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四个方面看汉德翻译中的对应关系》----外语论文网
[摘要] 文章从四个方面略论了汉德翻译中的对应关系,即一对一,一词多义,多对一,一对零,并指出翻译中应考虑到它们所体现的汉德文化异同,并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正确译出原文的意义。
[关键词] 翻译;词语;对应
词语是语言符号系统中的基本“元”,是语言大厦的一块砖石。翻译过程中要想正确理解和传递句子或篇章的意义,词是不可忽视的略论对象。这里所指的词是语音和语义的结合体。翻译过程中解决词的问题,主要是解决词义的问题。 词义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略论。如从社会符号学的角度来看,词义包括指称意义,言内意义和语用意义;如果从传统的词汇学角度来讲,词义包括概念意义和内涵意义。所谓概念意义,也叫外延意义或认知意义,就是词汇的最基本意义,是语言符号所代表的事物的基本特征的抽象概括,常视作是词语在字典中的定义或释义。所谓内涵意义,是隐含或附加在概念意义上的意义。社会、群体或个人都可以使一个词具有内涵意义,德语论文范文,有时还是很不相同的内涵意义。这种异同既可以存在于两种语言、两种文化之间,也可以存在于一种语言和一种文化的亚文化之间。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理解词义,德语与汉语词语的词义的对应情况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四种:
一、一对一的对应词 因为人类都生活在地球上,所处生态环境大致相似;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感觉、认知和人类的思维结构也大致相同。不同社会不同文化之间必然有相似之处,不同语言之间必然存在着语义相符关系。这种词多为某些专有名词、术语或普通名词,其数量相对有限。如: 中国--China 星期天--Sonntag 水--Wasser 真正一对一的对应关系是很少的,在一对一的关系中原文词义常常有若干个译文等值词,要视上下问的情况找出最合适的等值词。在寻找这种等值词的过程中,译者往往犯逐词翻译的毛病,找到假的对应词。有时,假对应词源于译者未掌握德语的习惯用法,如,用一句话来说≠mit einem Satz而是 mit einem Wort。有时假对应词来自于不恰当的词语搭配,如,学习知识≠Kenntnisse studieren 而是 Kenntnisse gewinnen。有时假对应词是因为译者对原语的理解不深。如“穷山恶水”中的“穷”,不是指 arm,“恶”不是指 b se,而是形容自然条件很差,物产不丰富的地方,可译为 kahle Berge und wilde Fl-ü e。总的来说,这类词不构成翻译中的特殊困难,通常只要直译成相应的德语词即可。对翻译工作者来说,这类词自然是掌握的越多越好,特别是对专业翻译来说,应当尽可能多地掌握本专业的术语。
二、一词多义 汉德语中均有一词多义的现象。比较而言,汉语词义比较固定,涵盖面较窄,虽然有时有歧义,但词义一般比较严密,因为汉语的虚化手段不多,词义在一定程度上可独立于语境;而德语词义涵盖面较宽,词义比较灵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境,德语论文题目,虚化手段也丰富。因此,汉德语之间存在着包蕴关系,即汉语词语的意义包含在德语词语中,反之亦然。 如: 效果 --①Resultat ②Wirkung ③Wirksamkeit ④Effekt 在经济上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Gute Resultate wurden in der Wirtschaft erzielt. 他们在实验治虫药的效果。 Sie prüften die Wirksamkeit eines Insektenvertilgungsmittels. 这种药没有多大效果。 Diese Arznei hat keine Wirkung. 他们在舞台上充分应用了音响效果 Sie haben auf der Bühne akustische Effekte in vollem Ma e angewandt. 在一个词语有若干个对应词的情况下,通常是不能互相替换的,这需要由上下文来决定,以便找出最合适的对应词。
三、若干个词只有一个对应词 所谓若干个词只有一个对应词就是常见的同义词现象。同义词是意义相同或者相近的词。一组同义词往往有词义轻重、范围大小和语体色彩等差别,翻译过程中与之相对应的同义词也有不同程度的区别。如: 烫、热--hei 必须趁热打铁。 Man muss das Eisen schmieden,solange es hei ist. 我觉得很热。 Mir ist hei . 汤真烫。 Die Suppe ist noch kochend hei . 在若干词只有一个对应词的情况下,视情况需要,可加形容词定语或者加状语补充成分,以示区别。如: 姥姥和奶奶都喜欢我。 Sowohl die Gro mutter von der mütterlichen Seite als auch die von der v terlichen Seite m gen mich gern. 有时,一个句子中连用几个同义词,可增强语势,在翻译过程中也不能忽视语言的这一表现力。
四、一对零的对应关系 由于社会文化的异同,有些词语才翻译过程中找不到对应的词,这种词义空缺现象是文化空缺现象的直接反映。翻译中需要用补偿法填补空缺。 (1)指称意义空缺: 如:三从四德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束缚妇女的精神枷锁。 三从四德这个词语反映了特定社会特定时期的特定事物,翻译时,除译出 die drei weiblichen Gehorsamspflichten 以外,还需加注:“gegenüber dem Vater vor der Ehe,gegenüber dem Mann in der Ehe und gegenüber dem Sohn nach dem Tode des Mannes.” 有时,指称意义的空缺还可以用意译语文化中的类似现象来填补。如:“饺子”译为 Ravioli。“Ravioli”是一种用意大利面团擀成皮,包入剁碎的肉和菜煮食后食用的食品。与“饺子”有许多相同之处。然而 Ravioli 的皮是方形的,而且烹调与食用时一般放在番茄汁中。这两大特点使它成为“饺子”完全的对应词。但随着国际交往的不断加深,“jiaozi”这种汉语拼音的表示措施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而成为既定的事实。 (2)言内意义空缺: 言内意义指符号与文本中其他符号之间的关系,它反映在语音层、词汇层和语法层。德语的头韵、尾韵和半韵均是言内意义在语音层的体现。汉语的四声中,平声高昂洪亮,仄声低沉阴郁,元音与辅音使汉语柔和悦耳,元音与辅音的相间排列又形成汉语独有的韵味。汉德语不同的语音特征使言内意义产生的语用意义很难传译,这也是诗词翻译南以逾越的一条鸿沟。 同形异义词和同音异形词也是言内意义的反映。广告口号中常用这类词造成戏剧性的效果,吸引顾客。如“衣衣不舍华南牌”。“华南牌”是缝纫机的一种品牌,“衣衣不舍”利用“衣”与“依”的谐音,即巧妙地言明“华南牌”是缝纫机,又赞扬了该机是高质量产品,谁用了它,就一定会喜欢它以至“依依不舍”,甚至衣服对它也难舍难分。又如“中意冰箱,人人中意”,第一个“中意”是品牌,第二个“中意”是动词,表明厂家尽力让顾客满意的决心,也可以理解为顾客对该冰箱的满意之情。这些广告中的谐音词都是不可译的。 (3)语用意义空缺 语用意义指符号与符号使用者之间的关系,也就是符号使用者对符号产生的联想意义。它可能指某符号的内涵意义或社会意义,具有极强的社会文化特征。 “民族主义”一词,在汉语中没有贬义,常译为“Nationalismus”。而因为二战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Nationalismus”在德国就含有贬义而常与纳粹联系到一起。“十三”在汉语中无贬义,而“13”和“dreizehn”在德语中常被看作是不吉利的数字。 同一动物在不同文化中象征意义不同,语用意义也不同。“猪”(S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