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系论文:《跨文化交际教学法在德语教学中的地位》[德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德语论文 责任编辑:茜茜公主更新时间:2017-05-23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德语系论文:《跨文化交际教学法在德语教学中的地位》

摘要:从跨文化交际教学与阅读课的理论关系入手,研讨在基础阶段德语阅读课上实施跨文化交际教学法的可行性与必要性,进而具体探讨如何在德语阅读课堂上实施跨文化交际教学法。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教学法;德语阅读课教学

跨文化交际作为一种学说最早在美国产生。从20世纪60年代初起,德语论文题目,对跨文化交际学的探讨风起云涌,并涉及到很多领域,其在语言教学方面的应用只是一个方面。so年代初期跨文化交际学传人我国,而且最初就侧重于外语教学及文化与语言关系的探讨方面,具体以英语教学探讨方面的论文最多,也达到了一定的广度和深度。
其实跨文化交际法自传人中国外语教学界的同时就已经被应用到基础德语教学中来了川。这说明德语界人士也已认识到了德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重要性。1992年由高等学校德语系基础阶段教学大纲编订组编制的《高等学校德语系基础阶段教学大纲》中就有纲领性的体现。很遗憾的是,由于德语是少数语种,德语论文,其师资力量多趋于年轻化,对教学理论的认识比较少,在教学实践上也呈现出一定的盲目性。

一跨文化交际教学法与基础阶段德语阅读课教学
根据胡文仲先生在《跨文化交际学概论》中的定义,跨文化交际就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往。跨文化交际学关注作用跨文化交际的社会文化、心理、环境、情景等因素,探究交际行为、编译码过程、交际方式、语篇结构等方面与其底层文化的关系,在文化对比的基础上,以大量的数据和事实让读者明了不同文化在交际过程中所可能产生的各种文化异同,发展人们对文化异同的高度敏感性。而跨文化交际教学法具体要做的就是在语言教学中注意传授文化知识,使学生能利用文化背景知识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言并进行交际;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文化敏感性和文化比较能力。
我们认为,以语篇教学为主的阅读课能够比较全面地体现跨文化交际教学法。关于基础阶段的阅读课,很多人有误会,以为学生是第一次正式接触专门的阅读课,所以此阶段的阅读课主要任务是给学生传授阅读技巧,只要他们掌握了阅读技巧就能够很好进行阅读理解活动。另外,还有些观点认为基础阶段的阅读课主要是为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实际上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即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技巧,也掌握了大量的词汇,但是遇到某些文章还是不能很好的理解,有时候即使一句话里没有什么生词,句子的字面意思也能看懂,但是就是不理解它的深层意义。
那么究竟问题在哪里呢?首先我们要意识到,阅读理解能力不仅仅是靠扩充词汇量可以提高的,而是以阅读速度、兴趣、词汇量、文化背景知识为基础的。可以看到,对文化背景知识的掌握可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而且在作用阅读理解能力的几个因素中,文化背景知识掌握的多寡和深浅又可以作用阅读速度和阅读兴趣,而且还会帮助阅读者猜测生词的大致含义。所以在阅读教学和阅读学习中对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和挖掘就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而基础阶段阅读课中就注意导人文化意识,可以引导和增强学生的文化敏感性,一方面引导学生应用文化背景知识去理解课文,另一方面又通过阅读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对文化的了解,为以后高年级的专业的、涉及更多文化信息的更复杂的阅读,比如报刊阅读和文学著作阅读,打下基础。

二基础阶段德语阅读课堂的跨文化交际教学法实践
在阅读课上注意文化的输人并不是简单地讲问候、拜访等风俗的问题,其所涵盖的面应该更广。因为文化的概念内涵很宽泛,从历史、政治、经济、宗教等,到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这些在语言中都有体现,有时候又不会很直接地体现出来,而是隐藏在字里行间,如果不了解就很难对文章正确深人地理解。所以教师应该在这些方面多下一些工夫,对此我们将从两个方面来论述。

(一)对教学材料的处理
前面已经说到,在一篇文章中,从词到句到语篇的构建再到文章主题内容,无不承载或隐含着一些特定的文化内涵,存在跨文化的理解因素。那么我们在课堂上就可以从这些方面人手,引导学生挖掘其文化内涵,从而帮助理解全文。
1.注意词汇的文化内涵。大多数学生谈到阅读理解障碍时都会说生词作用阅读速度和阅读兴趣,进而作用到对整篇文章的理解。于是就抱住一本单词书死记硬背。但是大家又发现,在一篇文章中即使单词都认得,也不一定对文章就理解。而且
有些词意思是知道,但是就是不知道用在这里是什么含义。其实这里就涉及到词汇的特定语境下的意义。有些词汇在长期的应用中已经从其表面的含义里演变出一些象征意义和引申意义,而象征意义和引申意义就与特定的文化背景紧密相关。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这些象征意义和引申意义从文化角度去思考,而且有些时候还要注意与中国文化特定含义相对比和区别。例如在中文里“猪”绝对不是一个褒义词,但是在德语里有这么一句话就是“DahastdunochmalSchweingehabt.”直译为“你又得到一头猪了!”如果照我们的中文意思去理解可能就会觉得莫名其妙,其实其实际意思应为“你又走运了。”再如,在中国说到“龙”,我们肯定知道这是一个褒义词,有很多褒扬的意义在其中,如聪明、富贵、前途辉煌等等。但是在德语里它是一个贬义词,因为圣经里所描述的龙是一个邪恶的妖怪。这就是不同文化里同一个词汇的不同内涵。在阅读中教师要注意略论这些词汇的文化内涵并与中国进行比较,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全文。
2.挖掘句子中的文化异同。我们先看一个句子:
Petertriffisiehmitseiner玩hrerin.Erfragt:“Hastdu玩st,insTheaterzugehen?”
彼得和他的女老师见面。他问:“你有没有兴趣去看戏?”
照我们中国人看来,这是一个很平常的句子。但是如果我们对德国人的交际惯例有所了解,我们就会读到句子表面背后的更多东西—这也是我们要向学生传授的。德国人在与人交往时特别在意采用尊称您(Sie)还是非尊称你(du)。在德国除了家人、关系密切的朋友、亲戚之间用你(du)来称呼外,其他绝大多数场合都用尊称(Sie),即使是在学校老师对学生,在企业老板对员工,在警局警察对罪犯等等,当然例文里提到的学生对老师那就更是得用尊称了。如果用你(du)来称呼,则表明二者关系很亲密。知道了这一点,我们就会发现在例句中的彼得对他的女老师用你来称呼,与德国人的正常交际语言惯例有出人。而且如果对文化的异同有一定的敏感性的话,我们就会觉得这里使用一个违反常规的交际语言,肯定有其特别的含义。进而会想到,这里暗示着彼得肯定与他的女老师关系不一般。知道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更好的理解上下文所描述的故事以及主人公之间的复杂关系。
3.关注主题的文化背景。关于一篇文章里写到什么,也就是文章所叙述的主题内容,以及对所叙述的事情所持的态度等,这些都与文化有直接的关系。比如在一篇文章里一些年轻人接受采访时说到职业理想,他们有些人会说想当Friseur“理发师”,或者当zi~erm~“木匠”。如果照我们的文化来看就很难理解,因为在我们这里这些工作只是农村里没有读过书的人才做的,是比较低贱的。但是在德国就不完全一样,这里就得从他们的经济发展的体制方面来看。又如,假如我们熟悉德国大学的体制,当我们再在文章中看到主人公三十多岁了还是大学生,而且还带着孩子去图书馆,但是又要经常去上班,等等,我们就不会觉得不可思议了。再如我们在读日尔曼英雄史诗DieNibelnungen(《尼伯龙人之歌》)时,里面讲到主人公Sie咖ed杀死了一条龙,并用龙血沐浴全身以致刀枪不人。而在中国我们很少会看到有文章中会说到人杀死龙的情节。如上面所说,龙在中国是至高无上的神,人们绝对不会去冒犯它,更别提杀死它了。而在德语里龙是普通的邪恶的动物,人可以杀死它。这也是文化的异同在创作中的体现。
4.从文化的角度理解语篇构造。阅读课的主要对象也就是我们要加工的语篇。关于一篇文章,除了可以从字词句、文章主题方面进行文化的解析之外,常被我们忽略的语篇结构其实也承载着重要的文化信息。从文化的角度去略论文章的结构思路、逻辑思维方式,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
中国和德国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在语篇叙述的结构方面也有很大不同。中国人是圆形思维方式,而德国人跟大多数西方国家的人民一样是线形思维方式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