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战后的德国大学。 二战战败后的德国,大学面临许多严峻的考验。如优秀教师的流失,学生数的锐减以及学校建筑、实验室和藏书遭受的严重破坏等。德国大学怀着对以往辉煌的向往,重拾信心,开始着手复兴、改造德国大学的活动。首先进行了在美、英、法、前苏联四国占领军的指导下的“非纳粹化”改革。其后,在德国迎来适龄人口进入大学的高峰期和满足越来越多的国民要求获得各种高水平资格的需求的双重因素作用下,从60年代初开始,西德政府又开始大力推行高等教育扩张、开放政策,并在1980年跨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也正因为如此,具有光荣历史的德国高等教育终于摆脱了自1930年以来一直落后于其他一些西方国家的窘境。然而,事实上,在二战后世界高等教育规模空前扩大的背景下,德国高等教育一方面采用一种实用主义的现代化――扩张大学及大学生数量、加大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提高高等学校的教学与科研水平,使德国高等教育的结构与内容越来越接近美、英国家高等教育的模式与实践;另一方面,又固守传统的大学理念,视传统意识为不可更改、不可触犯的金科玉律,高等教育领域的改革举步维艰。在两难当中,德国大学已经失去了19世纪的风采,教育本身受到了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指责和批评。 2.3 德国统一后的大学。 尽管20世纪六七十年代德国高等教育规模大扩张产生了诸如教学和探讨条件恶化等许多问题,但是,自1990年东、西两个德国重新统一后,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领域均发展迅速,一度被誉为欧洲“经济发动机”,成为欧盟中最举足轻重的国家之一。 然而,由于德国在高新技术领域方面的发展不足,以及东、西德国统一后带来的后续效应,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这一发动机的运转速度开始减慢,经济发展陷入窘境。作为和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密不可分的高等教育事业,也困难重重。首先,在公共科研经费中,过去基本上由大学独占天下的格局已完全改变,大学获得的公共科研经费比重不断下降,来自非政府的其它科研经费,大学也难以获得,导致有些大学及其实验室的设备陈旧,老态龙钟。其次,与以公共经费维持的大学以外的科研机构相比, 德国大学的探讨水平下降,科研竞争力减弱,相应地,高等学校对科研人才的吸引力也开始下降。第三,在人才培养领域里,那种适合于小规模人才培养的教学制度,远远无法适应大众化高等教育的特点,教学质量下降,素以培养尖子人才为特点的大学却很难像过去一样产生尖子学生。第四,大学“爆满”现象严重。虽然德国高等教育有综合性大学、运用技术大学、高等专科学校、职业学院等各种层次和类别的高等教育机构,但是,由于大学的容量扩充不够,教学设备不足,难以满足全部入学申请者的要求;大学的“宽进严出”政策,又使不少学生因考试不通过导致学期延长,长期滞留在学校。[7] 3企盼的明天――“卓越计划”(Initiative for Excellence)的实施 虽然困难重重,但德国的大学一直在尝试着采取各具特色的多样化改革手段,来解决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难题,德语毕业论文,依然在执着地探究着重塑历史辉煌的良策。2004年,由德国前联邦教育部长布尔曼(E•Bulmahn)首次公开提出实施的“精英大学”计划就是改革的手段之一。“精英大学”计划在 2017年6月在德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的选举中表决通过。由于“精英大学”与德国历来坚持的平等主义背道而驰,为了赢得政治支持, “精英大学”被重新命名为“卓越计划”。 “卓越计划”:为了重现德国一度引以为傲的科研实力,德国政府提供巨额经费,加强探讨生培养机构、探讨组群的建设, 并着力打造一批“精英大学”,力图通过竞争不断追求卓越,使德国重新成为汇集各个领域精英科学家的重要基地。 “卓越计划”的目的显而易见:一是为了提升德国大学在国际上的地位。德国大学历史悠久,校史辉煌,“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洪堡理念更是对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作用。但近年来在国际性大学排名中表现并不突出, 与竞争对手英国和美国相比, 目前德国的大学稍逊一筹。因此,德国迫切需要通过一番革新来增强德国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水平,向世界再次证明自身的实力。二是为了防止人才流失,汇集精英人才。随着政府不断削减高等教育经费, 大学科研经费更是捉襟见肘,一批年轻有为的科学探讨者、教授纷纷流向国外科研条件更好的大学, 造成德国高校及科研机构的人才流失, 使德国科研面临重大危机。“卓越计划”通过向高校提供巨额经费,在帮助高校改善探讨的硬件设施, 留住本土优秀的教授、科研人员的同时, 还可聘请各个领域的国外优秀学者及高级学术人才, 为打造一支“日耳曼长春藤联盟”提供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 胡建华.思想的力量:作用19世纪初期德国大学改革的大学理念[J].清华大学教育探讨,2004(8). [2] 黄福涛主编.外国高等教育史[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58. [3] 黄福涛主编.外国高等教育史[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59-160. [4] 王林义,杜智萍.德国习明纳与现代大学教学[J].外国教育探讨,2017(7). [5] 张俊宗.德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探究[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3,(6). [6] 黄福涛主编.外国高等教育史[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218-221. [7] 贺淹才.德国大学“爆满”现象的因果及其对策小议[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4(4). [8] (EB/OL). [9] 朱佳妮.德国“卓越计划”与“精英大学”初探[J].世界教育信息,2017(5). [10] 张帆.德国大学“卓越计划”述评[J].比较教育探讨,2017(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