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4-7 ABSTRACT 7-11 导论 16-21 一、探讨背景、理论近况以及本文的探讨方式 16-18 二、“推定”的概念、类型以及本文具体的探讨进路 18-21 第一章 法学上的推定 21-45 第一节 法学上的推定的概念 21-29 一、法学上的推定的概念 21-25 二、经验法则与推定--兼论推定与证明标准的关系 25-27 三、法学上的推定的特殊性--兼论与事实上的推定的差异 27-29 四、法学上的推定的法学渊源 29 第二节 法学上的推定与拟制 29-37 一、法学上的推定与拟制的区分 29-33 二、诉讼上的拟制 33-34 三、“不可反驳的推定” 34-37 第三节 虚假的法学上的推定 37-40 一、无罪推定 37-38 二、所谓的精神状态正常的“推定”或“无病推定” 38-40 第四节 法学上对权利的推定 40-45 一、权利推定概述 40-41 二、权利推定的内容 41-42 三、权利推定的特殊性 42-44 四、权利推定的适用 44-45 第二章 事实上的推定 45-67 第一节 事实上的推定的含义 45-51 一、事实上的推定的含义概述 45-46 二、德国的司法实践和理论状况 46-48 三、我国的立法 2 规定以及理论探讨近况 48-49 四、小结 49-51 第二节 事实上的推定的具体类型 51-67 一、不同类型的经验法则 51-53 二、利用表面证据认定事实 53-58 三、利用情况证据认定事实 58-67 第三章 推定与证明责任 67-121 第一节 证明责任的内涵 67-76 一、证明责任的产生与内涵 67-71 二、证明责任的分类及相互关系 71-75 三、证明责任的性质 75-76 第二节 证明责任的分配 76-99 一、证明责任分配的基本准则 76-78 二、民事诉讼中证明责任的具体分配 78-82 三、刑事诉讼1中证明责任的分配 82-99 第三节 证明责任规则的体系定位 99-102 一、证明责任规则的体系定位 99-101 二、探讨证明责任规则体系归属的意义 101-102 第四节 与证明责任相关的概念研讨 102-105 一、证明规则与证明责任规则 102-104 二、本证与反证 104-105 第五节 推定与证明责任的关系--兼论推定的体系定位以及推定的意义 105-121 一、法学上的推定 105-113 二、事实上的推定 113-119 三、推定的意义与功能 119-121 第四章 法学上推定的具体适用 121-135 第一节 法学上的推定与刑事诉讼 121-128 一、容许性略论 121-128 二、对我国的建议 128 第二节 民事法学中的法学上的推定 128-135 一、法学上的推定与法典用语 128-130 二、法学上的推定与解释规则 130-135 第五章 事实上的推定之一--表面证据的具体适用 135-150 第一节 表面证据在民事法中的适用 135-140 一、表面证据适用的必要性 135 二、表面证据适用的类型化探讨 135-140 三、在民事诉讼中适用表面证据的注意事项 140 第二节 表面证据在刑事法中的适用 140-146 一、表面证据在刑事诉讼中适用的容许性及类型略论 140-144 二、主要适用领域--因果关系的认定 144-145 三、在刑事诉讼中适用表面证据适用的注意事项 145-146 第三节 表面证据在司法实践中的规制 146-150 一、应当符合“穷尽”准则 146-147 二、表面证据的适用不能与其他法学法规相冲突 147-148 三、必须满足表面证据的前提要件 148-150 第六章 事实上的推定之二--情况证据的具体适用 150-173 第一节 使用情况证据认定事实的必要性与合法性 150-154 一、必要性与合法性概述 150-151 二、人的内心世界 151-152 三、自认和自白 152-154 第二节 立法及司法实践中的相关做法 154-157 一、查士丁尼法典 154 二、联合国公约 154-156 三、我国 156-157 第三节 利用情况证据认定事实在刑事司法中的具体适用 157-169 一、毒品类案件 157-161 二、诈骗类案件 161-162 三、走私类案件 162-163 四、抢劫、盗窃机动车类案件 163-166 五、洗钱类案件 166 六、腐败类案件 166-167 七、其他类案件 167-169 第四节 对情况证据使用的规制 169-173 一、作为推定基础的情况事实必须可靠 169-170 二、公开法官心证、尊重被告人的反证 170-171 三、整体性评价且必须达到法定的证明度 171-173 余论 与推定相关的制度建设 173-178 一、加强判决书的说理 173-174 二、加强辩护制度 174-175 三、转变观念,切实实现无罪推定、疑罪从无 175-176 四、加强法官对诉讼程序的实质引导 176 五、改革现有的审级制度行政化倾向 176-177 六、加强法学培训,提高司法人员的法学素养 177-178 结论 178-181 参考文献 181-190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 190-191 致谢 1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