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杜伊斯堡风景公园的设计过程、布局、结构进行了略论和思考。从它的周边环境、功能分区、总体形式、地理地势、空间围合及点、线、面构成等风景园林艺术原理方面进行了赏评与解析,研讨了杜伊斯堡风景公园的景观设计。 (5)场地的历史记忆得到延续。场地基地以及工业建筑的保留使得该地的历史文化得以传承,并以另一种方式得以延续。曾经在此工作生活过的居民会在此感受过往与现时的交集;关于工业爱好者以及另一些游客,这里则是探析德国重工业历史的最佳场所。 (6)公园改造成果的得到了居民和游客的普遍认同。据公园管理企业估计,1998 年有大约30万游客光顾了公园,并逐年递增。1999年6月,该公园组织了两场每场为时一天的露天游览活动分别吸引了5万游客和2万游客。常来的游客包括许多自行车运动者和遛狗者。人们关于公园的广泛认同从一个侧面上反映了公园建设的成功[3]。 3.4空间的形成 3.4.1空间的围合 杜伊斯堡风景公园整体外围遵从自然形态,与附近交通组织网相结合。内部空间分区应用几何形态较多,多为三角形空间围合。 3.4.2空间组织 该空间组织主要为并联空间,工厂区、广场、绿地、花园、林地、运河支流、水景都相对独立而又在整体上非常和谐。公园没有一条严格的中轴线,但是由运河支流及一条相对笔直的轴线串接整个空间。整个公园没有明显的外围边际线或是园墙等等围合,而是直接与城市道路融汇,在空间组织上,既独立于城市其他地带又与整座城市完美融合。 3.4.3空间尺度和形式对比 改造前场地为大片工厂区,改造的基础也是保留工厂建筑的货棚、矿渣堆、烟囱、鼓风炉、铁路、桥梁、沉淀池、水渠、起重机等庞大的设备设施。所以空间尺度上基础设施就比较庞大,树木与一些小的景观节点等显得较为渺小,而从树木、景观节点、工业建筑、大面积绿地到公园整体,空间尺度上一步一步变大,使得整体和谐不显突兀。形式上树木在原厂区的种植方式偏几何化、规则化,成方阵种植。厂区和自然风景区的交界地带自然过度,而林地、花园等自然风景区则形式不规则,对比较为明显。 3.5功能略论 由绘制的功能略论图可以看出,整个园林中各部分的结合很紧密,各区域均与水系有一定结合游乐区作为全园的中心区与周边几个区域成环绕式结合,运动区与两旁植物较多的地域的结合也十分独到,整体看来,各个部分有机统一的结合在了一起。而问询站、餐饮、卫生间、景观区等各功能点在各功能区均有分布,功能均匀、完善(图2)。 图2功能分区 在一个理性的框架体系中,拉茨将各要素分成4个景观层,以水区和储水池构成的水园、散步道系统、使用区以及铁路公园结合高架步道。这些景观层自成系统,各自独立而连续地存在,只在某些特定点上如坡道、台阶、平台和花园将他们连接起来,获得视觉、功能、象征上的联系[1]。 3.6点的略论 通过略论图可以见到,风景公园中的红色的主要视线节点分布于全园,大部分的视觉效果都非常开阔,有很好的视觉延展性。节点的连结后没有一条主要的视觉轴线,也显示出本案的自由度、现代感(图3、图4)。 图3全园视线节点略论 图4原工厂区面貌 可以看出,工厂整体体积较大,树木与其他景观点显得较为渺小,人站在工厂下方的视点视野遮挡严重,但由于工厂在改造之后的攀爬游乐功能,工厂上方成为了新的视点。于此可以眺望整个公园,视野较好(图5)。 2017年5月绿色科技第5期图5绿地休憩区鸟瞰 本区域面积较大,树木较少,是平时除工厂区域外人流最大的区域,视野非常开阔,环境优美,适合人群休憩、野餐、聚会、骑行等。 3.7线的略论 3.7.1天际线 东向的天际线又高大的工厂建筑和两侧的较高的植物顶部一起构成。两侧的丛林顶部将游览者的目光引向正中间,远方高架与天相接,自然和谐。西向的天际线是由远山和两侧阵列状的高大植物一起构成围合的,同样,游人的视线也会随着植物的渐远消失在远方。营造出了一种强烈的层次和进深感[2]。 虽然没有一条左右对称的中轴线,但是视线点均分布在以运河支流和主干道为主的几条轴线上或附近位置,几何形式较为统一,视觉效果完善。 公园没有与外围城市道路分隔的围墙或明显界限,直接与城市高速公路和次级道路相接,围绕成为公园边界;公园内部主要道路则设置巧妙,平面图内的主要道路指引的是车流及较庞大的人流,而能够使人车分行的小型道路则贯穿于公园各处,包括利用高架铁路改造的高空步行系统,在竖向空间上分层穿插与公园各处,与主要道路完美结合,使得公园内道路系统在线的层面上相互连结穿插,非常复杂,整体独树一帜,是独特而完善的道路系统。 3.7.2整体肌理 该园林地处欧洲西部平原区,地形平坦、地质、日照、季风、土壤等自然因素很理想,虽然本是重工业地带,但在改造后,绿化较好,植被覆盖率高,在原有的工厂区则还是有着浓重的金属肌理。所以杜伊斯堡风景公园的设计从整体上看是一种绿色柔美的自然肌理层次与规则刚硬的金属肌理很好融合。本身有一定的冲突但是这种全新的肌理搭配有一股独特的震撼力。 3.7.3几何形式 杜伊斯堡风景公园的整体规划没有遵循严格的几何分隔等形式,而是利用现有道路及水系进行分区。在公园细部却采用了大量的几何形式对公园进行设计。 3.7.4自然抽象 整体规划跟随自然的变化,细部规划注重几何的应用,虽然细小空间和部分绿地的内部规划十分严整,但是给人提供了自然的空间体验方式[3]。 4结语 (1)尊重场地的原貌和历史,不可将其抹杀而赋予其新的意义。公园改造保留了场地的完整形态,经济上节省了巨大的拆除及重建的开支,并保留了居民对场地的原有记忆,使得场地的深度得到拓展,同时追加新的功能也使场地的意义得到进一步升华,这与国内一些大拆大建的作法形成鲜明对比。 (2)建立完整的景观体系,使部分与整体均发挥最大景观效果。场地的景观序列,使得公园达到内部与外部、时空及功能上的完整性;场地的建设还要考虑周边环境,以更明确地定位与周围形成有机整体,其中,彼得·拉茨提出的“景观句法”是其中一种有效的措施。 (3)设计与自然结合。场地改造要尊重自然,保护自身特有的生态体系,植被尽量本土化,结合场所需要进行植物培植。 (4)公园管理者要有意识地将新建整合到工业遗迹的再开发和利用中。公园中的植物生长状况不受人为干预,可以树立标牌、护栏等,对植物进行保护并教育公众,这一点与我国许多园林普遍存在的人为美化、净化而忽视了保护的开发理念有着本质的不同。 (5)公园需应用积极的市场策略,保证公园各方面的有效使用。国内许多公园有着完整的设计体系和超前的设计理念,却败给了营销策略,游客甚少。该公园的一系列市场营销策略非常成功,如利用发达的交通进行广告宣传,还有盛行的网络宣传,并且建立了非常实用的室内室外活动场所如潜水场、舞台、攀岩地等使游客可以切实感受到公园带给自己的便利,从而愿意前往。因此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是从场所出发尊重游客需求,加以积极市场策略的辅助,才能赢得成功[4]。 参考文献: [1] 王向荣,林箐.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 张祖刚.世界园林发展概论-走向自然的世界园林史图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 陈娟娟.德国工业遗迹改造的启示--以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为例[J].改革与战略,2017(9):86~88. [4] 陈志翔.修旧为创新,整合求转型-杜伊斯堡内港公园改造[J].现代城市探讨,2017(3):111~113. ,德语毕业论文,德语论文范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