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着卓越,还原一个真实的德国制造[德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德语论文 责任编辑:茜茜公主更新时间:2017-05-26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二流的德意志、不高贵的日耳曼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学过英语的人可能会犯嘀咕,明明德国的英文名字是“Germany”,怎么被翻译成“德国”呢?其实“德国”一词来自他的另一个名字“德意志(Deutschland)”,而“Germany”一词源自德国境内的主流人种“日耳曼人(German)”。这两个名字,前者在世界范围内的使用频率甚至高一些,因为日耳曼人并非希特勒当年所鼓吹的“智慧与高贵的血统”,而仅仅是欧亚大陆上众多白种人的一支。根据遗传学通过不同国家人种的DNA统计的最新数据,拥有日耳曼人最多的国家是德国和英国,都超过了半数,其次是荷兰、比利时、奥地利、丹麦、挪威和法国,连美洲大陆上也生活着几千万日耳曼人。因此,说日耳曼民族天生具有工程师的缜密思维和严谨态度是毫无根据的。
  接下来再说说德意志,在19世纪的欧洲政局中,它是一个地道的二流国家。首先是历史,德国在1871年才完成统一,而那时英国和法国已经辉煌了几百年了,连后来被德军“闪电战”攻陷的波兰和奥地利都有足以藐视德国的厚重国史。其次是政治,建国后的德国可以说没有首都,因为当时的柏林才是一个拥有区区3万常住人口的“小镇”,连一条像样的繁华街道都没有。德国的第一任皇帝威廉一世的登基典礼竟然借用了法国巴黎郊区的凡尔赛宫,一点儿也没有后来“欧洲一代天骄”的威严和排场。后来为了与法国制衡,威廉一世准备迎娶英国女王维多利亚的大女儿,但未来的丈母娘“母仪天下”地放出话来“不会跨出日不落帝国的领土半步”。由于当时英国的国力太过强大,这个女婿如果不当,德国实在在欧洲混不下去,一代“开国太祖”只能远赴英伦,“倒插门”参加自己的大婚仪式。
  自此以后,在英国宫廷里,德国人成了卑躬屈膝的笑柄,以至于后来英国百姓也开始瞧不起德国人。《国王的演讲》中的英王乔治六世的妻子,也就是伊丽莎白二世女王的生母当时竟然公开称呼德国人为“匈牙利人(匈奴人)”。而如今,德国人用精湛的科技力量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终于让傲慢的英国贵族低下了头。2017年威廉王子“世纪婚礼”上使用的宾利礼宾车就是德国制造的,而他们引以为傲的“车王”劳斯莱斯也成了德国宝马集团的囊中之物。
  山寨与创新、贫瘠与守法
  1840年左右,正是英国的大工业革命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大洋彼岸的美国也开始了铁路建设和工业起步。而那时的德国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农业国家,全世界闻名的德国产品只有纽伦堡生产的玩具熊和索林根制造的餐叉餐刀。别说钟表这类精密仪器了,就连最简单的大型机械纺织机德国人都只有拿着扳手修修的份儿。当时在欧洲采矿、冶金、蒸汽机、武器制造等领域,德国可以说是全面落后,于是他们开始了低三下四的“山寨之路”,足迹遍布欧美的德国工业间谍就这样拉开了德国工业起飞的序幕。
  但德国人眼中的“山寨”,与我们国家现行的卑劣的粗制滥造和简单的外形模仿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们是在原产品的基础上,针对技术和可靠性上的缺陷,做进一步的完善与创新,比如汽车上使用的内燃机,就是几拨德国工程师针对动力不稳定且体积大的蒸汽机所做的改进方案。当时德国的物质生活水平还停留在乡村阶段,英法贵族身上佩戴的金银首饰和名贵宝石,德国人是想都不敢想的。但一批有手艺的德国工匠不甘寂寞地鼓捣起了铁丝首饰,其精湛的制作工艺和奇思妙想的造型在当年的世博会上一炮打响,“柏林铁丝首饰”成了欧美上流社会最流行的奢侈配饰。
  德国人的钻研精神与其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刻板的守法意识,构成了现代德国工业腾飞的基础。德国本土不生产石油,气候环境也不可能种植橡胶,但德国的化学家从莱茵鲁尔地区生产的原煤中提取石油,从石油中提取人造橡胶,从而摆脱了对武力掠夺和海上运输的依赖。一战失败后,巨额的战争赔款是以“金马克”为单位的,就算倾尽国力都赔不起,德国人此时想到的不是赖账,而是从海水里提炼黄金以还账!虽然这个大胆的计划最终搁浅,但德国的科技实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相机与腾飞,德语论文题目,汽车与复兴
  在中国提起德国货,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满大街跑的各种品牌的汽车,尤其是在中国,德国车被赋予了近乎神话的地位,精湛工艺,前卫科技,可靠耐用,人性设计,高保值率,品牌价值,高贵血统,不凡品味……所有华美的恭维都成了德国车的代名词。殊不知,在德国工业起飞的年代,雄厚的资本积累并不是依靠汽车来完成的,而是靠那个方寸间凝固时光的小盒子。
  当年的德国放眼全球,造汽车没有美国那么财大气粗,拥有那么多石油和钢铁资源;造奢侈品比不过法国,拥有那么多高消费贵族人群和一打以上的百年高端品牌;造跑车和赛车比不过意大利,王公贵族各个都是赛车手兼工程师;造大型机械比不过英国,日不落帝国在全世界范围内有广阔的市场;造钟表比不过瑞士,全欧洲的顶级匠人都聚集在日内瓦湖畔“搞科研”。于是德国人绞尽脑汁,终于发现了照相机这个好东西。
  便携式照相机是由德国人奥斯卡·巴纳克发明的,这位仁兄是制造望远镜和显微镜起家的。照相机不需要大量的钢铁和高超的冶金技术,不需要大型的机械设备,不需要生产线和流水作业的大批工人,没有超出德国能力范围的工艺和技术含量,特别适合在广大乡村作坊里精工细作。而且从经济学角度略论,其定位是民用消费品,每个家庭都会需要,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可经济学角度的问题来了,什么样的家庭才能够消费得起呢?当然不是穷得叮当响的德国家庭,因为据说当时的德国GDP只相当于南美洲的阿根廷。于是德国人瞅准了大洋彼岸的暴发户美国。
  1936年的一期《财富》杂志上,刊登了人类历史上第一篇“数码产品评测”的稿件,该文章用了20多张图片和相关表格介绍了来自德国的徕卡、康泰时和罗莱福莱克斯相机。这三款产品中卖得最好的就是徕卡。当时的德国人甚至不相信,生产徕卡的小镇维兹勒德国人都没几个听说过,这个小盒子竟能卖到150美元,配齐全套附件价格高达450美元。要知道,当时美国产的柯达相机售价才5美元,一块瑞士的浪琴手表不到100美元,德语论文网站,而那时的美国,一栋双车库的小别墅才卖不到3000美元。
  德国的汽车工业,早期一直以制造华而不实的豪华大轿车为主,当时的宝马还是一个摩托车作坊,真正腾飞是在二战之后,可以说,德国的汽车工业是在废墟上建立起来的。以德国的中型城市德累斯顿为例,它不但是著名的钟表和相机制造中心,也是汽车和军工重镇。二战后期,盟军为了显示对纳粹嚣张气焰的威慑,准备选一个中型城市作为靶子,德累斯顿不幸入选。美军当时在美国西部建造了一座模拟德累斯顿的城市,试着用各种不同的炸弹摧毁它,以达到最佳视觉效果。于是,3万5千多人葬身战火,40万工人和居民无家可归。美国的侦察机显示,光是清理废墟就需要至少20年的时间,德累斯顿已经从美军地图上被抹掉了。
  而战后的德国人励精图治,选择了汽车工业作为提振国民经济的救命稻草,民众也爆发了汽车消费的热情。甲壳虫、高尔夫、捷达、帕萨特、辉腾,德累斯顿人通过不懈的努力完成了从原点的复兴。如今,执世界汽车制造之牛耳的德国,是不是已经用那份日耳曼民族特有的自信,破除了你对德国货的盲目迷信呢?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