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欧洲都沉浸在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回顾之中,这和世界上任何一个地区都明显不同。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2077个血腥的日子,在1945年5月8日的深夜戛然而止,欢呼声取代了炮火的轰鸣――阿道夫・希特勒和他的第三帝国一同葬身火海。而截至这一时刻,在几成废墟的欧洲上空,已经拥挤了六千多万个丧生的灵魂。 “如此之多的十字架,如此之多的名字,如此之多的故事,我们一定要把这些故事讲给我们的孩子们听。”在第60个“胜利日”的纪念仪式上,年轻的荷兰首相巴尔克嫩德用这样动人的词语告慰着亡灵。 为荡涤邪恶而付出的牺牲,永远是人类历史上最令人激动也最值得传颂的章节,但是关于那些邪恶的付诸者呢?他们又该如何对孩子们讲述自己的故事?当苦难巨大得无法承受时,遗忘是人类生存下去的本能。但如果苦难当中饱含着罪恶与暴行,人们必须有勇气一次又一次地把不堪回首的历史擦亮。 从纳粹宣布无条件投降那一时刻开始,罪孽感就成为德国和它曾经那么骄傲的人民不得不背负的诅咒。过去永远不会消失,相反,随着时间的延展,它的坐标意义只会令它更加清晰。 60年来,德国人从未停止过检讨这个国家12年的纳粹历史。虽然在战败之初,生存的艰难和冷战的威胁在很大程度上占据了人们的注意力,而难以承受的阵痛也让人们愿意把所有的罪责都推到希特勒身上。但在1963年,在法兰克福举行的对奥斯维辛集中营守卫者的公开审判,迫使德国人开始直面自己对犹太人所实施的种族屠杀。接下来的“68一代”,更是直接把矛头指向自己的父辈,他们认为那一代人也要承担和希特勒一样的罪责。 1970年,当时的西德总理威利・布兰德特在出访波兰时,突然跪倒在华沙犹太人起义纪念碑前,这一震惊世界的举动成为德国人承认自己罪孽的一个象征,而于1979年播放的电视连续剧《大屠杀》,在一个更广泛的范围内触动了德国民众的良知,并掀起全面反思的浪潮…… 反思的结果似乎可以用德国作家伯恩哈德・施林克所说的一段话来作为总结:我们永远不可能战胜过去,但是我们有可能带着对过去的警醒继续生活下去。关于新一代德国人而言,他们要做的就是直面现实、承受恐惧、克服无助,更重要的是,尽一切可能防止类似的罪恶再次发生:任何地方,任何时候。 2017年5月10日,坐落在柏林市中心、为纪念受纳粹迫害死难的犹太人而修建的“大屠杀纪念馆”正式对公众开放,建造它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醒未来的人们,罪行不可重演。在这个占地约三个足球场的纪念馆的地上部分,密布着2711个2到4米高的灰色的水泥方碑。从远处看,就像一个拥挤了太多逝者的墓地,参观的人们走进这片水泥丛林之后,身体像被大水淹没了一样――你知道他们在里面,但无法看到。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集中营留给人们的印象:那里的人们不能说还活着,但也没有死去。在迷宫般的方碑间穿行,能够体会到的感觉只有――孤独、无力和绝望。 在纪念馆的地下部分,强烈的情感将触碰到具体的历史,人们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六幅巨大的画像,代表600万被屠杀的犹太人。其中一幅画的是一个名叫泽狄奈克・科纳斯的男孩子,在他11岁时,被纳粹从布拉格送入奥斯维辛……在另一个房间里,罹难者的名字写满了四面墙壁,扩音器里不间断地播放着他们曾经如何生活,又怎样死去…… 很久以来,德国人一直用这样的方式讲述着自己的过去。 60年后,在德国政府和德国民众之间,存在着一个广泛的共识,正式而又公开地表达自责和悔恨是牢记纳粹德国所犯下的暴行的适当的方式。他们认为,12年的纳粹统治,不可能和那些直接经历了那个时代的一代人一同走进坟墓,“第三帝国”也不只是与历史学家有关,如果存有这样的幻觉,只会再次伤害这个国家和它的人民。 而硬币的另一面就是,所有这些对过去的真诚反思,都成为有效的“解毒剂”,它们帮助德国再次成为一个“正常的”国家,回归到文明国家之列。在曾经的敌人之间,现在更多的则是和解和宽容。德国的忏悔被它在欧洲的邻居们普遍接受,而他们也大多拒绝把过去的历史作为克制德国的政治工具。正如波兰作家Szczypiorske所说:“耻辱的印记烙在所有欧洲人的身上,德语毕业论文,在反抗希特勒的战争中,回想当初发生的一切,没有一个人可以说自己无辜。” 10年前,在柏林举行的二战结束50周年的纪念仪式上,法国总统密特朗把讲稿丢在一边,德语论文,他说:“我到这里来,并不是为了庆祝一个胜利,我更愿意来此作证。”这位当时78岁的总统身体内仍残留着德国炮弹的碎片。他讲了一个对于两个“死敌”的寓言:他们需要1000年的时间才知道自己是兄弟,才知道欧洲是他们共享的家园。 宽恕甚至来自于饱受迫害的犹太人――为了帮助建成柏林“大屠杀纪念馆”,以色列的雅德瓦舍姆纪念馆第一次向他们从前的迫害者开放了自己的数据库, 时至今日,“罪行不可重演”的提醒并不只是在德国人的耳边回响,奥斯维辛已经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种族屠杀的代名词;纳粹的暴行不仅把耻辱带给德国人,也玷污了整个人类。毕竟,人类的历史是由所有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的人共同构成的。 2017年5月10日,同样也是德国伟大诗人、剧作家席勒诞辰200周年的纪念日。还记得他笔下的英雄威廉・退尔吗?他说:在这块土地上/我们都将成为兄弟/危险和不幸不能让我们分离/我们要获得自由/哪怕立即死去……我们不该忘记,在这个国家的史册中并不只有希特勒一个名字,而在我们的情感当中,也不应只有仇恨。 (杜一凡摘自《经济观察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