲剧的起源》;寓言;巴罗克;悲悼剧 本雅明一生作品很多,但大都是零散的论文、随笔或未完成的手稿,只有《德国悲剧的起源》一书是其唯一一部完成的完整专著。但是由于书中理论的深奥、晦涩,再加上它是一本融合了哲学、美学、艺术和社会学等学科的跨学科的理论作品,使其不被当时学科界限森严的大学教授们所理解和接受,于是本雅明就被学院体制永远地放逐。然而,随着对时代和社会深入地探讨,当今的学者发现本雅明的理论尤其是寓言理论越来越具有当今时代现实意义,并将《德国悲剧的起源》称为“20世纪德国文学--哲学批评领域最有创见的一部杰作”。① 本雅明在向法兰克福大学申请教师资格时,明确地提出自己写作《德国悲剧的起源》一书的探讨目的:“这部作品旨在提供一种对于17世纪德国戏剧的新视点。将当时的德国戏剧--悲悼剧(Trauerspiel)--同悲剧(Tragedy)加以对比,以表明悲悼剧(Trauerspiel)的文学形式与寓言(allegory)的艺术形式之间的亲和关系。这就是该书为自己确定的任务。”②他希望通过对17世纪巴罗克悲悼剧的略论,建立起现代的寓言批评理论。在欧洲文学史中,巴罗克时代是指从1580至1680时期。这一时期是处于文艺复兴衰落、启蒙运动兴起的时期。“巴罗克”一词源出葡萄牙语,意为形状不规则的珍珠,后成为一种艺术风格,新古典主义者评论家将之看作是无节制和低劣鉴赏力同义词。书名中的“悲剧”并不是普遍意义上的悲剧,而是具有一定的特指,它专指德国17世纪的巴罗克戏剧。这个术语本雅明德语原文用的是“Trauerspiel”,在英语中没有相对的词,于是就译成了“German Tragic Drama”,其实是不太恰当的。因此汉语翻译时为了有所区别,有的把其翻译为“悲悼剧”。这一艺术形式主要代表人物有格吕菲乌斯(Gryphius,1616-1664),洛亨斯坦(Lohenstein,1635-1683),哈尔曼(Hallmann,1615-1673)等。巴罗克艺术是社会文化转型期产生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具有颓废、狂放、分裂和古怪等特征。这种艺术形式与当时主流古典主义艺术相对立,据此巴罗克艺术长期受到贬低和忽视。可是在1888年,瑞士艺术史家沃尔夫林(Wolfflin,Heinrich,1864-1945)《文艺复兴和巴罗克》,对巴罗克的艺术价值给予了最为恰当和准确的评价。他提出任何一种文艺思潮的存在价值主要在于它是否表现了艺术的创造价值,“世界上不存在一种永恒不变的美学法则,文艺复兴的永恒性并不表现在它向后人提供了一种可以让人永远仿效的艺术教条或审美规范,而表现在它的艺术创造精神。”③他以此来说明巴洛克正体现了这种创造精神,它是对和谐统一的传统艺术观的反驳。巴罗克悲悼剧主要盛行在17世纪,这个时期既处于传统社会文化的衰落期,德语论文网站,又处于社会国家分裂、动荡和战事连绵的颓废期。在欧洲历史上,从1618年到1648年,由于欧洲大陆战事不断,史称“三十年战争”。巴罗克悲悼剧就是这样时代的产物。因此无论是从文化的衰落,还是从社会的危机,都与本雅明生活的时代相似。本雅明生活的时代处于现代性的危机中,两次世界大战的动荡间。所以本雅明关于巴罗克悲悼剧的关注和探讨正是为了解决当代的历史文化的危机问题。他称“实际情形是--我们将表明这一点--与象征相比较,西方的寓言观念是一种迟到的表现,可以在一些相当富饶的文化冲突中找到它的根基。寓言式箴言可以与纹章绶带相媲美。”④本雅明充分肯定寓言在西方文化中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于是他开始从历史、社会的视角对巴罗克进行重新阐释,既赋予巴罗克新的理论内涵,又创造出新的艺术批评理论空间,即现代寓言理论批评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