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交换最大化效益这条经济学准则在公元前3世纪就为中国人熟稔。在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上,中原地区的商人用贵重金属、瓷器、丝绸等作为主要交换物,商品交换的同时也传播了古老的文化艺术。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中亚、西亚及非洲一些国家是最早与中国通商的地区。自葡萄牙人于1557年在澳门设立永久贸易中心起,欧洲与中国的直接贸易才拉开帷幕。葡萄牙的海上霸主地位在17世纪初被荷兰人夺走,长达一个世纪,荷兰的东印度企业垄断了同东方的贸易,并从中获取巨大利润。 在中西方众多交换商品中,瓷器的作用最为持久深远。上千年过去了,丝绸会腐烂虫蛀,贵重金属可以被重铸,但瓷器生于土与火,德语论文题目,易碎却不易毁,至今仍被全世界的收藏家追捧。然而在最初的交换中,瓷器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很多商人购买瓷器是作为压舱物,海上运输时以保持船舱的平稳。但欧洲人对中国瓷器的一见钟情,从普通平民到君王,无一不被中国瓷器所迷倒,每有商船到港,便万人空巷,倾囊抢购。欧洲商人看到了巨大商机,开始购买甚至订购越来越多的中国瓷器。 从16世纪中期葡萄牙与中国通商开始,欧洲皇室就热衷于中国瓷器的收藏,各国王公大臣都争先恐后地收藏远东瓷器,将其视为瑰宝。但当时运往欧洲的瓷器和中国本土文人青睐的瓷器有所不同。欧洲的审美趣味体现了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好奇与幻想,文化在碰撞的同时充满误解,但又在误解中相互作用,甚至作用到中国本土的瓷器生产。于是“外销瓷”便应运而生。 波兰国王奥古斯都大帝(1670~1733年)对中国瓷器的痴迷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已经到了“病入膏肓”的程度。他主要从荷兰商人手中购买瓷器。17世纪中期,由于中国明末清初的政乱和战争,景德镇的瓷器生产被迫中止,为了满足欧洲对瓷器的需要,德语论文,荷兰商人将购买渠道转向了日本,直至1683年康熙大帝重建景德镇瓷器业,荷兰商人才再次转向中国。荷兰人的远东瓷器拍卖会吸引了欧洲各地的买家,包括奥古斯都大帝和他的“艺术顾问”。 虽然奥古斯都大帝开始收藏瓷器的具体时间不明确,但资料表明1709年他已经收藏有中国瓷器。直至1715年,奥古斯都大帝的瓷器收藏已经很系统化、规模化。1717年,他将荷兰皇宫专门用来陈列他的瓷器收藏,并更其名为日本宫。日本宫里的大部分瓷器收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幸存,并作为战利品转移到前苏联。1958年,这批瓷器被返还,并于1962年重新入藏德累斯顿皇宫中的Zwinger宫殿,即为如今的德累斯顿瓷器收藏馆(图2)。 德累斯顿瓷器收藏馆的瓷器陈列尽量还原日本宫里的原陈列方式,豪华奢侈的装饰风格明显区别于淡雅保守的中国艺术。奥古斯都大帝的收藏几乎涵盖了17世纪中国和日本瓷器的所有门类,不仅包括外销瓷,也包括体现东亚审美的其他瓷器(图3)。这些外销瓷当时在欧洲价格昂贵,有时甚至超过黄金,是欧洲上流社会身份地位的象征。 成套或系列的罐、瓶也是中国外销欧洲的瓷器的典型类别,一般以3个,5个,甚至7个作为一套(图4),在外形上和谐互补,欧洲人把它们作为装饰品摆放在屋内的壁炉、书架、墙头等处。从明代起,中国人就开始在陶瓷缸里喂养金鱼。当金鱼缸首次出口到英国时,立即引起了英国人对金鱼的喜好。1691年,第一批中国金鱼隆重登陆英国。法国路易十五也曾经将金鱼作为礼物送给蓬皮杜夫人(蓬皮杜夫人真名Poisson, 法文意为“鱼”)。金鱼以及金鱼缸(图5)在欧洲成为了声望地位的象征。但奥古斯都大帝的金鱼缸没有用来养金鱼,他很有想象力,在缸底戳了一个洞,用来栽植从远东运来的橘子树! 中国小说里的人物故事自明末开始也广泛出现在外销瓷装饰图案上,但西方人不了解中国文化背景,他们看瓷器上的《三国演义》《红楼梦》图案(图6),就像中国匠人把耶稣画成中国人一样(图7),充满了好奇和不解。可以说外销瓷融合了中西文化,成为了那个时代特有的符号,帮助我们解读中西文化首次碰撞时的火花。 乍一看不像中国生产的器物,其实是中国的白瓷盘在维也纳的Du Paquier瓷器厂被施以釉上彩并再次烧制而成(图8)。日本的伊万里瓷当时在欧洲市场也很受欢迎,于是中国仿照日本生产了大量伊万里瓷,与其形成竞争局面。虽然同为伊万里风格,中国的伊万里颜色更加淡雅美妙,再加之生产规模化,成本较低,很快赢得了市场。 由于瓷器贸易的巨大利润,中国人一直小心保守着瓷器的配方,不为外国人所知。奥古斯都大帝对远东瓷器如此着迷,居然将其炼金师Johann Friedrich Bttger(1682~1719年)关押起来,迫使他发掘生产瓷器的秘方,所谓“病入膏肓”一点不假!当然除了对瓷器的喜爱,经济的因素也是欧洲各国想要拥有自己的瓷器厂的重要原因。由于对东方商品尤其是对瓷器的大量需求,很多欧洲国家财政紧缩,入不敷出。Bttger终于在1708年研试出造瓷秘方,奥古斯都大帝随即于1710年在德累斯顿(Dresden)附近的迈森(Meisson)建立起自己的皇家瓷厂,进行瓷器生产,这是欧洲第一家制瓷厂,生产著名的迈森瓷器(图9)。 迈森瓷器在摸索阶段以仿制东方瓷器为主。虽然中国瓷器早于日本瓷器被欧洲人认识,但由于17世纪贸易的转变以及审美的变化,迈森最初仿制的是日本的Kakiemon (柿右卫门) 瓷器。迈森仿制的德化白瓷观音如果不是长着一双欧洲人的手(图10),还真和中国的观音没有什么差别。但迈森很快突破了完全仿制东方瓷器的瓶颈,生产出独具特色令人赞叹不已的瓷器。 当一个强势文明和一个弱势文明碰撞时,弱势文明往往会被强势文明取代;但当一个强势文明和另一个强势文明碰撞时,往往会擦出意外的火花。中国外销瓷、日本外销瓷和迈森瓷器的传说已经成为过去,奥古斯都大帝也已长眠两个多世纪,留下的瓷器却安静地守候在德累斯顿Zwinger宫,作为历史的见证,代代相传。(附注:作者已获得德累斯顿博物馆的图片许可) 责编 李挺 链接 Zwinger一词源于德语,意指内外城墙中间的部分。萨克森君王奥古斯都大帝1687~1689年游览法国、意大利,震撼于路易十四的凡尔赛宫的雄伟和奢华,回国后下定决心要建一所同样豪华的宫殿,于是在萨克森王国首都德累斯顿的原护城墙内修建了如今的Zwinger宫殿。宫殿修建正式启动于1719年,由宫廷建筑师 Matthus Daniel Pppelmann(1662~1736年)设计。整体建筑为洛可可风格,用作皇室的温室园艺、艺术品展览,以及各类节日庆典。遗憾的是,奥古斯都大帝1733年去世时Zwinger宫殿尚未完工,之后由于资金缺乏只能改变原计划,缩小修建规模。Zwinger宫殿在二战空袭中遭到破坏,战后德累斯顿民众依照原样进行了修复(图1)。如今,Zwinger宫殿作为博物馆,陈列了奥古斯都大帝及其皇室家族收藏的艺术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