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言文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最丰厚的载体,文言篇目中蕴含着丰富而生动的德育材料。本文提出了文言文“5/1”教学法并进行了实践,目的就在于通过教学,进行德育渗透,让德育与智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把学生语言文字的文化内涵转化为基础文化素养。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读诵;设计活动;文言文教学;德育渗透 我国有着悠久灿烂的文化,选入教材中的文言文都是古典文学中的精品,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极好材料。为教者应该潜心探讨、着意挖掘,把思想道德教育贯穿于教学之中。笔者在教学中做了一点尝试,采用了“5/1”教学法。“5”是听、读、诵、说、写这五个教学步骤,“1”是设计活动,在具体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语文教材优势,进行德育渗透,让德育与智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促使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笔者现将具体做法介绍如下: 第一环节:听 古语云:“置之齐则齐语,置之楚则楚语”,学语文须从听入手。学生边看边听教师(或录音)范读课文,教师(或录音)通过恰当的语气、停顿、正确的读音来帮助学生听懂课文。这样,可以让学生的听觉器官、视觉器官同时参加学习活动,也可以让学生在没有课前预习的情况下测试自己能听懂多少,并找出听不懂的地方,这一环节坚持了文道结合的准则,让学生获得思想品德教育更具体、形象。 第二环节: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古人总结出来的重要读书措施。在现在的文言文教学中仍是十分必要的,正如特级教师陆继椿在介绍他的文言文教学措施时所说的:“我每教一篇课文,开始总是先一句一句地领读,领着学生把字的读音、句的音节,读准确,读清楚,读顺畅,直到能背诵为止。” 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带着没有听懂的问题,对照课本注释,查阅工具书,阅读课文。根据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来划分阅读层次,大致有四个阶段:初读感知、研读理解、美读赏析、品读评价。初读,要了解所读语段或语篇的概略,即“写的大概是什么”;研读是边读边思,在批点评注中加深理解;美读是指在吟诵中琢磨和领会;品读是鉴赏性的理解品评,应用略论思维的方式来审视所读的内容。以上的四个阅读层次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并非完全循规蹈矩,往往因人因文而异,或交替、或混和、或平行。 教师简单的指示性、结论性的示告都很容易破坏诵读的佳境,只有在诱发体验状态延续时,才能抓住稍纵即逝的心灵感悟。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曾强调“在学习过程中,重要的是引出‘发现’状态”。 如笔者在《桃花源记》教学中有这样的经历(漫读过后,个别朗读第一节,末句节奏停顿,学生误作“复前/行,欲穷其/林”) 师:你以中速朗读第一句,第二句放慢后又加快,是何道理? 生:第一句以说明为主,中速作介绍;第二句放慢是因为作者走了很远的路途,描写途中景色,后加快是表现作者心生疑惑而又急切探析的感受。 师:你领悟得很好。作者急切的原因和做法是什么? 生:想探析桃林的尽头,没有停留欣赏美景,而是继续走,(警觉地)不,是划行。 师:那请你将作者内心与行动的语句再读一遍,读出你的体会来。 (学生重读,末句节奏为“复/前行,欲穷/其林”) 由此看来,在德育过程中,动之以情既是晓之以理的继续,更是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的基础,使受教育者获得真挚情感,仍是教育成功的关键,是提高德育渗透效果的保证。当学生明白“再次划行”时,句读就自然得以掌握,诱发、唤起、激励是教师的角色功能,在课堂上,教师一方面把德育放在重要位置上,一方面又要尽量淡化自己,避免填鸭式的强行灌输,让学生去发现、去创造,由此获取语感。 第三环节:诵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1~6年级的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7~9年级的学生背诵80篇(段),合计240篇(段)。这充分说明背诵这一传统教学措施在汉语言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用朗读的措施、反复熟读课文,逐步加深理解、直到背诵。 背诵是训练记忆力的途径,是培养语感的最佳措施。教师要教给学生切实可行的背诵措施,德语论文题目,这样才能为以后的文言文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如果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旦背诵给学生造成心理障碍,恐怕会是“背书难,难于上青天”。其实,背诵的措施是多种多样的,它如同写作一样,虽有基本措施,但无固定模式,不妨采用机械记忆和形象记忆相结合的措施。因为古文大都是由一些抽象的难以记忆的文字组成,如果把这些抽象的文字辅以形象编码,记忆的速度就会加快,巩固记忆的效果也会更好。 如《小石潭记》、《桃花源记》的背诵可借助图画来辅助记忆。第一步让学生给古文配简易图画,第二步看配图背古文。学生通过绘画,领悟出作者的丰富思想内涵,形成对古文的理解,从而提高了学生鉴赏能力,进而背诵能力也会得到进一步提高。 文言文篇目大多是短而精,文章也大都是平仄起伏、抑扬顿挫,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意图,常常能够在文章的结构段落及句式等方面的安排上有所体现,教师引导学生背诵能够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能够从文章中渗透出传统的美德教育。 第四环节:说 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学生与文言文的文本之间往往缺乏对话,属于学生自己、自由的体验,容易被冷漠的讲解翻译代替。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情感体验要予以充分关注,使学生形成探索问题的意识。 此环节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大意、思想、人物进行挖掘,要有一定“品头论足”的功夫。因为教材中德育的内容,不可能像学科知识那样处处明显,它往往是内在的、深层的,思想教育是渗透在学科知识的方方面面,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不能仅停留在那些表面的内容上,而应当是深入挖掘教材内在的德育因素,以提高德育渗透的成效。 如学习《曹刿论战》时,学生提出对鲁庄公的看法,认为他作为鲁国“肉食者”的总代表,固然有“鄙”的一面,想凭“小惠”、“小信”去迎战,指挥战斗时又那么无能,连胜利了还想不出原因。但他毕竟还是把“处理案件”这一条提了出来。而且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身为国君可以接待一个无名之辈,听他略论对策并且不论资排辈,信任贤能,请曹刿参与指挥,并把指挥权交给了他。这是任人唯贤,用人不疑的表现,鲁庄公在这些方面并不“鄙”。因此,我们既要继承传统又要进行历史批判。 第五环节:写 这一环节可以结合综合学习的活动一起来进行。要求学生在学完一篇文言文后,概括写出自己对课文的体会。这种点评式的体会要写出新意、深度,就离不开对课文的深入钻研,对文章多角度的思考,这要求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不满足于字词理解,结构略论,要在主动钻研中获取更新、更深、更广的知识。 当然,这种以读促写的措施,在实际教学中也要灵活应用,因为从对文言文教材设置情况的略论来看,文言文的篇目不少,如果每篇都写体会,恐怕会存在敷衍的现象。因此,这就需要教师认真略论教材,研读教材,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定位每篇文言文的“写点”,德语论文网站,可以写句子,可以写片断,也可以写整篇。 如在讲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时,可以让学生按照课文里的一个句子,仿写句子,让学生在句式训练中体会到孟子文章的浩然正气,学习古代人的思想品德,激起学生了解古代人的兴趣。 教法中的几个环节,可以使学生的大脑一直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多数学生能当堂解决问题,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课外负担,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渗透的同时提高了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而“1”所代表的设计活动可以贯穿于五环节之中,贯穿于课堂教学与课外拓展之中,可以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素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思想熏陶,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下面,笔者从课内和课外两个方面进行展开实践。 1.课内:因材施教,采用多种教学方式 如,《核舟记》一文三、四自然段的教学可采用演出式,让学生们模仿三人的表情、动作。这样台上学生绘声绘色的表演,台下学生仿佛置身于当时的情景,不仅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调动了课堂的气氛,提高了学习兴趣。在讲授《木兰诗》之前,可以学生们欣赏动画片《花木兰》。在每节课中或多或少地穿插一些这样的活动,相信学生会逐渐摆脱对文言文的恐惧、厌烦心理。 在这方面,刘凤岭老师为我们开拓文言文教学思路提供了新的启迪。他的《文言文教学实录》中一些兴味盎然的话题设置,如《买椟还珠》――为宝珠做广告,《醉翁亭记》――给太守打分,《伤仲永》――给仲永下评语……就是让学生和文本进行充分的对话,从而提高文言文教学的课堂效率。 2.课外:延伸拓展,活用课外学习资源 放手让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络等多种途径充分占有相关资料,之后要有一个交流经验的反思过程,有一个整合资料的合作过程。这样我们可以在课上分享学生对作家著作的介绍,聆听网上下载的配乐诗词、朗读录音。另外,学校还可以开展古典诗文诵读比赛、成语故事论坛等活动。这些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对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在文言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教书育人的需要,更是对我们中华民族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的一种肯定,一种认可。这种“5/1”教学法在实施操作过程中或许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还有待于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 参考文献: [1]陆继椿著.语文教学新探――“双分”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2]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编.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行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 社,2004. [3]刘凤岭.文言文教学实录――案例、感悟、评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4]谭轶斌.阅读教学田野探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5]郑桂华.语文有效教学:观念・策略・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