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国会大厦建筑新道路[德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德语论文 责任编辑:茜茜公主更新时间:2017-05-26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德国国会大厦改建是福斯特的重要著作,它是以现代建筑范式处理历史建筑问题的典范之作,同时也是迄今仍未成熟的绿色低碳建构模式探究道路上难得的成功之作,关于探讨当下的建筑发展道路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德国国会大厦 帝国大厦 高技派 绿色建筑
  
  一、历史背景
  德国国会大厦是一座充满故事的建筑,在近120年的历史中,几度成为德国国家权力的象征,几度在权力争夺和战争中遭遇重大破坏,又几度被修复改建。它见证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残酷,见证了冷战格局下东西德的分裂,在冷战后重新成为统一后的德国的权力中心。可以说,柏林国会大厦本身就是一部厚重的史书,与巴黎圣母院、英国国会大厦等欧洲著名建筑相比,它的历史并不悠久,但它见证了20世纪几乎所有作用世界格局的重大历史事件,本身就是20世纪历史的重要节点。
  德国国会大厦原名帝国大厦(Richstag),建成于1894年12月,由保罗•瓦洛特(Paul Wallot)设计,曾长期作为普鲁士帝国议会的工作场所。1933年2月27日,帝国大厦因国会遭纵火案焚烧,而希特勒也借机掌控德国。此后,帝国大厦被简单修复,直至二战终结,成为第三帝国宣传部的活动中心。1945年4月30日苏联红军击破纳粹军队的柏林防御,第三帝国灰飞烟灭,而帝国大厦也在炮火中再度支离破碎。此后数十年间,柏林成为冷战双方的交界点,再次简单修复的大厦已经不再拥有帝国大厦的名义,它失去了中央穹顶,同时失去的还有作为国家象征的荣耀。大厦命运的再次转折出现在1989年11月9日,这一天分隔东西柏林的柏林墙轰然倒塌,冷战的历史画上了句号,德国因此重获统一。1991年,德国国会决定将联邦议会驻地迁往柏林,大厦重新被选定为德国国会办公场所,并因此拥有了一个新名字――德国国会大厦。
  
  二、艺术成就
  德国国会大厦本身的历史是其重新成为德国国会驻地的关键理由,但屡遭破坏和简单修复的大厦显然无法满足国会办公、会议的需要,在国会进驻之前,加以改建是必须的。于是便有了1992年那次引人注目的国际竞赛。
  竞赛同时产生了两个一等奖方案,分别由英国建筑师福斯特(Norman Foster)和法国建筑师卡拉特拉瓦(Santiago Calatrava)提供。
  福斯特的中奖方案用一个半透明玻璃屋顶覆盖在原大厦上方,屋顶下的开放空间成为楼前公民广场的自然延伸。卡拉特拉瓦的方案中最重要的元素是议会大厅上方的玻璃穹窿,轻巧优雅简练的钢结构造型与原建筑厚重的新古典主义形式形成强烈反差。这个玻璃穹窿可以理解为对帝国大厦原有穹窿的巧妙引用,很大程度弥补了穹窿被毁后大厦在构图上的缺陷。
  德国政府最后选定福斯特作为国会大厦改建的建筑师。但此后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因为大多数议员反对福斯特的最初方案,希望国会大厦能够得到一个它原本具有的穹窿屋顶。福斯特不得不做出妥协,在多次修改设计之后,最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国会大厦的确拥有了一个闪亮的玻璃穹窿。当然,这样修改的结果就是与福斯特的初始方案南辕北辙,基本构图反而更加接近于卡拉特拉瓦的一等奖方案。毫无疑问,福斯特在修改设计过程中借鉴了卡拉特拉瓦的一些想法,但这并不损害最终设计的原创性。1999年,改建工程完工后,面对焕然一新的国会大厦,我们立刻就能做出这样的判断:没错,这就是一座福斯特式的建筑。
  作为高技派(High-Tech)的代表人物,福斯特与高技派的另外两位代表人物罗杰斯(Richard Rogers)和皮亚诺(Renzo Piano)在建筑处理上一直有着明显差别。罗杰斯多数著作对技术的表现夸张而且直接,机器味、工业味以近乎粗暴的方式四处流溢,向来有“硬高技”之名;皮亚诺则相反,除了早期以蓬皮杜艺术中心为代表的一些著作,他的成熟著作以优雅含蓄著称,机器味和工业味淡到几乎难以察觉,所以被看做“软高技”的典范。福斯特的“高技”应用则介乎罗杰斯与皮亚诺之间,既不过分夸张地表现技术本身,也不排斥技术形态的自然流露。这一点在德国国会大厦改建中表现得非常充分,没有罗杰斯式的暴露节点、管道、闪耀的金属光泽和高纯度的色彩,也没有象皮亚诺那样小心翼翼地消减技术表现的硬度,福斯特允许技术的自我表现,但又不使其成为表现的中心角色。置身其间,我们马上可以感觉到高技的存在,光洁的金属、玻璃材料、银灰色的基调、精确的构件纹丝不乱地编织出建筑的整体空间,但我们看不到罗杰斯建筑中常见的那种突兀的工厂式构件和节点,整体空间简练、协调、雅致,不咄咄逼人,也不沉郁神秘。福斯特平和而爽直的独特高技风格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历史建筑的改建向来难度很大,其中如何处理新旧部分的关系,如何在适应新需要的基础上对旧建筑做出适度的改变尤其是一个巨大的考验。福斯特以往的著作大多为新建,第一次面对一个如此棘手的改建项目,最后却处理得恰到好处。
  为满足功能需要,内部的改造动作很大,但外墙和两个内院被完整保留下来,使建筑的整体形象得以延续。关于一座有着重大历史意义和建筑艺术价值,作为城市地标,维系集体记忆的建筑,这种改建方式几乎是唯一恰当的。福斯特充分表现了凝聚在这座建筑上的历史积淀,包括1945年苏联红军攻克柏林时在这个建筑上留下的铭文在内,各个历史时期的痕迹都被精心保留下来。
  作为改建最大特色的新玻璃穹顶使改建后的国会大厦更加接近瓦洛特的历史原型,部分恢复了所在地段的天际线。当然,钢和玻璃构筑的新穹顶更加通透轻盈,视觉上的存在感在白天稍弱一些,夜间则因内部照明的投射而玲珑剔透,反而更加引人注目。这种手法表现出对历史文脉的充分尊重,同时又对新旧两部分做出明确区分,在展示建筑历史沿承痕迹的同时,又不至于使改建后的国会大厦成为往昔权力象征的复刻。最终设计延续了福斯特获奖方案的关键意味,改建后的国会大厦被看作德国民主政治的象征。透明的玻璃体少了原建筑穹顶的厚重感和封闭感,多了开放感和轻松感,从而与民主政体的气质更加相称。
  玻璃穹顶直径达40m,德语论文范文,高度为23.5m,穹顶最高处距议会大厅地面47.5m。玻璃穹顶只有历史原型的1/2高度,从离建筑较近的位置甚至不容易观察到。通过压低新建部分的存在感,穹顶的控制感被减弱,在消解权力暗示的同时,也展现出面对历史的谦逊姿态,使新穹顶与原有立面的关系达成新旧共存,尊重历史原貌的平衡关系。
  玻璃材质的大量运用使阳光可以直接进入议会大厅,中央的倒锥体上镶嵌的360片反光玻璃则将透射进穹顶的更多自然光反射向议会大厅。穹顶内部有一条240m长,沿穹壁盘旋而上的坡道,公众可以从坡道上俯瞰议会大厅内部,将其间活动尽收眼底。福斯特通过这样一个暴露在阳光和民众视线之下的议会大厅颠覆了传统的政治空间概念,充满喧闹争吵和肮脏政治交易的密室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真正的光天化日下的议事场所。而且,公众开放部分(穹顶)与议会大厅空间上下关系的处理也充满象征意味,当民众居高临下俯视议员们的活动时,政治人物与民众的传统等级秩序仿佛一瞬间崩塌了。
  
  三、作为绿色建筑的德国国会大厦
  德国国会大厦不仅是建筑艺术的杰作,也是人类在绿色生态建筑道路上的一个巨大收获。福斯特总是能够领时代风气之先,早在低碳问题引起关注之前很久,他就已经在德国国会大厦的设计中为我们展现了一种低碳建筑的建构模式。
  自然采光
  通过玻璃穹顶和由反光玻璃组成的倒锥体,自然光可以被充分导入议会大厅,加上两侧内院的自然采光,基本可以确保议会大厅日间照明需要,大大减少对人工照明的需求。穹顶还设有一块大型遮光板,可以随日照方向自动调整方位,阻隔直射阳光以消除眩光及过多的热辐射。
  自然通风
  德国国会大厦的通风系统设计充分利用空气对流原理,实现空气的自然循环。新鲜空气从西门廊檐部的进风口导入,经由议会大厅下的通风道通达座位下的出风口,最后柔和地散布到大厅内。上升的热空气则向大厅顶部汇聚,并通过倒锥体内的中空风道导向室外。侧墙窗户采用双层设计,德语论文网站,外层为层压玻璃,可以满足安保要求;内层则由隔热玻璃制成,结合内外层之间的遮阳装置,可以有效屏蔽热辐射和减少热损失。侧窗内层可以自动或人工控制开合,大部分房间因此可以自然通风换气,从而降低通风设备的能源消耗和噪音污染。
  新能源与低碳设计
  由于国会的特殊性,国会大厦拥有独立的发电系统。原有发电设备采用矿物燃料,年二氧化碳排放达7000t,是一个很大的温室气体排放源。改建后的发电设备改用从油菜籽或葵花籽中提炼的生物燃料,这种燃料相对清洁,可以大幅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此外,大厦屋顶上还装设了300多平方米的太阳能发电装置,可以提供最高40kw的电能输出。这些方法可以满足国会大厦及其周围的议会建筑82%的电能需求,同时将年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到440t的水平。
  能量的存储与循环
  国会大厦附近有深浅两个蓄水层,福斯特通过对这两个蓄水层的利用巧妙营造了一个能量存储与循环的机制。考虑到柏林夏季酷热、冬季严寒的气候特点,国会大厦的设计充分利用了自然界的能量季节性分布规律和地下蓄水层的温度保持能力,将夏季的温水和发电设备废热形成的热水存储到地下三百米左右的温水层,留待冬季使用;冬季冷水则储存在地下60m左右的冷水层,供给夏季使用。国会大厦展示了一种真正绿色低碳的建筑方式,利用自然条件获得和调配能源,只需要支付极低经济和环境成本,却可以大幅减少环境污染和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
  
  德国国会大厦是一座有着深厚历史积淀的老建筑,也是一座艺术成就和绿色建筑技术成就高度融合的新时代建筑,它所启示的传统与现代、艺术与技术共存之道和人类建筑未来走向的意义非同寻常。有了这些,它被一些评论者赞誉为“改写人类历史的建筑”、“全欧洲最引人瞩目的艺术品”就当真颇为贴切了。
  
  主要参考文献
  [1] 朱欢.真正的福斯特建筑.世界建筑.1999(10):40~45
  [2] 《世界建筑》杂志社.柏林新议会大厦.世界建筑.2000(6):42~45
  [3] 薛恩伦.重视环境、文化传统与生态平衡的高技派建筑.世界建筑.2000(4):26~29
  [4] 李保峰.德国柏林国会大厦今昔.新建筑.1998(2):54~55
  [5] 窦以德等编译.诺曼•福斯特.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7.
  
  周官武石家庄铁道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副教授
  姜玉艳石家庄铁道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副教授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