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德国的亚琛大剧院徐徐拉开了帷幕: 细雨霏霏,溪流汩汩。身着土染对襟布衫、头戴斗笠的“妻”跪蹲水边洗衣。捶,搓,绞。她甩几下水淋淋的木杵放入竹篮,沿石阶回篱舍茅屋……在一束惨淡的顶光照射下,她美丽的脸埋在阴影里。水墨画般朦胧的乡村,沉郁的氛围,幽怨的音乐。甬剧《典妻》戏开场,就给了观众一种视觉的震撼。 典妻,这个畸形的旧时恶俗,现在中国年轻人都已不太知晓了的概念,外国人能懂内涵?再说甬剧说唱的都是方言啊!但,环顾场内金发碧眼,却是一派屏气凝神。 德国亚琛,这个宁波的友好城市,在中世纪曾是查理曼帝国的首府,有着“欧洲心脏”的誉称。名城古迹众多,大剧院也有上百年历史了,它设施一流,为《典妻》演出提供了完美的舞台。是夜,大雪飞扬,而楼上楼下观众却座无虚席。《典妻》的故事情节与艺术魅力深深吸引了德国观众,“妻”的苦难遭遇已把人们的心紧紧揪住了。 在阵阵掌声中,演员们上台谢幕。幕谢了一次又一次,足足半小时。还不够,热情的德国观众到大厅和演员们交流:“太美了,太美了! ” “中国的戏剧让我心痛难忍!”“《典妻》,她像丝一样缠住了人的心……”面对此情此景,有一个人感到特别欣慰。她就是“妻”的扮演者――王锦文。“我不仅要把甬剧传承下去,我还要让它走向全国,甚至走向世界。”如今,她说过的话终于实现了。 站在这舞台,听到掌声响起来 王锦文从艺纯属偶然。 如果那一次不陪同学去报名考艺校的话,她应该是参加高考的。王锦文的父母都是大学生,爸爸是河北人,妈妈是宁波人,两人都是浙江省地质队的地质勘探队员。他们的工作性质决定了生活动荡性,王锦文从小随爸妈到处迁徙。 直到上中学,父母觉得应该让孩子好好安顿下来,不然会作用高考。1978年,王锦文就来到了宁波外婆家。她学习成绩向来好,当时宁波五中(现效实中学)录取了她。 但命运就在王锦文15岁时,不经意地来了个转折。 那年冬天,宁波市甬剧团招考演员。报名的人有几千个,而录取名额只有18个,真正可谓百里挑一啊!王锦文的一个女同学跃跃欲试,她拉王锦文陪自己去报名。在填写表格时,甬剧培训班的老师看到长相漂亮的王锦文,满心喜欢。尤其是那双水灵灵的大眼睛,是多么难得呀!老师动员她:“你也报上吧。”报一个就报一个吧,王锦文笑盈盈的把自己名字填上了。经过一轮轮过关斩将,王锦文被录取了。 4年的艺训班是艰苦的。艺校二年级时,王锦文因演折子戏《杨淑英告状》,参加了省戏曲小百花汇演。这是她第一次正式登台演出。当站在杭州剧场偌大舞台上,娇小玲珑的王锦文将这108句颇具难度的甬剧唱段唱完时,全场掌声雷动。 艺校毕业后,王锦文进入宁波市甬剧团。王锦文虽常作为B角备着,但十分用心。她暗暗观察琢磨甬剧前辈的演艺,每当曲终人散后,常常独自留下走台仿演。 1989年秋,浙江省第四届戏剧节在杭州举行。当时,宁波市甬剧团参赛的剧目是《爱情十字架》。王锦文担任幕后独唱。由于她唱得非常优美,非常投入,不仅感动了观众,也感动了评委。于是,评委会专门为她设立了一个“幕后演唱奖”,这在戏剧节上是前所未有的事。 1991年,甬剧团排练新戏《阿寿哥》。王锦文第一次担任女主角,扮演一个在中国留学的日本女孩信子。她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演得很认真。在这年全省现代戏汇演中,她获得青年演员一等奖。接着,戏份相继光临这位艺坛新星。 在一出叫《邻舍隔壁》的现代戏中,王锦文扮演了一个盲童。尽管是配角,且戏也不多,可她非常投入,特意跑到盲人福利厂去体验生活。《邻舍隔壁》在沪演出时,王锦文饰演的盲童形象得了上海戏剧界专家的一致好评。1996年,德语论文题目,她因此摘取了上海市第七届戏剧“白玉兰”表演艺术配角奖。这是王锦文第一次荣获全国性大奖。是年,她30岁。 鲜花和掌声,带给王锦文的是鼓励,也是压力。如何才能超越自己更上一层楼?她出席上海“白玉兰”奖颁奖典礼时,参加群英荟萃的座谈会,听各路专家老师讲话,这使得她豁然开朗:外面的世界多精彩多广阔呀!我需要走出去学习。于是,王锦文自费到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进修。 这是她戏剧艺术生涯中的一个新的转折点。 坚守创新,力撑“天下第一团” 甬剧成形于清初,早期叫“串客”,清末称“宁波滩簧”,解放后定名为甬剧。虽然是一个小剧种,但它那特有的乡音谣曲,及杏花春雨小桥流水般的江南风韵,曾经不仅深得本土观众的喜爱,而且还伴随宁波商人抢滩上海大都市。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德语专业论文,在沪的甬剧团就有十几个,可谓辉煌! 时过境迁。由于现在舞台艺术的多样化,观众欣赏口味的多元化,戏剧这一古老艺术已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作为小剧种的的甬剧,也退到了原地。孤零零的,宁波市甬剧团成了“天下第一团”,即全国这个剧种唯一的剧团。大凡被冠以“天下第一团”美誉的剧种,都处于举步维艰的状态。 2000年,王锦文在困境中担任了宁波市甬剧团团长。 她觉得地方戏要打响,不能囿于一地的演出,必须出精品。当时文化局领导推荐了柔石的小说《为奴隶的母亲》。多么荒诞的“借腹生子”的故事!王锦文一看就被美丽而哀愁的“妻”所打动。她是擅长演悲剧色彩的女性的。另外,作者柔石是宁波人,小说的地方语言以及反映的浙东风情,原本就为剧种特性奠定了自然和人文基础。 剧本是至关重要的,请谁来改编呢?王锦文想到了曾经在上海戏剧学院给她上过课的老师――著名编剧罗怀臻。他是都市戏剧的倡导者,主张“传统戏剧现代化,地方戏剧都市化”。 于是,这位“文华奖”“田汉奖”和三届“曹禺戏剧文学奖”得主,六赴宁海采风,深入体验生活。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罗怀臻按照自己的理念进行改编。一年后,剧本《典妻》诞生了!它强化了“妻”的内心冲突:一个女人对孩子本能的爱,而现实一次又一次剥夺她的母爱。这就更揭示出悲剧的内涵。 有了好的剧本,搬上舞台还需要来个整体性打造。 王锦文下了决心,《典妻》背水一战!她在罗怀臻帮助下,请来了中央戏剧学院的曹其敬导演,请来了舞美设计周本义老师,还请来了灯光设计邢辛、音乐设计汝金山、服装设计孙耀生、形体设计孙大西等老师。有这样国内一流戏剧专家组成的主创班子加盟甬剧团,《典妻》荣幸了! 王锦文开始与老师们互相切磋创新之路。 主演《典妻》,一出戏激活一个剧种 第七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大奖”、中国戏曲学术最高奖“戏曲学会奖”、中国戏剧节“曹禺戏剧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入围奖”、浙江省“鲁迅艺术奖”……甬剧《典妻》,几乎囊括了全国各类戏剧的所有奖项。 小剧种唱出了“大戏”!戏的女主角饰演者王锦文,也因成功地塑造了“妻”的艺术形象,而获得了国内戏剧演员的所有奖项:中国戏剧梅花奖、第七届中国艺术节文华表演奖、中国戏剧节优秀表演奖、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主角奖…… 梅花香自苦寒来。话说光环背后的故事,有着多少鲜为人知的艰辛!为排演《典妻》,王锦文进行了整整两个月的舞蹈训练。甬剧原是以说唱为主的,形体动作比较简单。而这回突破程式,为抒发“妻”强烈的内心情绪,融合了民间舞蹈艺术。那些高难度的肢体语言,对她来说是个全新的挑战。 每天早上7点半她就到场了,一直排练到晚上10点半,有时甚至到12点多。王锦文个子略矮,为此要穿坡跟鞋,而呈现的舞台又有点倾斜,这样力就全压在脚指头上了。那个痛啊,只有自己知道。 演戏最累的是心!你必须进入角色,所有的唱段所有的动作都要与人物的思想情感融汇一体。为此,王锦文一方面深刻领会导演的要求,正确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内心冲突,深入到山区体验生活;另一方面,她认真回顾自己走过的艺术道路,略论甬剧表演艺术特点和前辈们多年来的实践经验,从理性的高度把握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排演《典妻》时值阳春季节,可对王锦文来说却像处在盛夏六月。一场戏下来她是汗流浃背,为防感冒,那时每天不得不换两套衣服。精神与体力的过度透支,终于力不从心了。那天,她唱着唱着,忽然全身发麻起来,倒在了排练场。 她妈闻讯赶来,见一脸苍白的女儿,实在心痛。但王锦文还是不肯走,说自己只是疲劳了,休息一下会好的。其实,她明白不能走,要知道专家都陪着,乐队的人都陪着。主角一走,全场戏还怎么练下去。结果她叫作曲的老师做替身,代她哼唱。她则躺在排练场的沙发上听…… 经过4个多月的紧张排演,《典妻》上演了。 2002年6月,宁波剧院首场。从大幕拉开的瞬间到全剧谢幕,台下掌声响成一片。 王锦文知道,这戏成功了。因为观众是最终的裁判! 《典妻》闻名遐迩,从宁波、杭州、上海、西安一路走红,到香港、台湾地区,再远赴德国、匈牙利等异国城市,演出场次达100多场,观众数以十万计。 昆剧《十五贯》,曾被称为“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有人把《典妻》境况与之相提并论实不为过,《典妻》是甬剧的一个里程牌,也是王锦文艺术表演的一个高峰。2017年6月,在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甬剧名列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