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有效方式[德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德语论文 责任编辑:茜茜公主更新时间:2017-05-23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高中语文教材选取的每篇课文都可以成为思想道德教育的素材,教师不失时机,抓住切入点,巧作引导,可以对学生产生细雨润物、潜移默化的作用。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一、在阅读教学中寻求渗透
  备课时挖掘课文蕴涵的德育元素。语文学科的德育内容相当丰富,但它丰富的内容并非系统,往往上下课文之间、上下单元之间在德育内容上没有必然的联系,也没有系统的安排,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宏观把握全套教材,有意识地去发现各册各篇课文的德育内容。
  介绍背景材料时联系德育元素。高中课本有不少杰出人物的作品,在介绍这类课文的背景材料时,可以联系他们的高贵品质进行教学。如在讲授《沁园春·长沙》一文时,介绍毛泽东青少年时代的思想经历,介绍其诗作:“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古英雄出少年,从小立大志,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拼搏。教读《荷塘月色》时,介绍朱自清饿死不吃美国救济粮的事迹,教育学生树立民族气节,自尊自信,发愤图强。
  利用相关知识点延伸到德育元素。例如在讲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时,由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伟大友谊,延伸到鲁迅同瞿秋白的挚交,鲁迅送瞿秋白的著名对联:“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教导学生珍惜友谊,善于与人相处,培养与人为善、宽容待人的情怀。在学习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史铁生《我与地坛》时,指导学生联系贝多芬、奥斯特洛夫斯基、霍金、张海迪等杰出人物的事迹,鼓舞青少年直面逆境,勇敢顽强,再大的困难都是可以战胜的。
  捕捉学生大胆质疑的时机,辩论碰撞中渗透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经常会发生学生大胆质疑的情况,如果能抓住这种时机,因势利导,引发辩论,那么将是渗透德育的大好时机。因为真理越辩越明,有时还可通过激烈的辩论,学生自己找到真理,而非老师空洞的说教。教授苏轼的千古名篇《石钟山记》时,学生围绕几个问题讨论:作者在石钟山遇到的第一件事是小童扣石,作者看到这件事为什么笑?作者夜泊绝壁时,景色可怕,可在考察中作者为什么还会“笑”? 在辩论中让学生感知“一切应从事实出发,不迷信,不轻信,在学习上应该有大胆质疑的态度;要追求真理,应该不畏艰险,甘愿冒险”。
  在课后作业批阅中延伸。在作业批改中适时点拨、指导,这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深化、巩固。批改作业,特别是学生平时的随笔,完全可以作为与学生交流的重要途径,用心灵唤起心灵,评语坚持以鼓励和引导为主的准则。教师可以通过评语,德语毕业论文,鼓励学生树立信心,确定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不断增强自身的道德情操,并将它化为学习进步的动力。
  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也是进行德育渗透的良好途径。如课前几分钟讲诗歌讲故事、课本剧表演、读书讲座、书画展览、办手抄报、征集对联、写作比赛、即兴演讲、辩论赛、讨论会等,尽量选择现实性、针对性强的话题。
  二、在写作教学中及时引导
  首先,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去感受生活,要求他们留心观察身边发生的人和事。比如让学生发掘身边的“小人物”及其身上的闪光点。如办公室里的教务员、实验室里的实验员、校门口书报亭的老板、街道拐角处的补鞋匠、路边修自行车的师傅等等。他们都是学生容易接触到,又默默无闻的普通人。但普通的“小人物”的人生也有闪光点,有倔强的生命力,有值得学生学习的优良道德品质。
  其次,教育学生用心去关注生活、领悟生活,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高尚情操。通过写作,讴歌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关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都具有重大的意义。我们要引导学生与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为生活艰辛而不辍劳作,为环境破坏而忧心忡忡,德语论文,为道德沦落而焦虑不安,为信仰危机而振臂呼号,为英雄壮举而呐喊助威。
  第三,在写作指导中引入辩论机制,也是很好的思想锻炼机会。如在进行《逆境与成才》的写作教学时,先请学生讨论成才应该具备哪些条件。在讨论中,有人认为逆境可以成才;有人说只有顺境可以成才,还举出不少纨绔子弟到头来成了败类的实例。经过讨论,大家形成了共识:顺境也好,逆境也罢,成才的关键在于立志和勤奋。这样,对学生人生观的培养就有了一定的指导性。
  第四,关注时下大众热门话题,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让他们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性,认识到在我们的周围,还有一个异常广阔的世界。如“杜甫很忙”、“日本人武汉丢车”、“道德信仰危机”等,激发他们,思考探究其意义和反映的社会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产生了许多有见地的观点,如“学历和道德水平成正比吗”、“德育重于智育”、“一个合格的人应该是怎样的”等等。学生在热烈讨论中,激发了对社会问题的深层思考,久而久之,学生也会把“忧患意识”、“危机意识”融入到作文选材中。
  三、在课外阅读时适时点拨
  阅读名人名著,陶冶情操。许多作家那种不平凡的经历,本身就是一部作用青少年思想道德品质的活教材,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受到作家精神的感染,自觉地以主人公为榜样,陶冶自己的情操。如学习了《合欢树》、《我与地坛》,不妨推荐学生课后阅读史铁生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病隙碎笔》,著作对哲理的阐发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从中可以获得正确对待生死问题、对待自己生身父母和提高心理素质、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增强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的启迪。
  阅读身边平凡人的故事,寻找精神的力量。在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时,针对现在的学生害怕吃苦、意志力薄弱的特点,要求学生课外阅读身边平凡人的传记或报道,增强自信心。如“感动中国”人物事迹。一个个平凡的人,一件件并不平凡的事,平凡的生活中,他们用坚持和无私书写出了人世间最真挚、伟大的爱。有人说:“爱心是一条河流。”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千千万万的动人故事,有如条条水波潋滟、不断向前涌动的小溪,最终汇成爱心的大海,使千万颗心灵变得湿润而温暖,也推动社会向着正义与良知不断迈进。
  “人之初,如玉璞。性与情,俱可塑”。如今的高中生正处在十六七岁这个年龄段,虽然早已告别懵懂无知的童年,但实际上这些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期,其心理判断能力还较弱,这就更需要我们为人师表者意识到自己肩上担子的重量,在自己教好书的同时,利用师生面对面的课堂,善于捕捉和创造各种时机,将德育渗透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才不至于空泛的口头说教,从而很好地促进语文知识的学习,使语文学科教学和思想品德教育真正水乳交融,齐头并进。
  作者单位:浙江省衢州第二中学(324000)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