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高等教育的特色及启示[德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德语论文 责任编辑:茜茜公主更新时间:2017-05-26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 要: 德国高等教育在世界高等教育系统中水平是比较高的,并且具有本国的一些特色,主要表现为:各所大学的水平差距不大且各具特色,在入学体制上是宽进严出,学术上崇尚自由,学制上有一定的弹性,在对学生的教育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导等。德国高等教育的这些特色,对我国高等教育有着积极的启示影响。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 德国;高等教育;特色;启示
  导言
  德国的高等教育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譬如建于1386年的海德堡大学就是德国最古老的大学,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了。之后应运而生的众多大学的实力也相当雄厚,有许多都是闻名于世的学校。德国的大学以其治学严谨著称,培养出了许多出众的能人,为德国乃至世界科学文化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可以说,德国的高等教育是欧美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楷模,同时,它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也有着积极的启示影响。
  一、德国高等教育具有的特色
  1.各所大学的质量差距不大,德语论文题目,各具特色
  欧美许多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水平普遍都很高,但是,由于各个国家的风格不同,其高等教育的特点异同也非常大。比如说,美国讲究的是精英教育,德国则更加倾向于全民素质的提高。所以,在美国,你能找到很棒的大学,譬如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等享誉世界的高校,但也能找到很烂的大学。可是在德国,只要是正式的大学,其质量都是不错的,且水平基本平均,差距不是太大。而且几乎每一所大学都有自己的优势学科或特色专业。譬如海德堡大学的医学专业就闻名全球;在经济类学科中,科隆大学在德国是货真价实的无冕之王;在机械工程领域内,斯图加特大学、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多特蒙德大学都比较好,奔驰、宝马、奥迪、等汽车行业的绝大多数工作人员都来自于这些学校。
  2.在入学体制上实行的是宽进严出的制度
  在德国,高等院校实行的是“宽进严出”的入学制度。除了个别热门专业如法律、医学等专业有录取名额的限制外,大学里的一般专业的招生不受名额限制。德国没有高等院校的统一招生考试。只要学生通过了高中毕业考试,获得高中毕业证书,就获得了普通高等学校的入学资格。学生可以申请任何一所大学的任何专业(特殊专业如热门专业法律、受教学条件限制的医学等少部分专业除外)进行攻读。在入学体制上实行“宽进”的好处在于,不以一次考试定终身,从而使更多学生有机会进入高等院校深造,同时也为大学输送了更多的优秀学生。与此同时,德国的大学也实行“严出”的政策,中途辍学的大学生比例相当高,平均辍学率为27%,有些学校的某些专业的淘汰率更是高的吓人,如德累斯顿工业大学的电子技术专业,其淘汰率有时竟高达90%。这种“严出”的政策对在校大学生有很强的鞭策影响,如果他们不想被淘汰的话就必须努力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德国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
  3.在学术上推崇学术自由
  对于学术自由,可以定义为“具专业资格的人士在他们胜任的范围内探究、发现、及讲授他所见的真理、除了鉴定真理的理性措施的管束之外,不受任何权力约束的自由”。高等教育最根本的理念就是对真理的寻求,而学术自由是其根基,可以说学术自由是大学的灵魂。学术自由一直是德国大学核心性的办学理念之一。早在两百多年前,主持创建柏林大学的普鲁士教育大臣威廉·冯·洪堡(1768--1835)就确立了学术自由的办学理念,开启了现代大学的发展之路。自那以后,学术自由这一大学的核心理念从来就没有从德国的高等教育中走失,相反的,得到了发扬光大,这使得德国的科研成果硕果累累,为德国乃至世界的科学探讨作出了杰出贡献。
  4.在修业年限上实行弹性学制
  在德国,高等院校对大学生的修业年限只做出了常规的限制,一般规定为8~ 10个学期(一年有两个学期),对最高修业年限一般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大学阶段的学习一般分成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学习各门基础课程,并要参加并通过这些课程的考试;第二阶段是学习专业必修课,也要参加并通过这些课程的考试;第三阶段是要参加专业实习并要求完成一项实际项目;第四阶段是学习专业选修课,并要求完成一个大型的作业;最后一个阶段是写毕业论文,完成一个项目方案。尽管德国的高校规定的最低修业年限为4-5 年,实际上大学生修业的年限往往都在6年以上。这种富有弹性的学制最大的好处就是,给了学生更多的时间进行其他的社会活动。
  5.非常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
  德国教育历来有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传统,从基础教育到职业教育,再到高等教育,无一例外。因此有人说,德国学校的学生一旦上午毕业,下午就能在实际的工作岗位上应对自如。这话可能有点夸张,但德国经济能够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与德国教育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理念是息息相关的,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不仅仅自然及工程技术科学的学生要求对其实践能力进行培养,就是人文及社会科学的学生也是这样要求的。许多大学将实习作为一门课程,导师要求学生根据所选课题参加实践,在实践中来完成课题,而不是关起门来进行课题探讨。有些大学甚至要求学生在入学之前就有实习的经验,否则就不接受其入学申请。
  6.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导
  在德国,许多高等院校的教授在授课时,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讲的并不多。在很多情况下,学期开始的时候,教授仅仅传授该门课程的核心内容和课程方向,而且一般只有参考书目,没有固定的教材。剩余的时间则由学生自行安排,学生可以自己组织团队,充分发挥其动手能力和自主性,根据教授提供的理论进行不同的课题探讨,合理分工完成探讨之后将自己的探讨结果展示给教授和其他同学看,由教授和其他同学对学生的探讨结果进行提问、评价。高等院校课堂教学气氛大都比较轻松,在授课过程中,学生随时可以向教授提出问题,或对教授的观点进行质疑,并就这一问题进行争议、讨论。教授上课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但不管是哪一种授课方式,都非常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
  二、德国高等教育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自文化大革命结束恢复高考招生以来,我国高校的招生规模逐年增长,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越来越大,也出现了譬如培养出的大学生质量不高的问题。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对德国高等教育的探讨,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1.加大经费投入,走教育均衡发展的道路
  目前,虽说国家对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呈逐年增长的趋势,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教育经费的投入还远远不够,人均教育经费只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5(2017年)。因此,国家应该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来实现提高高等教育办学质量的目的。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在教育经费的投入方面很不均衡,这使得国内的高校之间软硬件差距很大。这就要求各级政府主管部门预算的时候,要实现教育经费的均衡配置,才能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
  2.把“宽进”与“严出”结合起来,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
  我国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高等院校的规模越来越大了,这解决了宽进的问题,体现了教育的公平。但是,许多学生经过“十年寒窗”的苦读进入大学后,观念并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以为考上大学后就万事大吉了,失去了学习的动力。有些学生在学校里面不认真学习,虚度光阴,一旦踏入社会后发现自己在大学的几年啥都没学到,找工作时四处碰壁。因此,为了保证所培养出的大学生的质量,高校里“严出”就显得非常重要了。这就要求高校要有严格的考核制度、严格的学位授予制度和严格的淘汰制度。“严出”的政策是希望能给大学生们一些学习的压力,使他们得到良好的教育。只有实行“严出”,才能真正保证高等教育的质量。
  3.排除干扰,保证高校的学术自由
  对于学术自由的问题,是一个敏感的问题。在德国,学术自由一向是其传统,高校内能保证学术探讨的自由。在中国,有着和德国不同的学术观,所谓的“学而优则仕”,表明了中国的学术是与政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厦门大学经济所的顾自安认为,学术探讨必须从中立的立场出发,必须独立于意识形态之外,才可能得出一个科学结论。清华大学法律院的王晨光教授也认为,学术探讨需要一个自由的环境,否则,想达到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关于中国的高等教育来说,在学术探讨上必须排除各种干扰,保证高校学术探讨的自由。只有这样,中国的高等教育才能赶上西方的脚步,提高其办学水平。
  4.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导,德语专业论文,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目前,在中国的许多高校里,很多时候教师在教学中仍然处于主导地位,课堂上大多时候是教师在讲,学生在听,学生基本处于被动的地位,主动性得不到发挥。而且,在教学中,许多高校的教师都比较重视知识的传递,但关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则不太重视,这种情况造成的结果就是,很多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后,单位普遍反映的信息就是,这些刚踏上工作岗位的年轻人说起理论来是头头是道,但实际的操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尽人意。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给教师队伍进行定期的培训,更新他们的旧观念,让他们形成这样一种意识: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导,且在教学中不但重视向学生传递基本的理论知识,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并把这种意识贯彻于教育教学中。
  结语
  总之,德国的高等教育在世界高等教育领域内是比较有特色的,并且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了解并借鉴它的成功经验是非常必要的。即使在现阶段的中国,德国的有些做法我们还无法实行,但最起码能给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方向提供一些启示。
  参考文献:
  [1]张小桃.德国高等教育理念及体制改革对我国人才培养的启示[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17(4).
  [2]安贻.德国高等教育的特色及其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J].清华大学教育探讨,2004( 12) .
  [3]宋炜.中德高等教育初探[J]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 9) .
  [4]孙士海, 宋华明.德国高等教育的理念变迁及其启示[J].黑龙江高教探讨,2017(10).
  [5]朱绍中.德国高校体制[M]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1.
  王荣兰寄刊时的地址:贵州省贵阳市云岩区宝山南路贵州师范大学教科院,邮政编码550001,联系电话:13985483135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