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6-10 Abstract 10-14 引言 18-26 第一章 犯罪事实支配理论之发展史 26-60 第一节 犯罪事实支配理论的初步发展 26-40 一、"犯罪事实支配"概念的发展 26-30 二、Welzel的创建与发展 30-32 三、同时代其他学者的改造 32-36 四、笔者评析 36-40 第二节 犯罪事实支配理论之现代展开 40-44 一、Roxin现实的犯罪事实支配理论 41-42 二、Schunemann规范的犯罪事实支配理论 42-43 三、笔者评析 43-44 第三节 犯罪事实支配理论在德国判例中之发展 44-60 一、对极端主观理论的限制 45-50 二、与主观理论的综合考量 50-54 三、本文观点 54-60 第二章 犯罪事实支配理论之本体论 60-104 第一节 犯罪事实支配之概念 60-63 一、三种不同的概念界定模式 61-62 二、犯罪事实支配是开放的概念 62-63 第二节 犯罪事实支配之类型 63-93 一、行为支配 64-67 二、意思支配 67-85 三、功能性支配 85-87 四、笔者评析 87-93 第三节 犯罪事实支配内容确定之评析 93-100 一、对犯罪过程和结果起决定性作用 93-95 二、促成和阻止能力 95-96 三、行为力量 96-97 四、意志从属 97-98 五、犯罪事实支配意志和正犯感觉 98-100 第四节 犯罪事实支配之结构 100-104 一、存在论和目的论考察措施的综合 100-102 二、描述性概念和规范性概念的综合 102-104 第三章 犯罪事实支配理论之关系论 104-140 第一节 犯罪事实支配理论与犯罪论体系 104-113 一、正犯的体系定位 104-107 二、犯罪事实支配属于构成要件不法问题 107-109 三、犯罪事实支配与故意的体系地位 109-111 四、证成犯罪事实支配的"罪责要素"是不法问题 111-113 第二节 犯罪事实支配理论与其他区分学说 113-123 一、先前区分学说之介评 114-116 二、先前区分学说之意义 116-117 三、犯罪事实支配理论之独立价值 117-118 四、犯罪事实支配理论与我国的共同犯罪主客观统一说 118-123 第三节 犯罪事实支配理论与特殊的主客观构成要素 123-140 一、观点之争 124-126 二、规范的犯罪事实支配理论不可取 126-131 三、犯罪事实支配并非证成义务犯的要素之一 131-133 四、犯罪事实支配与无身份的故意工具 133-137 五、犯罪事实支配与无目的的故意工具 137-140 第四章 犯罪事实支配理论之适用论 140-186 第一节 间接正犯中之适用 140-162 一、间接正犯的正犯性根据 140-155 二、间接正犯的范围 155-162 第二节 共同正犯中之适用 162-178 一、共同正犯的性质 162-166 二、共同正犯的成立条件 166-170 三、共同正犯的特殊形态 170-174 四、共同正犯的处罚准则 174-178 第三节 组织犯中之适用 178-186 一、组织犯的实质 179-181 二、组织犯的存在范围 181-184 三、组织犯的处罚准则 184-186 结语 186-188 主要参考文献 188-198 德文缩略语对照表 198-199 攻博期间的科研成果目录 199-200 后记 200-2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