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6-10 Abstract 10-14 目录 15-21 第一章 绪论 21-40 1.1 问题的提出 21-23 1.2 国家形象修辞的探讨近况 23-33 1.2.1 国际传播角度 24-28 1.2.2 国家形象修辞角度和话语略论角度 28-33 1.3 本文探讨措施与思路 33-37 1.3.1 “超语篇”略论的探究 33-34 1.3.2 语料的选择 34-36 1.3.3 论文的思路 36-37 1.4 本文探讨目的与意义 37-40 1.4.1 探讨的目的 37-38 1.4.2 探讨的意义 38-40 第二章 “超语篇”略论的理论与措施 40-64 2.1 现有理论的可能与局限 41-54 2.1.1 语篇略论的可能性 41-45 2.1.2 超文本略论的可能性 45-47 2.1.3 互文性略论的可能性 47-52 2.1.4 修辞结构(RST)略论的可能性 52-54 2.2 “超语篇”略论的理论模型 54-62 2.2.1 “超语篇”的定义 54-55 2.2.2 “超语篇”的结构 55-60 2.2.3 “超语篇”的略论措施 60-62 2.3 “超语篇”略论的理论意义 62-64 第三章 “超语篇”的规模略论 64-111 3.1 问题的提出 64-65 3.2 “超语篇”的横向规模略论 65-84 3.2.1 政治版块 67-73 3.2.2 经济版块 73-79 3.2.3 万象版块 79-82 3.2.4 科技版块 82-84 3.3 “超语篇”的纵向规模略论 84-91 3.3.1 政治版块 88-89 3.3.2 经济版块 89-90 3.3.3 科技版块 90-91 3.4 中德“超语篇”规模比较略论 91-107 3.4.1 中德“超语篇”横向规模比较略论 93-98 3.4.2 中德“超语篇”纵向规模比较略论 98-107 3.5 结论 107-111 第四章 “超语篇”的指称成分略论 111-180 4.1 问题的提出 111-113 4.2 指称成分的选择与序列 113-131 4.2.1 “源文本”中的“钓鱼岛”指称 114-123 4.2.2 “流文本”中的“钓鱼岛”指称 123-131 4.3 指称成分的修饰语 131-139 4.3.1 政治类指称 131-134 4.3.2 经济类指称 134-135 4.3.3 军事类指称 135-136 4.3.4 社会类指称 136-139 4.4 指称成分的共现语 139-158 4.4.1 “源文本”指称成分的共现语 140-151 4.4.2 “流文本”指称成分的共现语 151-158 4.5 “超语篇”案例的指称成分略论 158-177 4.5.1 德国“超语篇”案例的指称成分略论 159-170 4.5.2 中德“超语篇”案例的指称成分比较 170-177 4.6 结论 177-180 第五章 “超语篇”的叙述方式与结构 180-242 5.1 问题的提出 180-181 5.2 “超语篇”的叙述方式 181-194 5.2.1 “源文本”的叙述方式 182-189 5.2.2 “流文本”的叙述方式 189-194 5.3 “超语篇”的叙述结构 194-196 5.4 “超语篇”案例的叙述方式与结构略论 196-239 5.4.1 中朝关系“超语篇”案例叙述方式、结构略论 196-206 5.4.2 中欧贸易“超语篇”案例叙述方式、结构略论 206-223 5.4.3 中德“超语篇”案例叙述方式、结构比较 223-239 5.5 结论 239-242 第六章 “超语篇”的修辞结构 242-279 6.1 问题的提出 242-243 6.2 “超语篇”的修辞结构 243-247 6.3 德国媒体“超语篇”案例的修辞结构略论 247-270 6.3.1 中朝关系“超语篇”案例的修辞结构略论 247-266 6.3.2 中欧贸易“超语篇”案例的修辞结构略论 266-270 6.4 中德两国“超语篇”修辞结构比较 270-276 6.4.1 中德“超语篇”案例的修辞结构比较 270-274 6.4.2 中德“超语篇”修辞结构的总括比较 274-276 6.5 结论 276-279 第七章 结论 279-287 7.1 总结 279-285 7.2 余论 285-287 7.2.1 本文探讨的不足 285 7.2.2 本文探讨的拓展 285-287 附录一:明镜网中朝关系超语篇案例 287-302 附录二:明镜网中欧贸易超语篇案例 302-327 附录三:明镜网习近平出访德国超语篇案例 327-335 附录四:新浪网习近平出访德国超语篇案例 335-342 参考文献 342-352 后记 352-354 科研成果 3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