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及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该如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巧妙地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环保意识教育、集体主义教育。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课程标准 爱国主义教育 德育渗透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中学语文教学绝不仅仅是语文知识的传授和语文技能的培养,语文课堂必须成为学生高尚的情操、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逐步形成的精神的大熔炉,这就要求中学语文教师必须充分重视“语文教学与品德教育”遗一课题,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挖掘教材的“育人点”,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和适时的品德教育,从而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一、语文学科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崇高品德和人文素质。 语文学科的性质呼唤人文素质的培养。不管是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还是新课标,都注重了人文教育的内容。其实,从根本上说,语文的教育就是“人”的教育。语文的定位必须是培养学生高尚的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这一特点也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质不再是教师单纯地“教授语文知识,训练语文技能,强化解题措施”,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人类历史文化中汲取丰富的精神养料,以健康的心理和积极的人生观去关注社会、关注人生,提高自身的文化品味和生命质量。文学即人学,富古情感内容的语文学科在育人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众多专家精心的选择。这些文章要么是作者饱经风雨沧桑的人生总结,要么是作家对世态人情的悟读品评,要么是占贤圣人对生命或幽怨、或旷达、或超然物外、或积极用世的心灵巡礼,要么是当代大家对人性命题的灼见真知。学习这些好文章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与古今中外智者贤士们思想碰撞的过程,就是学生自己净化心灵、升华情感、树立崇高理想、提高品德修养的过程。可见,对语文教师来说,每篇文章都是育人的良好载体。由于中学教育阶段种种条件的限制.学生不会从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就自觉地培养出良好的个性.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所以,教师先挖掘文章中的人性思想的光芒,再通过适当的途径去启发引导学生便成了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这对语文教师提出了高要求,要善于挖掘文章的“育人点”,要善于捕捉教学中的育人时机,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品德教育。 二、在语文教学与品德教育上的探究和实践。 基于上面的认识,在语文教学与育人的结合方面,笔者不断思考、探究和实践。一次作文训练,适逢学生将要同家,还未习惯住宿生活的学生思家思亲人倍切。笔者便抓住这一机会,通过此次作文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训练的题目叫做《让真情与作文同行》,笔者先讲了锤炼语言的四种措施.而后通过盂郊的《游子吟》、冰心的《纸船》、徐亮的《无题》和汪国真的《慈母心》激发学生情感,为写作打好铺垫,然后要求大家以“母爱”为话题写一篇散文。因为是写母亲,学生凝神聚思,苦心索语,写作态度非常认真。笔者要求大家把作文拿回家,鼓励并要求学生亲口念给母亲听,并让母亲写出评语。目的很明确:亲情需要交流和表达。开学后作文收上来,文章篇篇感人至深,家长的评语更是令人感动。一位家长写道:“以前女儿从不让我看她写的东西,这次她主动让我看她的文章,我突然觉得她长大了.我们之间的距离缩短了,容易沟通了,从她的作文丰,我看得出她是多么爱我和我们这个家。”朴实的话语中透露出母亲无比的自豪和由衷的喜悦。……面对中学生与父母间的关系出现越来越多问题的近况,亲情无间的交流就显得格外重要,而语文课堂就更有责任为他们的交流和沟通搭建一个平台。潜移默化的亲情教育尽在其中。 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讲授《我与地坛》时,笔者有意设计了一个讨论题:我们应如何看待史铁生对待母亲的问题?学生讨论很热烈,笔者也加入其中,现身说法,以情动情。最后,大家共同得出一个结论:从某个角度讲,史铁生对待母亲是自私的,是极不公平的,他错在把自己的痛苦艮久的加到已经背负了太多痛苦的母亲身上。学生形成共识:生活中,对父母要少一些抱怨,多一点理解.少一些冷语,多一份关怀。懂得孝道无疑是中学生的必备品质,此次品德教育润人细无声,德语专业论文,意义重大。为了教育学生克服…切以自我为中心的处世准则,学会宽容,围绕《胡同文化》中北京人的“忍为高”哲学,笔者组织学生进行了讨论。学生认识到,“忍”更多的是耿耿于怀,是忍气吞声,是不情愿,有机会便会爆发,“心”字头上一把刀,痛之极,“忍”并非真高。生活中,要学会理解别人,体谅别人,宽大为怀,要大量,要心平气和,故“谅”才是真高。“忍为高”变成了“谅为高”,这样把占训转化为现代处世哲学,既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又教育了学生如何去处理人际关系,效果良好。教授语文的过程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的过程。 三、语文教学中渗透责任感教育 一个人富有强烈的责任感是有所作为,事业成功的基本因素之一。如果学生缺乏责任感,就难以担负起时代、国家赋予的重任,而起重要影响的正是学校的教育。但现实生活中有的学生出现了话不由衷、不负责任的言行,作为语文教师,应把学生的这种不良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里。如在学习莫怀戚的《散步》时,德语论文范文,先引导学生理解“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的深刻含义――表现了作者肩上肩负的承上启下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进而启发学生联系生活,我们需不需要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呢?要求学生结合自己谈感受,使学生的责任认知与现实状况有机联系起来,并逐步落实到行动上,培养起学生的责任感,能有效地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总之,教育贵在以人为本,语文学科是集知识性、科学性、思想性于一体的综合学科,作为语文教师,应让学生在快乐创造中学习语文,更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德育教育,愿能在新形势的大语文背景下谱写崭新的一页。 (作者单位:河北省邯郸市第三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