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活是德育的出发点,也是德育不可避免的归宿,回归生活是德育的目的,是通向未来生活的一种手段,从人生历程来看,生活德育不但要贯穿学校生活的所有时段,而且超出这一时段向前向后延伸,是终身德育。德育一旦“理想化”,那德育只能成为一个与生活隔离的孤岛,为了弥补德育与生活的断裂,“生活化”便是合理的思路。那么在实施寄宿制的农村初中如何实现德育生活化?本文从德育生活化内容的设置、实施德育生活化策略等方面探究了符合农村初中实际的德育模式、措施、途径、策略等。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寄宿制初中;德育生活化;实践与思考 随着农村初中在撤并过程中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寄宿制的实施,德语论文网站,农村初中的德育问题日益凸显,如何强化德育效应,让正在成长的少年能够过上完美的初中生活,已经成为寄宿制农村初中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为此,我们对德育生活化在寄宿制农村初中的实践探究摆上了议事日程,以期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 一、当前寄宿制农村初中德育实效低微的原因何在? 审视当前中学之德育工作,寄宿制农村初中普遍存在着实效低微的问题,我认为其原因主要有: (1)在管理上,学校的德育工作缺乏具有学校特色的支撑性德育理念和适应时代潮流的科学系统的德育管理工作体系,因而制约了德育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 (2)在德育价值观上,片面强调其满足社会政治、经济等需要的工具价值,而忽视其满足生活发展等需要的生活价值;从而德育目标被无限提升,脱离学生品德心理发展规律和道德生活需求以培养理想人格为目标。这种把德育的工具价值取向当作德育起点的德育目标体系,疏远了学生,忽略了学生整体人格的塑造,学生的道德素质难免出现诸如“心术不正,心态不稳”、“理想高尚,行为失范”等现实问题。 (3)德育内容过于理性、空洞,成人化十分严重,脱离了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生活经验,不能满足主体的道德需求。 (4)在措施上,主要存在重灌输、轻体验,重大道理的说教、轻基础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脱离学生在校的生活细节等,这些措施严重忽视道德主体的能动性,仅将学生视为盛装“先进道德”的容器,显然缺乏主体的道德体验和品德内化。 (5)在德育环境上,局限于学校这个封闭的环境,而缺少与广阔生活世界的联系,将教育活动禁锢于学校这一狭小的空间里;并且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的风气还未很好形成,导致学校德育与社会、家庭教育的不一致性,甚至出现了效果上的相互抵消。。因此德育的实效性几乎无从谈起。 越来越多的探讨者清晰地指出:“生活化是21世纪学校德育改革的价值取向”;生活,是德育的源泉,也是德育不可回避的归宿,回归生活是德育的目的,是通向美好生活的一种手段。只有回归生活世界,扎根生活世界,关注学生在生活世界里的情感、态度,引导学生积极生活的德育,才能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可见,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和主动性,学校德育必须直面现实生活,构建生活德育。 二、德育生活化的含义及其在初中学校的内容设置 1.德育生活化的含义 生活泛指个体经历的一切生活形式,包括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劳动实践等等。生活化指将学生从抽象、理性的说教中解放出来,给学生感受生活、体验生活的机会,使学生在与现实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从而自发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德育生活化指的是德育工作紧密联系现代生活,开发利用富含价值引导功能的现代生活资源,通过主体道德生活体验,开发生活智慧,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激发热爱生活的情感,德语论文范文,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生活质量而进行的德育。由于社会的进步和人们主体性地位的提高,生活的多元体验已成为人们的精神需要。因此现阶段的初中德育工作除了从规范出发,促使学生实现德育社会化功能之外,还应帮助个人完成对人生意义的求索和生存质量的提高,促使学生切切实实走向“生活”。这就是德育生活化的意义所在。 2.在寄宿制农村初中的德育关注点 寄宿制学校能提高学生的自主、自理能力;与社会的空间割断,能让社会的负面尽量远离学生,能让学生更加专注于学习;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在减少社会不良作用、提高自理能力的同时,我们寄宿制学生又存在以下不容忽视的问题:学生长期生活在一定空间,容易产生视觉生理等疲劳。而这些情绪势必增加学校工作难度。学生生活学习全在学校,那么迎面而来的问题是学生的交际、安全、饮食、心理、行为规范等问题全都暴露于学校,学校成为了问题爆发的唯一火山口。所有这些问题的疏导与解决,都需要落实在我们寄宿制德育工作中。 为了克服寄宿制学校德育工作的弊端,使学校德育工作适应新的形势需要,从学校实际出发设置德育内容。从内容上讲,实施德育生活化的关键在于全面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主要包括:关注学生身体和心理健康、关注和指导学生的学习生活、关注和指导学生的交往生活、关注和指导学生的日常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关注和指导学生适当参与社会生活等。其中“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是最基本的、也是最核心的,是关注其他内容的前提;而“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往生活和日常生活”是学生生活的主体部分;“社会生活”则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学校生活的重要延伸,也是学生未来生活的必然归宿。就生活的范围来说,以上三个部分是一个依次逐步扩大的过程。(如图所示) (1)关注学生身体、心理健康。健康的身体、心理是幸福人生的必备条件,是生命存在的基本形式。在传统的德育往往注重引导学生对崇高精神、理想人格的追求,而忽视对生命存在的关注。在新时期,个体的主动性和幸福感将成为逐渐衡量生命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的德育工作必须将健康意识、健康观念、健康习惯、健康生活方式列入德育内容并指导学生,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2)关注并指导学生的学习生活。学习是学生生活的一大重要内容,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他们掌握良好的学习措施,对学生来讲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教师要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标,从而引导学生把学习与自己的发展成才和祖国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 (3)关注并指导学生的交往生活。学会与人交往是学生生活的另一重要内容,掌握有关人际交往的基础知识,学会与父母家人、与老师同学、与异性交往的技能,从而锻炼并提高交往能力,对学生来讲同样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通过关注并指导指导的交往生活,要引导学生勇于和善于建立起平等友爱、开放宽容、诚实守信的良好人际关系,不断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 (4)关注和指导学生的日常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与此相对应的是,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初中生身上,如:零花钱多了、节假日多了、出游机会多了、娱乐项目多了、生活节奏快了等。特别是在这个价值多元的社会,如何引导学生形成健康良好的生活习惯、选择合理的生活方式就成为新时期中学德育不可避免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关注和指导学生的日常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旨在引导学生以勤俭节约、合理消费、文明休闲的方式生活。 (5)关注和指导学生适当参与社会生活。参与社会生活是学生眼前生活的有机组成,更是学生未来生活的必然要求,关注和指导学生适当参与社会生活,自然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关注和指导学生适当参与社会生活,旨在使学生了解社会政治经济热点、发展动态等,初步学会观察社会现象,提高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3.阶段性德育生活化的主题设置 通过略论探讨,我们以《中学德育大纲》、《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基本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把握生活的切入点,将德育内容进行整合与分解,分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在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分层次的要求,构建了具有层次性、生活化的德育内容体系。具体如下: 这些主题来源于初中学生的生活,遵循初中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学生的实践性较强的形式来操作,有助于寄宿制初中生在实践体验中获得成长的动力。 三、德育生活化改变了原有德育的弊端 1.实现了德育目标、内容、方式的生活化 (1)德育目标生活化。传统的学校德育目标追求“高、大、虚”,学生从小学开始就被要求做道德高尚的人,做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这严重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生理实际和心理实际,缺乏感召力、凝聚力和内动力。因此,学校的德育目标要主张基于生活、源于生活,实行德育生活化,使德育内涵具体体现在学生生活之中,通过丰富个体的生活经历,依据个体成败得失的经验和感受来引导学生思考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的关系,选择、确定自己所要遵行的道德。使学生能身临其境,亲身感受、体验成功。教师从学生容易理解、容易接受、容易做到的、看得见摸得着的、贴近生活实际的“近、小、实”的德育开始,逐步走向社会需求的“远、大、高”的德育目标。避免用同一目标培养学生,用同一模式教育学生,用同一标准评价学生。切实强化了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 (2)实行德育内容生活化。德育即生活,生活即德育。德育内容生活化,就是要使德育内容贴思想实际和学生生活现实,贴近学生群体,与学生日常生活、自主生活、学习生活、交往生活、社会生活等紧密连接。也就是要通过学生生活,创造性地、多元化地把德育内容还原于学生日常生活之中。如在食堂饮食管理上,我们在学生中开展对一餐饭的讨论,引导学生去寻找资料:为什么旧社会人民为了能吃上一餐饭竟那样艰难困苦,甚至卖儿卖女?为什么改革开放前人民还要为了能吃上一餐饭那么艰辛,起早摸黑地劳动?现在人民为什么不仅能吃上那么丰盛的饭,过上好日子,还要讲究科学用餐?通过讨论,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去体验共产党领导好、社会主义好、党的政策好,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之情。同时还可以结合对一餐饭的大讨论,教育学生热爱粮食,反对浪费,不乱倒剩饭剩菜,学习劳动人民勤俭节约的精神,从而实现德育生活化。 (3)实行德育方式生活化。要不断创新德育工作新举措,努力创建德育工作新方式,使德育寓于日常生活之中。改变德育途径封闭、孤立、强制、灌输的方式,因为这种方式压抑、控制学生的生命活动,违背学生的学习天性,与生命的自然取向相抵触,造成部分学生无心向学、灰心丧志、厌倦课堂、冷漠社会、不守纪律、互相争斗、辍学出走,等等。因此,教师要转变育人观念,以人教人,以心换心,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工作实践中要积极探究适应学生心理、生理特点的德育方式,要广泛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德育实践活动,促使德育融于日常生活实践之中。在社会、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学科学习中,利用与现实社会紧密联系的、纷繁复杂的国际关系和国内政治内容,浩瀚如海、源远流长的历史知识,广阔博大的地理常识和蕴涵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语文学科等教育内容,让学生课前去搜索、去挖掘,课中去畅谈,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熏陶学生的爱国心境。在重大节日、纪念日和国内外大事的庆典中,我们相应开展演讲赛、辩论赛、作文竞赛等文体活动。平时开展一些为敬老院服务工作,为老人洗衣、洗被、洗头、洗澡、洗脚;开展上街道、公园打扫清洁卫生,为贫困儿童献爱心等活动。通过让德育内容融于现实生活之中的方式去激励学生将自己与他人之间、自己与制度之间、自己与学校之间进行比较、对照、合作,从而引导学生自我评价、自我修正、自我管理、自我教育。 2.德育生活化有助于初中学生的健康成长 (1)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一,学习活动变单调为生动。德育因与生活的脱离变得过于抽象、理性,“回归生活”已是越来越被教育界认可。这一切都缘于生活德育理念的确立,因为生活的本质在于它的丰富性,当德育与生活建立紧密的联系时,就可以利用生活资源丰富的优势,使德育活动变得更加生动。第二,体验渠道变单一为复合。也就是说,德育中围绕一个问题,可以用多元的渠道打开多扇窗户,达到高效的目的。第三,智能展示变一统为多元。实施生活德育后,知识、能力的运用更加趋向于综合化,通过综合性的活动,使多元智能都能得到展示而得以充分发展。学生可以各尽所能展示自己的特长,从而使学生在生活的实践过程中自然发展多元智能。 (2)促进了学生的社会化发展。生活化德育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人要实现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发展,必须将所学真正理解并能学以致用。对此,生活化德育正可以发挥它独特的优势。生活化德育中创设生活情境的目的,往往是为了在学习内容与学生体验间建立联系,使德育内容能很快地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达到真正理解,这是优化学习过程的有效途径。 (3)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生活化德育能尽可能多地涉及多个智力领域,那么在活动中不同的个体就可以有展示自身特殊才能的机会。有音乐特长的一展歌喉,有美术特长的可以舞动手中的画笔,有演讲特长的可以慷慨激昂……。学生在自主参与的过程中,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对其一生的成长意义十分深远。类似的做法我们发现和开发学生具有的那些传统教育中不被承认或未被发现的智能强项,为实现面向全体,因材施教,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德育生活化应强调尽力满足学生情感和生活需求,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教育,注意学生的主体地位,进一步解放学生的思想,激发学生受教育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注重学生知行的结合,学生的行为习惯、生活自理能力、创造性等方面的提高。德育活动应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真正做到德育工作源于生活,回归生活,才能使初中学生普受关爱。 参考文献: [1]何国华著.《陶行知教育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朱永新著.《新教育之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3]苏霍姆林斯基著,蔡汀译.《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 [4]孙少平.《促进德育过程内化的实现》.教育发展探讨2001年第11期 [5]蒋一之《“生活化”――德育改革与发展的价值取向》,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