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30日是希特勒上台75周年纪念日,关于很多国家而言,面对民族的耻辱都会避而不谈,而德国人却习惯于“无情地”回忆耻辱的历史,日前在德国引发了新一轮忏悔的浪潮。当日,德国文化部长伯尔·纽曼宣布,柏林将再修建两个与大屠杀有关的纪念碑。其中一个在德国国会大厦附近,纪念遇害的吉普赛人;另外一个将在柏林标志性的勃兰登堡门附近,是为了纪念在大屠杀中遇害的同性恋者。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作为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 ,人们关于德国历史的审视及评判各有说辞。就德国本身而言,两次世界大战以惊人的破坏力,伤害了世界,也伤害了自己。一战后,2690亿金马克的战争赔款直到2017年10月3日时隔92年后才赔完。同月,据德国方面称,二战共计54亿英镑战争赔款已经还清,不过这一说法并未得到国际认可。但这些数字并不能掩盖目前德国的光芒。根据德国联邦统计局2017年2月22日公布的统计结果,2017年德国国内生产总值为26439亿欧元,与上一年相比增长0.7%,这个成绩在目前的欧元区中可以说是来之不易。 国土面积只有35万平方公里,人口不足8200万的“小国”,经历两次战争赔款而屹立不倒,是什么促成了德国如今的态势?有人说,除了汽车、啤酒产业等硬实力给德国经济注入强有力的支撑外,其高度重视教育、科技;国家的自信和包容度;恰当的外交等软实力方面的续存和发扬是维系德国屹立世界强国之林的另一只手。最新全球“软实力”排行榜中,德语论文题目,德国紧随英、美之后,名列第3位。 当贝多芬、巴赫、歌德等人的文化暖流不断感动世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滚滚车轮日渐淡化昔日的罪恶之时,我们应换一个角度去重新认识德国。或许这样我们会发现德国崛起的秘密,也能从其身上发现值得学习的民族优点。 延展的哲学 有人说,一个国家思想是否深厚,一个民族是否是有思想的民族,数一数他历史上的哲学家就可以了。而世界哲学的历史到了近代,就不能忽视德国。德国的哲学家非常多,莱布尼兹、康德、黑格尔,直到叔本华、马克思、尼采等,这些都是被认为是头等重要的哲学家。在西方乃至世界哲学史上,德国哲学也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上世纪18世纪末19世纪初是德国哲学的时代,以康德、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为主的德国古典哲学站在哲学的最前沿。此后德国哲学就始终活跃在世界哲学舞台上。刚刚过去的20世纪哲学,通常分为英美哲学和大陆哲学两大块。这段时期,是近代哲学乃至整个西方古典哲学的体系化时期,以康德、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哲学对西方哲学进行了集大成式的概括和总结,建立了一个又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将古典哲学推向了最高也是最后的发展阶段。 1770年到歌德谢世的1832年,在德国形成了一个文化场,造就了文学、哲学、音乐等诸方面的全盛期。古典全盛时期就是歌德所代表的那个时期,《浮士德》是那个时代的精神的集大成者。不过随着歌德去世,这个时代结束了。不过,伴随德国哲学的发展,使得德国走向强大。从普法战争的胜利,到德国的统一,德意志已经在欧洲舞台上扮演大国角色了。 除此之外,上世纪20世纪40年代的德国,以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的“社会探讨中心”为中心的一群社会科学学者、哲学家、文化批评家所组成的学术社群--“法兰克福学派”对文化产业的研讨也成为德国对世界文化作用的标识。 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其合著的《启蒙的辩证法》中,对“文化产业”进行了说明。但与我们想象中不同,首次对“文化产业”的探讨,并不是为了对产业本身及其发展方向进行探讨,而是为了对“文化产业”的现象进行社会批判,带有很强的贬义色彩,不过不可否认的是,法兰克福学派开创了文化产业探讨的先河。 教育立国 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说:“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取决于她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她的城堡之坚固 ,也不取决于她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取决于她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民所受的教育,人民的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下。 这才是真正的利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 追溯德国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教育的积淀和坚持一直伴随着德国的发展轨迹。如果把教育定位成“教育立国”也不为过。因为,他是这么多年来死而复生,并支撑德国创造奇迹的基石。 早在拿破仑的军队入侵之时,当时普鲁士的国王威廉三世就指出了德意志的出路:“这个国家必须以精神的力量来弥补躯体上的损失,正是由于穷困,所以才要办教育!我从未听说过一个国家办教育办穷了,办亡国了。”在普及全民教育的同时,普鲁士建立起教学与科研并重的现代大学。当普鲁士还在向拿破仑支付巨额的战争赔款时,柏林洪堡大学诞生了。国王拿出了最后一点家底,并把豪华的王子宫捐献出来作为大学校舍。与此同时,他还接受了大学提出的一个要求,那就是:国家必须对教学和科研活动给予物质支持,但不得干涉教育和学术活动。 同时拥有国家的保障和充分的自由,成就了德意志的科学家。在柏林洪堡大学主楼的长廊里,挂着许多黑白照片,他们都是在各个领域里取得了重要成就的本校教授,其中的29位拥有一个共同的身份:诺贝尔奖得主。 并不只是大学,在普鲁士,受教育和服兵役一样被视为公民必须的义务,而国家则必须为他的公民提供受教育的机会。免费教育从19世纪中期就已开始,德意志统一前夕,适龄儿童入学率已经达到97.5%。战胜法国并俘虏法国皇帝的元帅毛奇就曾经说过:“普鲁士的胜利早就在小学教师的讲台上决定了。” 时至今日,德国教育的先进性仍是是世界瞩目和学习的榜样。1989年,德国的教育经费就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放在今天的世界上也是相当高的。10多年来,教育经费的增长超出经济增长速度的3-4倍。1993年,德国的教育经费已超出国防经费3倍多,而且两者的差距进一步扩大。 除此之外,德国还非常重视职业教育。“德国制造”的成功离不开富有活力和高水准的技术工人。在培养技术工人的过程中,德国注重推行双轨制职业教育,即由学校和公司联合展开职业教育。学校负责传授理论知识,公司为学生安排到一线实习和培训。政府对数百个职业制定毕业考核标准,以确保教学和人才质量的评判水平。 全民教育为德国培养了高素质的国民,大学给德国带来了创造和发明,智力成为这个国家最重要的资源。凭借这一资源,19世纪的德国引领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站在了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而德国的软实力从普鲁士时期就开始积累,直至现在,德国的国民素质在世界上绝对是首屈一指的。 在19世纪,德国传统的文化和现代工业文明相结合,实现了文化的综合创新,并为其现代化的运行和国家的强盛提供了勃勃的文化活力。第二次工业革命就是在德国和美国的领导下席卷欧美。从这些方面来看,德国的文化力不容小觑。 文化外交正能量 如果说哲学和教育凝集了德国的文化底蕴,尤其催生的第二次工业革命让让德国有了迅速崛起的基因,那么文化外交战略的抉择就成为今日德国强大的推动力。 二战结束以后,由于处于战败国的地位,德国外交政策始终是“克制文化”当头。德国重新统一了,并获得外交主权。他的安全政策状况有了决定性的改善。德国的外交政策始终是和平政策,仍然对确保全球的未来承担责任。在整个欧洲,民主、法制和市场经济取得了决定性的进展。他的基础是主张人权、愿意进行对话、放弃武力和创造信任。因此,德国的政策在全世界范围内针对人权和人的尊严等准则,他愿以此为稳定、和平与发展服务。 中国人民大学德国探讨中心主任孟虹曾撰文指出,德国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将文化外交提升为联邦德国外交三大支柱之一,其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有所调整。 目前,德语毕业论文,不仅旨在推广德语、弘扬德意志文化,更是重于服务国家外交、安全和经济利益,参与和作用全球化的建构。积极推广德语,扩大国家的国际作用面。目前,德国政府一方面积极推动对外德语教学,建立语言学习与文化学习、专业学习相接轨的服务体系,并努力提升和维护德语在欧盟机构中的地位,保证德语“话语权”的发挥。另一方面加强境内对外来移民的德语普及工作,同时强调捍卫德语的“生存权”,避免德语过度受“英风美雨”的侵袭。为此,政府推出了“德语--思想之语”、“学校:未来的伙伴”等活动,鼓励国外更多年轻人对德语产生兴趣,并呼吁国内外政界、教育界和经济界以及媒体支持全球范围的德语推广工作。 其次在维护德语地位的同时,全面促进科教国际合作,广泛培养“亲德”人才,目前德国大学生中每8人就有一名留学生。作为科教大国,德国政府一直重视通过吸收留学生和科研人员赴德接受教育和文化熏陶,使其加深对这个国度的理解,从而把德国文化中蕴藏的民族精神、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管理模式、先进科学技术推广到世界各地。 第三,广泛开展“文化对话”,努力提升国家的亲和力和作用力。近年来德国尤其重视广泛的文化交流,加强促进不同文明之间、不同文化层面、不同精英之间的对话与合作。一方面结合国内外形势和针对不同国别展开不同类型的文化交流项目,另一方面重视对外媒体政策,关注媒体的“双刃剑”功效,积极促进媒体人之间的国际对话和合作以及网络公关工作。 近半个世纪以来,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德国文化外交完成了从“文化外交单边主义政策”向“文化外交多边主义政策”、从“宣传型文化外交政策”向“双向学习型文化外交政策”、从“国家主义文化外交”向“社会文化外交”的角色转型。至此德国的的对外文化政策在国家外交事务中发挥了比较有效的“第三支柱”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