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大学德语教学的文化背景和知识背景(2)[德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德语论文 责任编辑:茜茜公主更新时间:2017-05-23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2.在与目标语言所代表的文化的接触中,不可避免地,学习者会将自己原先的认知和理解进行比照,一种自我反思的过程就产生了。外语教学帮助学习者在这个过程中打破原先固有的思维界限,德语专业论文,拓宽他们的认知视野。使得学习者明白,异国文化和本国文化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确立的。

3.跨文化的外语教学可以帮助学习者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思考他们本国的文化认同,以及关于世界多种文化的理解。不是简单地把异国文化与本国文化对立,寻找异同,而是关于一些固定的思维模式和观点看法,具备正确的略论能力,培养学习者区分关于异国文化认知中的“思维定式”(Stereotypen)和“偏见”(Vorurteilen)。

4.跨文化的外语教学有助于建立学习者正确的外语文化的伦理观念,意味着关于异国文化的认可和尊重。别国文化与本国文化是有异同的,但也是具有同等价值的。文化不应该有优胜劣汰的说法,所有带有种族主义和民族歧视的观点在外语教学中同样是不可取的。

5.跨文化的外语教学可以看作是语言学能力、语言交际能力和跨文化能力的互相渗透、选择和组合[5]。这些能力是外语教学培养的目标能力,通过这几种能力的综合培养,学习者才有可能具备应付多文化环境下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能力。

(二)从“语言对比”到“跨文化”概念的形成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学术界兴起了跨文化的探讨。在这作用下,德语教学中也逐渐出现了语言和文化、语言对比以及文化对比的探讨。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语言对比的元素融入了“德语作为外国语”的教学探讨中。在国内的德语教学中出现了汉德语言比较的教学措施,将汉语和德语在语音方面、语素方面、构词法方面、句法方面、语义学方面以及篇章语言学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并在教学法方面研讨中国人学习德语的主要难点和应对策略。随着上世纪90年代语言学界关于跨文化的各种探讨和讨论,在国内的德语教学中不断加大了关于跨文化关注的力度。在“德语作为外国语”的教学过程中,德语教学工作者越来越明确认识到:把德语作为一门语言知识传授的同时,应当介绍德国文化和国情知识。因此,中国的德语教学具备跨文化的特点是毫无争议的。

(三)“跨文化能力”教学的基本要素在中国的“德语作为外国语”教学实践中,什么是跨文化教学探讨的具体对象,以及如何进行跨文化的德语教学,是值得讨论的问题。在中国的德语教学和学习过程中,跨文化教学的基本要素[6]首先是体现在语言的方方面面。词汇方面在词汇结构、构造措施、概念的命名、惯用语、固定搭配、外来词在语言中的情况以及词汇所含有的文化含义等方面,汉语和德语有所异同。语法方面汉语是孤立语,而德语是屈折语,德语论文,所以在语法规则、句型结构、句法规则以至整个语言结构上都不一样。篇章方面汉语和德语具有不同的成文规则、文理结构,关于不同类型的文章有不同的语体要求。语用方面汉语和德语具有不同的语言功能。因此,在实现不同的交际目的时,两种语言存在着一些带有文化色彩的异同(。例如:在合适地表达邀请、拒绝、请求等各种交际意向的时候。)其次,在跨文化的德语教学中,也不能忽视语言之外的一些情形。比如:语言应用的场合;非语言交际因素:中国人和德国人说话时所伴随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有所不同;在国情、文化及历史方面,两个国家也各不相同;由于文化和教育的异同,两个国家的人民普遍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不是完全相同;在政治制度以及生活态度方面,异同性更加明显。

二、大学德语教学的近况上文所提到的跨文化德语教学的基本要素,在大学德语教学中普遍存在,并且和德语系教学比较,有其自身的特点。如何在大学德语教学中,关注并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能力,首先必须略论目前“大学德语”的近况和特点。

(一)目标学生在全国将近130个高校里都开设了“大学德语”的教学模式[6],学习者是非德语系的本科生,主要来自技术类、工程类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