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是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个人定义是除了要对学生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更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德育教育。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道德与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如何在信息技术课中加强德育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做事,巳经成为一个在平时教育教学中需要关注的探讨课题。本文从以下五个方面研讨了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一些探究与实践。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德育教育信息技术渗透融合 教育部前任部长周济说过:"教育,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教书育人是每个教师应尽的职责。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促使他们健康成长,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提起德育教育,人们一般会把它跟思想政治教育联系起来,认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思想政治老师和班主任老师的任务,与其他学科的老师关系不大,与我们信息技术老师更是"不搭界"的。但事实上,如果在学科教学中没有贯彻"德育为首"的方针,德育就不能真正到位,加强德育教育将成为一句空话。 因此,关于我们信息技术教师来说,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非常必要的,信息技术教师也有责任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作为一名中学信息教师,在平时的上课教学中,我始终奉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的教学理念。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我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习惯和科学探讨习惯,培养良好的网络道德,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培养高度的责任感,立学生成材之志、激发学生爱国之情等。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教育,要从教材实际出发,附着于知识的讲授和上机的实践之中。在现行的教材中渗透着德育教育的思想因素和教学措施是很多的,我们教师的任务就是要把它挖掘出来,应用教材中的思想性来育人,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让学生不仅感到是在接受信息技术教育,却更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那么我们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笔者从以下五个方面和大家共同研讨,如何有机地将德育融合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 一、 培养学生培养学生遵守公德意识,尊重他人的态度 学生时期是养成良好习惯的定型时期,我们应该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在课堂上教育学生要爱护计算机设备,强调操作时应注意的事项,并注意计算机病毒的查杀,以确保在有限的经济条件下,持久地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同时,要教育学生遵守电脑室的各项规则,帮助学生养成爱护电脑设备、遵守电脑室规则的好习惯,尽可能延长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使用寿命。 有的学生喜欢在打字练习的时候输入一些不严肃的内容,或随意把其它学生的文件或文件夹删除,有的学生则故意篡改别人的文件,随意修改系统信息,修改系统密码等,并以此为乐。他们的这种行为极易引起同学之间的矛盾,同时也加大了机房的管理难度。通过机房制度教育让学生们懂得不尊重别人也就是不尊重自己,要求别人不删自己文件,首先要做到自己不删除别人的文件。增强上机公共道德意识,培养一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思想。 同时,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关于学生来说,教师不仅应该是知识渊博的智者,而且应该是道德修养的榜样,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所以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应有良好的习惯。比如,把用户文件建立在所用系统软件的子目录下就是一种不好的习惯。如果教师在课堂演示的时候,特别是在保存或另存文件的时候,注意这个问题,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把用户文件分门别类地存放的良好习惯。反之,如果教师不注意这个问题,由于学生的模仿心理很强,学生就会照猫画虎,作用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甚至可能使学生也养成了类似的不良习惯。 二、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学习作风,谦虚好学的学习态度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起点不同,有些学生自认为自己在同学中是"高手"了,于是上课听讲就马虎了事,结果该听的细节内容没有掌握好,最后其真实水平反而落在那些上课认真听讲的学生之后,这些自认为"高手"的学生在上课不听讲的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作用课堂教学进程,常会违反规定私自下载软件、拔插U盘或其他插头,严重者会造成机房设备损坏。我们对此教育全体学生,让他们认识到学习是应本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德语毕业论文,实事求是,认真踏实"的学习风尚。 当然,培养措施也要得当,要注意常规与有意识训练相结合。良好的习惯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也可以靠有意识的训练来培养。在上机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该把良好习惯当作一项基本任务和重要职责。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结合教学内容,有的放矢,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 培养学生个体主动发展的能力 培养个体主动发展的能力是基础教育中开发人的生命潜能的最本质的任务。多少年来,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生"学"巳经成了定式,经过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在课堂教学形式上虽然花样翻新,但仍然停留在"知识传递"上,这样,学生是处于被动接受、适应、服从、执行他人的思想与意志,内在于生命中的主动精神与探究欲望,德语论文题目,常常受压抑,甚至被磨灭。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去确定他喜欢的主题,用学到的技术去完成任务,这样学生做起来兴致高涨。比如在完成单元的探讨项目时,学生的主题就五花八门,有"国粹--京剧"、有"宠物"、有"动漫"、有"北京奥运!"……在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遇到问题不习惯独立思考、尝试或小组讨论去解决,喜欢问老师,直接得到答案,我则鼓励他自己去想想,然后试试,久而久之,学生就养成了主动学习的习惯。记得一次上讲评课时,学生大部分都不愿到讲台上来介绍自己的著作,在老师和同学的鼓励下,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学生不仅主动,而且争先恐后要自己的见解。我们的学生变了,变得有朝气、有活力、有主见。 四、 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人际关系是指表示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联系和作用的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可协调人们在活动中的行为,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提高人们的活动效率。要想获得成功,不依靠集体的力量和智慧,应用联合效应,是不可想象的。作为一名学生,要想取得成功,就要学会善于与人合作,要能组织、协调各种力量。此外,具有与人协作精神会产生的一种和谐亲密的人际关系环境,也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在当今日益竞争的现代社会中,一个单独的个体是很难完成庞大的任务的,大多数情况下都会有很多合作个体参与到项目制作当中。许多跨国企业都是在各方面紧密合作的前提下才能联手完成高难度项目。一辆汽车甚至需要上千合作单位才能完成。合作意识已成为学生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之一。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经常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选择几个能力较强的学生作为组长,让几个同学组成小组进行共同学习,给学生营造一个互相讨论交流的氛围,让他们互相取经、互相学习,这样,既可以达到课程的教学目标,又可以增进同学感情,同时培养学生的互相协作的能力。关于一些较大型的课程目标,例如编排小报、制作网页等,组织小组共同合作完成,让组内组织能力强的人进行任务分工,每个组员完成部分内容,这样既可以发挥个人强项,又可以让大家都参与到著作制作中来。每个组员同样可以从其中获得成果,比较不足,这种形式极大的增加了学生团队间的凝聚力,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五、 加强引导,网络教学中渗透德育 信息社会,因特网巳经成为人们主动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但面对纷繁复杂的网海,怎样才能还学生一个安全、健康的网络空间呢?这也正是我们所有的家长和教师最关心的问题。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认为,硬性控制只是一种手段,重要的是使学生能意识到并自觉地远离不健康的网络毒害,自觉遵守《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真正做到"五要五不"。 当然相关于其他教学渠道和手段,网络技术有着独特的育人优势培养良好的信息道德和行为习惯,将社会对信息行为的道德要求转化为自身的内在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道德修养,培养学生高层次的信息道德境界,由他律走向自律。加强网络德育,不但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了学生的电脑网络知识,提高了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避免了学生使用网络的盲目性。 其实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还有许多可以渗透德育的环节。我们要不断努力,发掘出更多、更好的学习时机,培养学生认真、严格的学习态度和自律、自重的行为品格,从而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不断提高整体素质。 总之,作为信息技术教师,不能仅仅以技术层面为教学唯一目标,而应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出发,一手抓信息技术课程教育,一手抓学生德育教育。千方百计地保护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从德育教育入手,积极培养孩子的各种优良道德品质,这才是素质教育的本质,才是素质教育成功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