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之霖,女,1995年7月27日出生。在武汉外国语学校初中部学习期间,通过严格的考核,于2017年8月获得了去友好学校德国萨克森州瓦尔登堡高级文理中学求学的机会。两篇文章都是作者在德国读书期间写成,里面有异域生活的体验,以及一个女孩独特的留学观察。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有人说留学的好处之一,就是可以很快融入当地的生活模式,适应当地人的生活习惯。但我看来这并不简单,就说在德吧,那些模式、规矩和原则几乎渗入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有些有明文规定,德语毕业论文,而有些可能是约定俗成、可能是习惯相传,它们同样必须得遵守,否则没准儿会遭人冷眼。 超市不准用手机,在大部分公共场合都要禁烟、说话要控制音量,在餐厅进餐完毕后要自行收拾盘子……更有一些细节让人咋舌。就拿垃圾分类来说,单是玻璃就得分成棕色、绿色和透明三种分别放置。走廊上和宿舍外放着不同类别的垃圾桶,让初来乍到的我很久都无所适从。 在国内的时候,学校外办的王老师就和我们讲了很多在德国生活的细节。而我恰恰是一个很容易忽略细节的人,在听到这么多规矩之后甚至有了打退堂鼓的冲动,想想在那么多条条框框下生活,该多么压抑!再想想德国人严肃严谨的为人之道、一丝不苟的处事之风。真让人感到紧张! 果真,还没开学,我们几个新生就遭到莫名的冷眼。有一次在食堂吃饭,一个德国人直接过来拍桌子叫我们安静点。一开始以为是排斥新来的,还很反感和不屑,拒绝改变。后来生活老师告诉我们是因为我们吃饭聊天声音太大、太吵了。可这只是我们在中国再平常不过的状态啊!而接下来老师描述的状况更是让我们又吃惊又羞愧!由于我们太吵,“整个楼层的高年级都到别的楼层学习去。”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生活老师又告知舍管找我们有事,而且似乎是很严重的事。我们嬉皮笑脸地说老师在吓我们。可老师说绝对不是,事情非常严重,与德国的法学有关。这下我们傻了,都惶恐不安地回想自己在德国短短几天到底做了什么违法的事情。横穿马路了么?乱扔垃圾了吗?踩踏草坪了吗?大家都紧张不安起来,毕竟是犯法,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几分钟后舍管来了。舍管是个四十来岁的高个子,一个非常典型的德国人。低沉的声音,很少笑,光这样就足够给人很大的压力。我们一下异常安静,直愣愣地盯着舍管,一种受刑前的气氛弥散开来。但是随着舍管的娓娓道来,我们渐渐放松。原来就是垃圾没有分类嘛,何必说得那么恐怖!生活老师向我们解释道:“垃圾不分类在德国是犯法的,但是舍管看到我们是新生,就先帮我们处理好了。但如果再被发现,就得自己承担所有的法学后果。”看着舍管及生活老师严肃和紧张的态度,我隐约明白了这个社会中所存在的某种重要的规则。大家都道了歉,舍管再次给我们讲解了不同的垃圾桶和垃圾袋的用途。 这件事之后,我们一段时间没犯什么大错,最多是在餐馆或是商店里说话大声了些。当然同学之间也开始互相提醒,于是再没有遭到什么责备。但是这种状态让我感觉极不自在,不管做什么都得瞻前顾后,生怕不合礼仪或触犯什么法学条款。于是在内心有些讨厌德国,难道所有人都这样,做事缩手缩脚么?!何必这么死板,就不能放开些,这简直是扼杀生命的活力! 就这样在郁闷和后悔的情绪中挨到了开学典礼的到来。一想到德国老师该是怎样一副严肃、严格和刻板的模样在严阵以待,我就不敢有丝毫怠慢。早早地起了床,仔仔细细地打点要带的学习用品,把房间整理得干干净净我才出门。 开学典礼却超乎我的意料,并没有一群穿着礼服的人在礼堂里端坐,我们只是在学校门口的空地上稀疏地站着。一个暑假没有见面的德国同学们在互相问候,气氛非常轻松,这是我来德国之后少有的感觉,一会儿我们的班主任就找到了我们,她是一个慈祥和蔼的老奶奶。她的出现一下改变了我对德国人印象,尤其是打破了我对数学老师的一贯看法。从小我就不喜欢数学,也不喜欢刻板的数学老师。可眼前的这位数学老师,学院气质不重,非常和蔼可亲,看到我们她似乎很欣喜,一遍遍兴奋地练习着叫我们的名字。 校长是一个胖胖的、“憨态可掬”的老人。虽然穿着正装,却不严肃呆板。他高兴地和学生们打招呼,开学典礼致辞简洁活泼,一点也不乏味冗长。紧接着是学生自己组织的一个乐队上台,那充满青春活力的表演,完全颠覆了我对开学典礼的印象一个接一个领导的发言、学生代表的发言、全体宣誓……全都没有,我渐渐融人这欢乐而轻松的气氛中。 之后的日子,我更是慢慢见识了一些让我惊奇的事情。课堂完全没有我想象中那么正式,老师也完全没有我想象中那么严肃。英语老师是一个看上去很时尚的四十来岁的妇女,课堂上常常和我们笑成一团。她经常问起我们一些课外的事情,德语论文网站,比如说我们的故乡、我们生命中重要的东西,全然没有老师的威严,完全是朋友的样子。历史老师上课之前总是喜欢在我们桌上搜罗几颗糖果,然后一脸兴奋地问我们可以给他吗?看他那副乞求的样子,我们哪忍拒绝,然后就看到他一脸得意地品尝自己的战利品。课堂上他更不会让气氛冷下来,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僻词汇,他就会手舞足蹈地现场演示。比如讲美国的政治制度时,他就在班上组织了一场选举。德语老师甚至跟我们“八卦”班上有哪些人是一对儿。后来发现本以为很严格的舍管,在同学的生日时都会到场和大家一起照相,会给寿星送礼……慢慢地融入周围的环境,我发现不光是老师,德国的居民们其实也很友好、很亲切,并没有想象中的威严和冷面。 然而这些人在准则问题上同样不会放松。无理由的旷课,老师都会一一记下。关于课堂上过分的违规行为,他们不会大发雷霆,可是绝不会轻易放过。当我们在房间有违规的地方,舍管虽然不会责骂,但也会不气馁地提醒和告诫,直到我们改正为止……几个月间,我似乎隐约把握了在德国生活的规律,明白了老师们或者说是所有德国人身上的那种“双重人格”。 这也就引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在德国,我们什么时候该收敛,什么时候该放开?我想,这些还需要我更加努力地学习适应,更好地融入这个社会。毕竟,两个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完全沿袭我们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在异国生活,是行不通的。但是有一点我已经肯定――在德国,只要你在该收敛的地方严肃认真,那么你完全可以生活得轻松自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