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文学科是思想道德的重要载体。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人文和情感因素,通过阅读、导读和写作等措施,培养学生形成道德意志,付诸道德行为。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语文教学 德育教育 渗透 培养 一、充分利用教材进行德育工作 课堂教学是进行德育的主要场所,它以教材为本,教材中有极其丰富的德育内容,如爱国主义、艰苦奋斗等。在课堂教学中应实施德育与智育的统一,不能离开语文训练去进行德育,更不能让语文训练从属于德育,应该配以与课文相适应的情感介绍资料,用朗读制造氛围,德语毕业论文,使学生似亲临其境,在创设的情境中,在强烈的氛围中投入学习,从而使学生获得更真实深刻的体会。例如,《金色的鱼钩》是一篇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在教这一篇课文之前,我怀着对革命先烈无比崇敬的心情,一遍又一遍地钻研教材,老班长舍己为人的革命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我噙着泪水备下了这篇课文。在讲读这篇课文时,我除了抓住文章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老班长的崇高精神世界外,重点指导学生通过进入角色的表情朗读,再现老班长的光辉形象以及壮烈牺牲的场面。有一位学生读老班长奄奄一息时所说出的话:“……我……不行啦,你们吃吧,还有二十多里路,吃完了一定要走出草地去……我没有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没有把你们照顾好,看,你们都瘦得……”时,情不自禁地掉下了眼泪。此后,我布置写《我喜欢的一篇课文》时,有百分之八十的学生都选了《金色的鱼钩》,可见老班长舍己为人的精神牢牢地屹立在学生的心间,深深地感染着孩子们。 文质兼美的课文孕育着丰富的育人因素,它们的具体形象又为学生乐于接受。凭借教材,对学生的思想意识给予有益或良好的作用,是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渗透德育的必由之路。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不是单纯的政治灌输或道德说教,它是一种人文陶冶,它丰富着读者的思想和感情,改造着学生的意识与心灵,积淀着人生的价值与规范,最终提升道德品质,熔铸意志品格。 二、结合阅读教学进行德育渗透 语文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与思想教育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要因文解道,因道悟文。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又在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因此,必须重视诵读。在多次诵读中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表达与阅读能力,德语毕业论文,并使学生从中受到著作的艺术感染,汲取更多的思想道德营养。 如《虞美人》、《荷花淀》等,教学时只需把课文的重点、难点稍加点拨,就可让学生进行表情诵读。因为对文章的深刻理解,不是教师将出来的,而是学生对文章的多次诵读中逐渐感悟到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且有些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在多次诵读中自然会领会其意。叶圣陶先生说过:“叙事抒情的文章,最好还是要美读,就是把著作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无非如孟子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之外还它个激昂,委婉之处还它个委婉……”。通过诵读,才能进入文境,“设身处地”,才能使自己的心声与作者的心声产生共鸣,才能更好的品赏著作的动人情结,领略人物的品格、风采,感受艺术珍品的完美形象,领会文章深蕴的思想意义。这是某些讲解所达不到的功效。 三、应用导读法进行德育渗透。 这是利用感情迁移的心理规律,来强调道德感情教育的一种措施。应用这种措施,我首先在课前深入了解文章,感受、领会、理解著作的思想感情或艺术形象,然后应用语言的艺术手段,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点拨、讲解,有时配以必要的表情、手势、画面等,生动形象的把思想感情表达出来,把学生引入课文的境界,引起学生的共鸣,使之受到艺术感染,获得思想教育。 例如在讲授古典诗歌单元时,我十分注重朗诵,通过富有感情的诵读,使学生体会作者高尚的情感。如朗诵《从军行》这首诗歌,最后两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读得特别铿锵有力,充分表达出作者的视死如归、忠君爱国的思想感情。学生在这种有感情的诵读下获得德育的渗透,比干巴巴地讲如何爱国的效果好得多。 四、结合写作教学,利用写作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在作文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与思想实际,引导学生在作文中悟“道”,有机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把握。 1、审题中,明确写作目的,体现德育要求。审题是作文的关键。学生能否正确地审题,决定作文的成败。审题正确,写出来的文章就扣题,就能达到这篇作文预定的育人目的;反之,如果审题有误,写出来是文章就会离题,就失去了这篇作文的意义。由于学生的年龄偏小,社会经验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所以看待问题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教师不在审题的过程中加以指导的话,学生的思维往往会出现片面性和肤浅性。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抓住题目中的重点词语进行略论,适当加以讨论,帮助学生明确写作目的:或是赞扬某种精神,或是说明某种道理,或是吸取某个教训,或是给人某种启迪。如果这第一步做好了,那么想通过作文育人的目的就已经成功一半了。 2、选材中,选择真实材料,把握德育契机。如果说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那么,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就是文章的血肉。如何才能让学生写出有灵魂、有血肉的文章呢?这就要求学生在审题立意的基础上学会选材。 叶圣陶老先生一再强调作文要用自己的话来叙述自己的所见所闻,表达自己的所感所想,做到“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学生难免会受社会上各种思潮的作用,思想难免会被其左右。作文无疑是教师了解学生心理的一个窗口。如果学生在作文中敢于说真话、写真事,这就等于向我们展示了他们的内心世界,为教师了解他们思想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为教师提供了思想品德教育的“契机”。 3、在评论中,进行师批生改,强化德育效果。传统的作文教学,一直存在着学生作文教师改的现象。这样,学生就一直处于被动地位,只会按教师的要求修改作文,作文能力很难提高。新课程改革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我觉得应该把过去的作文批改模式变一下,进行“师批生改”,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作者单位:河北省临漳县第一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