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在跨文化交际中礼貌的冲突表现(2)[德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德语论文 责任编辑:茜茜公主更新时间:2017-05-23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3. 口译员在礼貌冲突时应起的影响
口译员是中德双方交流的桥梁。一名合格的口译员不仅是双方在语言上进行正常沟通的保证,也应该在两种文化产生碰撞时扮演积极的角色。对此,笔者根据实际经历,对口译员在产生礼貌冲突时应起的影响进行了思考。


3.1多解释
有好几次这样的经历:陪同中国人和德国人吃饭时,中国人相互之间大声说笑,有时音量甚至大到“惊人”,把德国人都“吓”到了。德国人于是偷偷地问我:“他们是在吵架吗?”这时候,我必须要向他们解释道:“在中国广大的农村地区,人们相互之间就大声打招呼,显示热情友好。再说,中国人多,在很多场合会不自觉地大声讲话,生怕对方听不见,慢慢就形成了大声讲话的习惯。”
同样发生在餐桌上,中国人热情地为德国客人点了很多“好菜”可德国人并不怎么领情,很多菜他们一点不碰。中国人会不高兴地问我:“我们点了那么多东西,他们怎么都不吃?”我只能向他们解释德国的饮食文化:“不是德国人不给面子,而是真的吃不惯,因为在德国根本没有那么多食物的种类。”有时候甚至还“顺带”嘲讽一下德国人不像咱们中国人那么有口福,希望通过这样的解释稍稍“安慰”一下中国人受损的面子。作为一名口译,此时应想办法将双方可能面临的不快降到最低。


3.2“捣糨糊”
我要说的“捣糨糊”绝对不是指马马虎虎的态度,而是一种缓解礼貌冲突的权宜之计。比如有一次我和一名中国司机将一名德国人送到外地的工厂,司机不太认路,在路上浪费了少许时间。在我看来这也不是不可原谅的,但德国人很不满意,觉得司机不专业。当我们工作结束后,在车里结算工资时,德国人看似自言自语,却又很清楚地抱怨了一句。司机当然会问我他说了什么,我也听得很清楚,那是对司机的不满。但在工作已经结束,抱怨无法改变结果的前提下,我觉得没有必要把这番话告诉司机,于是就说:“他说你辛苦了。”司机听了也挺高兴两人还是和和气气地握手道别。我们一向看重的“好聚好散”没有因为一句抱怨而破坏,这是值得高兴的。
然而,“捣糨糊”要用对地方,千万不能用这种态度来对待口译本身,降低信息传达的质量。在容易产生礼貌冲突的场合,“捣糨糊”既能保全双方的面子,又能避免尴尬,这种随机应变的素质是口译员应该具备的。


4. 结束语
礼貌具有文化特征,不同文化会赋予礼貌不同的内涵。由于中德两种文化之间的巨大异同,导致了中德礼貌的异同,产生了礼貌冲突。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一定要克服一己文化为中心的心理,加强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建立起一座跨越中西方文化异同的桥梁。

参考文献:
[1]Liang,Yong 1996:Interkulturelle Kommunikation und wissenschaftliche Weiterbildung.Zum Kommunikationsverhalten zwischen Deutschen und Chinesen.德语论文In:Jahrbuch Deutsch als Fremdsprache.Bd.22(1996)S.141-169.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上海:上海外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