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德国是世界上职业教育体系发展比较完善的国家,在职教模式、师资队伍、经费来源、课程设置等方面有着各自的特点与优势。中国职业教育正处于快速发展和积极探究阶段,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吸取国外职教精华,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是促进我国职业教育健康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德国;中国;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其职业导向性,即是以形成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课程开发以典型的职业活动为核心;教学内容以技术知识和工作过程知识为主体;教学方式强调行动导向;教学环境强调职业世界的真实性。职业教育职业导向性的本质属性就决定了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地方行业性、技术技能性和市场导向性。 一、德国的职业教育 1 职教模式 德国职业教育的典型模式是“双元制”,也称“双轨制”或“德国学徒制”。所谓“双元制”是指学校和公司合作办学,学生在学校进行必要的专业理论和基础文化知识授课,公司则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从而把学校的理论培养与公司的实践培训结合起来,学校和公司都是教学实施主体,是职业教育的“双元”。在这种职业教育模式下,招生工作由公司负责,学校基本上不组织招生工作,学生向有招生资格的公司报考,录取后与公司签定培训合同,进入职业学校学习,此时,学生既是职业学校的学生,同时又是公司的学徒。“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学制一般是三年,有个别专业是三年半,第一学年是以理论知识学习为主,每周学校学习4天,公司培训1天,第二年、第三年以公司培训为主,每周公司培训4天,学校学习1天。学生学习期满后,经过国家考试委员会的考核和审定,合格者颁发毕业证书,然后根据学生自己的意愿选择就业,大部分学生是留在原公司工作,也可以选择其他公司,还可以到高一级学校继续学习深造。“双元制”教育模式的精髓就是真正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 2 师资队伍 德国职业学校的教师可分为专业理论教师和实训教师两支队伍。德国职业学校对教师的要求非常严格,总体教师质量比较高。要想成为一名德国职业学校的教师除了必须具有相应的学历和资历之外,还必须经过两年以上的工厂实践,才能具备职业学校教师资格;如果是担任实训教师则必须通过“师傅”考试并取得师傅的资格。职业学校的专任教师一般都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教学能力,而且教师每年还必须定期到公司挂职训练,或不定期派遣到相关公司学习了解公司的最新生产流程、工艺要求和产品质量标准等等。德国的职业学校的专职教师大多一专多能,工作量也很重,其中理论课教师每周课时要达24节,实训课教师甚至高达35节,因此,职业学校的教师在德国是享受国家公务员待遇。为了能够真正了解和指导教学,政府规定职校校长也必须每周至少上4节课。 3 教学考试 德国职业教育实行“双元制”教育模式,这就决定其教学主体包括职业学校和公司,是双主体,公司和学校共同作为教学实体承担学生的教育培训,教学内容由政府和公司根据劳动市场的需求共同确定。职业学校的教学任务是从专业理论方面促进和补充公司中的培训,并加强和补充普通教育。公司则主要是为学生提供实践训练场所,从而使学生能及时有效地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进一步得到巩固和掌握,提高教学质量。除了这些日常教学之外,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完成3年的学习任务后需要参加结业考试,结业考试由同业工会组织的考试委员会负责,考试委员会的委员包括劳工部或者其他官方代表、培训师傅代表、职业学校教师代表和各行业专家代表,考试要求极为严格,有立法保证,同一职业的考试全国在同一天举行,考试内容全国统一。考试合格者由同业工会发给毕业证书,毕业证书是联邦各州都承认的资格证书,作为就业凭证。考试内容统一,时间统一,保证了考试的公平性。证书各州承认,作为就业资格,有利于国内人才流动。当然,除了结业考试之外,在学习期间,公司和学校也会组织对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的考核,以保证教育质量。 4 课程设置 德国职业教育的课程,是严格按照行业工商协会(IHK)制定的教学大纲设置的,职业学校根据行业的需求开设课程。职业学校课程的核心是突出能力标准,根据公司生产实际,确定操作能力标准和核心能力标准,设置课程,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模块。德国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包括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两大部分。其中理论课程体系是基于1996年颁布的《职业学校职业专业教育框架教学计划编制指南》和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颁布的各个专业的《框架教学计划》制定的;实践课程体系则是依据联邦政府颁布的2017年实施的《联邦职业教育法》,《职业教育条例》、《职业教育框架计划》并结合培训公司的具体要求制定。这里值得重点介绍的是德国职业教育的“学习领域”课程方案,德语论文网站,该课程方案是1999年由德国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通过并颁布的“双元制”职业教育课程方案,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述这一课程标准的意义;第二部分为“职业学校的教育任务”,主要阐述职业学校的教育目标、教学文件、教育准则和能力目标;第三部分为“教学论准则”,主要阐述基于学习理论及教学论的教学重点;第四部分为“与教育职业有关的说明”,主要阐述该教育职业(即专业,曾译为“培训职业”)的培养目标、课程形式、教学准则和学习内容,所有学习目标均采用学习领域的形式加以规范;第五部分为“学习领域”,列举本教育职业所有学习领域(即课程)的数量、名称、学时并对其中每个学习领域的目标、内容和学时分别加以描述。 5 经费来源 德国将职业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因此,德国的职业教育的资金主要来自于州或者地方政府以及公司,并且采取多渠道筹资,但是职业学校不承担筹资的任务,德语论文网站,只要专心搞好教学即可。其中公司及跨公司职业培训的费用大部分由公司承担;职业学校的费用则由国家及各级政府负担。德国公司是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的主体,承担了职业教育的大部分费用。德国公司提供职业教育经费的形式主要有直接资助和集资资助两种。公司直接资助是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经费的主要方式,采用这种经费提供模式的主要是制造业的大中型公司及经营、服务性产业。公司集资资助是为了防止培训公司和非培训公司之间的不平等竞争而引入的融资形式。按照集资对象的不同,公司集资资助又以多种基金形式设立,主要有中央基金形式、劳资双方基金形式和特殊基金形式。根据资料显示,德国公司平均投入到一位学生身上的培训费用每年为1.7万欧元,按平均学习年限计算,培养一个学生,公司要支付约5万多欧元。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另一元――职业学校,其运行经费是根据州和地方办学机构之间的职能分配,由州政府和地方办学机构共同负担。关于公立的
职业教育学校,通常是州政府负担教职工的工资和养老金等人事费用,地方办学机构负责校舍设备的建筑、日常维修和管理以及管理人员的工资等人事费用,并还可得到州政府或多或少的补助。得到国家承认的私立学校,根据州的规章制度,州政府给予业务和人事费用的补助。另外,政府也以拨款的方式支持双元制职业教育中公司培训的“主管部门”――行业协会。最后要强调的是,德国的职业学校的学生上学是不用交费的,其职业教育关于学生来说是一种免费教育。 二、德国职业教育对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与经验借鉴 1 建立合理的教育分流机制,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法规政策上的支持 德国职业教育发展遥遥领先世界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教育分流机制比较合理,在小学毕业时就根据学生的个体异同进行合理的分流,初中毕业时再次分流,学生都能够根据自己的能力异同和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类型,并没有出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奇异现象,大部分学生都选择接受职业教育。我国也急需建立合理的教育分流机制,改变不符合个体发展需要的招生考试制度,积极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职业教育。当然,这需要国家在教育政策上给予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同等的待遇,加强职业教育的立法,完善各种配套制度的建设。 2 发挥行业主导影响,深化职业学校与公司的合作,切实贯彻产学结合的发展思路 德国的“双元制”,其核心理念是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并非常重视行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主导影响。公司与学校的合作并不是停留在接收毕业生的低层次上,而是全面参与职业教育的各个方面,真正实现了校企结合的职业教育理念。相关于我国的职业学校而言,虽然也提倡校企合作,但大多数仅仅是停留在就业这一个层面,其他方面基本上是没有任何实质性联系,这是我国职业教育需要大力改革探究的方面。 3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高职业学校教师待遇,稳固提升职业学校师资力量 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其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他们对职业学校的教师有着非常高的要求,不但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而且还要具有娴熟的实践操作技能。建立了一套有利于师资队伍发展的教师资格认证系统,对专业任职标准、资格认度、师资培养模式等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从而规范了职业教师队伍,确保职业教育的高质量。诚然;高要求必然会有高待遇,德国的职业教师都享受公务员待遇,并享有一系列的在职培训和发展提高的机会。 4 构建中高等职业教育及其与其他类型教育相互沟通的机制,满足人们的多元教育需求 德国等发达国家都采取了相关方法,增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通融性和互补性。如德国许多州规定,具有中等职业教育和继续职业培训资格的学生可报考大学。德国的职业教育都实现模块化课程与教学,学生所学课程、所取得的学分、获得的证书、文凭无论是在职业教育体系内外,都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相互承认。这些举措为满足人们多元化的教育要求提供许多便利,有利于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5 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轨,建立全国统一的学历系统和职业资格认证体系 德国建立和推行就业准入制度,学生必须获得相应的文凭或资格证书才能够就业,我国可以借鉴这一经验。德国的职业教育文凭与职业资格证书统一并轨,体现了职业教育的职业技能的特点。而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目前我国的职业院校的毕业文凭只具有学历证明影响,如果要取得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还必须另外到其他培训机构接受职业培训,这实质上是弱化了职业院校的就业培训功能。各级政府应从职业院校的办学条件实际出发,通过教学质量评估,对职业院校的毕业文凭的技能含量给予直接的职业资格认可,实现两证并轨,多证合一。 6 改革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不断探究以能力为本位、以实践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职业教育本质上就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的,培养生产第一线所急需的技术、管理和服务人才。德国的职业教育能真正以能力为本位,构建符合公司需要和生产实践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体系。德国的“行为导向”教学改革策略强调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本位,遵循“知识够用,技能实用”的准则。这与我国现行的以理论为主导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大相径庭,对我国职业教育探究合理的教学模式有重要的经验借鉴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