扑向英伦三岛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德军的“闪击战”在波兰和法国得手后,希特勒称霸世界的野心迅速膨胀起来,而英法军队在蒙受了羞辱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后,英军的重型装备损失殆尽,元气人伤。英伦三岛处于极度危险之中。丘吉尔首相在回顾这段历史时曾说:“1940年,入侵的德军只要有15万精兵,就能使我们十室九空,生灵涂炭。”此时希特勒的如意算盘是,最好先使英国就范,以解除后顾之忧,然后挥戈东进进攻苏联,夺取欧洲霸权。于是,一项极其秘密的剑指英伦三岛的“海狮”计划出笼了。 绝密的“海狮”计划 1940年7月16日,希特勒正式签署了《对于对英国实施登陆作战的准备》的第16号指令,其行动代号为“海狮”(See Lion)。这样,一项绝密的“海狮”计划出笼了。 指令中称:“鉴于英国不顾自己军事上的绝望处境,仍然毫无准备妥协的表示,我已决定准备对英国实施登陆作战。如有必要,即付诸实施。这一作战行动的日的是,消除英国作为继续对德作战的基地,如有必要,就全部占领之。”希特勒还命令,“海狮”作战计划的准备工作必须于9月15日前完成。 无疑,实施横渡英吉利海峡的渡海登陆作战,海军和空军要发挥重大的影响。但是,要想真正能突到岸上,必须有强大的两栖突击力量,而德军并没有像样的水陆坦克。于是,紧急研制一大批水陆坦克或潜水坦克,便是德军当务之急。而要在2个月的时间内完成好几百辆水陆坦克或潜水坦克,谈何容易! 按照“海狮”计划,登陆第一波需兵力9万人,水陆坦克(或潜水坦克)和作战坦克共650辆,马匹4500匹。登陆第二波需兵力16万人,马匹6万匹,各种车辆3000~5000辆,榴弹炮500门。这样庞大的登陆作战计划,最大的问题是短时间内难以凑齐所需的庞大运输船队,这也是“海狮”计划最终未能实施的原因之一。 作为登陆第一波的4个步兵师中,德语论文,每师配属1个水陆(潜水)坦克大队(坦克营)。这样,共组建A、B、C、D4个坦克营,共需262辆水陆(潜水)坦克,相当于一个坦克师的规模。其中包括:装37毫米火炮的Ⅲ型潜水坦克160辆,装50毫米火炮的m型潜水坦克8辆,Ⅳ型潜水坦克42辆,Ⅱ型浮渡(水陆)坦克5 2辆。 那么,Ⅱ型水陆坦克和Ⅲ型潜渡坦克到底是怎样的坦克呢? 奇特的潜水坦克 首先来谈一谈Ⅱ犁水陆坦克,也称为Ⅱ型浮渡坦克。 Ⅱ型水陆坦克是在Ⅱ型战斗坦克(即Ⅱ型轻型坦克)的基础上研制成功的。其最大特点是在履带的两侧各加1个硕大的浮箱,以增加整车的浮力。车载20毫米机关炮及并列机枪可以在水上射击。靠加装的螺旋桨式水上推进装置,最大航速可达10千米/小时。上岸后,可以由车内操纵将浮箱卸掉。由于它的浮箱太大,加上Ⅱ型坦克本身的火力较弱,这种水陆坦克改装的数量很有限,所以Ⅱ型水陆坦克从未在实战中使用过。不过,它毕竟是德国的第一种正儿八经的水陆坦克。 最奇特的当属Ⅲ型潜水坦克。它可以说是世界上唯一一种潜水坦克。因为在20世纪50年代至今的坦克中,虽然有许多具有潜水功能,但潜水深度仅为2~5米。潜渡仅仅是这些坦克的一种辅助功能而已。而Ⅲ型潜水坦克,则是在Ⅲ型战斗坦克的基础上改装的,仅用于潜渡后登陆作战的坦克。改装的工作量不小。首先,要对ⅢG型坦克的车体和炮塔的所有孔、洞和缝隙进行密封处理,其次,要在炮塔顶部加装喇叭形的接口,再接上一根长18米、直径200毫米的蛇形橡胶软管,软管的顶端还要加上一个浮子,以保证软管的顶端始终浮在水面上,再其次,还要在发动机的排气管口处加装防倒灌的单向活门。 潜渡时,可以利用无线电台和外部进行通信联络。这种潜水坦克的最大潜深可达15米,令当今的主战坦克“自愧不如”。不过,这一套潜渡装置比较复杂,加上潜入这么深度的潜渡机会很少,而潜渡的风险又很大,所以,后来的坦克上再没有采用这种类型的潜渡装置。Ⅲ型潜水坦克共改装168辆,Ⅳ型潜水坦克共改装42辆。 潜水坦克和水陆坦克的差异点 在这里,还要比较一下潜水坦克和一般的水陆坦克到底有哪些差异。 它们的共同点是,都能在水中航行,也就是说,具有水中机动的能力,都能依靠自身的动力在水中前进。不过,由于结构和航行原理上的不同,二者之间的异同相当大。 最大的区别是,水陆坦克能漂起来,还要有一定的浮力储备以抗风浪;而潜水坦克是在水底下行驶的。水陆坦克靠水上推进装置和水的影响推动航行,而潜渡坦克则和陆地上一样,靠履带和“地面”的影响使坦克在水底下前进。从水上观察(乃至射击)、保持方向、航行距离、风险性来看,水陆坦克占优;而从隐蔽性和达成战役的突然性上来看,潜水坦克占优。 单就横渡英吉利海峡或多佛尔海峡(加来海峡)这一战役目标来看,即使是最窄的多佛尔海峡,也有30~40千米宽、一般水深20~37米,最深处为64米,显然,由于航行距离和深度的限制,Ⅲ型潜水坦克根本不可能横渡,就是Ⅱ型水陆坦克也不大可能横渡。德国军方的设想是,用各种浮艇搭载水陆坦克或潜水坦克,在靠近英国海岸时下水,在空军的掩护下发起冲击,登陆作战。 当然,由于英国进行了充分的准备,甚至在德军可能登陆的英国南部和东南部海岸修筑了大量油池,准备对来犯之敌实施“火攻”,再加上美国军用物资的紧急援助,而德军计划中的运输船队缺口太大,由于这种种原因,使精心准备的“海狮”计划终于夭折。 “西方不亮东方亮”。1941年6月22日,在德军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作战中,德军的第18装甲师配属的Ⅲ型潜水坦克曾用于强渡布格河的作战中,为抢占和巩固桥头堡做出了贡献。此外,古德里安麾下的第6坦克团也在强渡第聂伯河的战斗中用上了潜水坦克。在东线用上了潜水坦克的战例,仅此两例。不管怎么说,这种独特的潜水坦克总算在战场上露了一小手,世界水陆坦克发展史上,留下了德军潜水坦克的印记。 在二战的中后期,德国人也曾在“虎”1式重型坦克上使用过潜渡和深水徒涉用的通气管设备,但并未正式使用过。德军唯一使用过的履带式水陆两用车辆,实际上是一种“履带式拖船”,它作为工程兵的装备用于架桥作业。 坦克深水潜渡的技术难题 在本文的最后,再来研讨一下坦克深水潜渡中的技术难题。 对于坦克潜渡的技术难题,本刊曾在刊登过的有关文章中有过略论,这里不再重复。大体上,坦克潜渡要面临着“密封、通气、防倒灌、保持航向和救生抢救”五大技术难题。而随着潜深成倍增加,矛盾就更加突出。当最大潜深从5米增加到15米时,水压也从0.5个大气压(表压力)增加到1.5个大气压,压力增加了3倍!由此带来的是:密封更困难,不能用刚性的通气管,水下观察几乎不可能,增大了保持航向和抢险救生的难度。除此而外,潜深的增加,也使发动机的排气背压成倍增加,排气困难的结果,会使气缸中的燃油混合气燃烧不好而马力下降。更要命的是,混合气燃烧不好时,会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漏泄到战斗室的一氧化碳会使坦克乘员“煤气中毒”。这一点成为制约潜水坦克最大航程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国内的一家军事媒体,在介绍德军潜水坦克的文章中说:“……装填手要不断测量一氧化碳的浓度,超过规定数值就要浮出水面。”若是潜水坦克能“浮”出水面,那就神啦!可能是该文作者一时的笔误,德语论文题目,没交代清楚。在15米深的水下,别说坦克想“浮”起来,就是坦克乘员想打开舱门“夺路而逃”,也是极其困难和危险的,甚至是灭顶之灾。有关这方面的问题,笔者在这里就不作更深入的研讨了。 德军的潜水坦克深潜试验表明,在潜深15米的情况下,Ⅲ型潜水坦克最多只能连续在水下潜行20分钟,水下潜行的距离也就是2千米的样子。由此看来,Ⅲ型潜水坦克用于强渡一两千米宽的大江大河,可能更得心应手。当然,在强渡江河时,一般也不需要下潜15米的深度。用到强渡英吉利海峡或多佛尔海峡上,只能是在快到岸滩时最后下水冲击登陆而已。尽管如此,其突然性和集群潜水坦克的冲击力,还是不容小觑的。 抛去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因素不讲,潜水坦克,还是展现了日耳曼人的聪明才智和技术成就,但它最终只能成为一种昙花一现式的“另类”坦克。 [相关链接]发动机的倒灌 发动机倒灌是装四冲程内燃机的战车在涉水行驶或潜渡时可能遇到的一种特殊现象。四冲程内燃机由“进气一压缩一燃烧膨胀做功一排气”四个循环构成。在其工作循环的某个瞬间(下死点附近),气缸内的压力会低于大气压力,形成负压,而此时的排气门还是打开的。当排气管暴露在空气中时,自然不会出现问题;但是,当排气管浸在水中时,由于负压的影响,水会通过排气管进入发动机的气缸,这就是所谓的“倒罐”。由于水是不可压缩的流体,在下一个工作循环中,燃气爆发的巨大压力将会造成活塞打穿或连杆折断,造成发动机的重大事故。倒罐是必须绝对避免的。解决的办法是,加一个单向活门,使水不能倒罐进入到发动机的气缸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