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著名咨询企业罗兰贝格发布的《2017/2017德国社交媒体消费者报告》显示,2017年社交媒体在德国已经成为主流信息获取方式,德语毕业论文,其中,FACEBOOK是德国最大的社交媒体平台。该报告认为,德国青年受众群体呈现出主体意识、选择性需求和娱乐化心理增强等三大特征。但德国受众在因私和因公环境中对社交媒体选择的态度不尽相同,他们在公务活动中较少使用社交媒体。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Facebook是最大的社交媒体平台 从德国受众获取信息的主要社交媒体渠道来看,排在前十位的分别是Facebook,Youtube,StayFriends,Wer-kennt-wen,Google/,VZ-Netzwerk,Xing,Twitter,MyVideo和Jappy(见表1)。调查结果显示,Facebook在德国是迄今为止最大的社交媒体平台,拥有其帐户的受众数占整个被调查人数的72.1%,这其中每天有77%的用户至少使用一次该媒体。YouTube为第二大社交网络平台,有38.7%的德国受众通过该平台获取信息,其中每天使用的人数也达到了41.6%。 值得一提的是,谷歌企业的Google/在推出短短一年之内,于2017年7月成为了德国第五大社交媒体。虽然该社交网络用户只占整个互联网人数的19.4%,但每天至少登入一次并使用其平台的德国受众人数达到了49.8%,活跃率仅次于使用Facebook的用户。此外,德语论文,尽管每十个德国互联网用户中就有一位拥有Twitter账户,而且在德国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被视为专业社交网络平台,但其受众人口数目前只排名第八位。 受众在公务活动中较少使用社交媒体 如表2和表3所示,在私人交往中,社交媒体牢牢扎根于德国受众的日常生活,并已承担了重要的影响。社交媒体已成为第二重要的通讯沟通工具,每天至少有45.1%的德国人通过社交媒体进行联络。当然,电话在日常使用中仍被运用最多达到53.2%。电子邮件居第三位,每天受到43.4%的德国人的青睐。相比之下,传统的信件和明信片每天只有3.4%的人使用。 在公务活动中,每天使用频率最高的是电话,达 41.7%;其次是邮件,达35.0%。但在对社交媒体的态度上,受众在公务活动中只有7.1%表示在每天的工作中会使用社交媒体。受众在因私或因公环境中对社交媒体选择的态度不同,有价值观的因素,也有个人偏好的原因。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还是有相当大一部分的受众对社交媒体在商务活动中的安全性表示怀疑。 商务环境中对通信设置及其安全性能的要求与在私人环境中完全不同。在德国,虽然一些较大的企业已经开始建立自己的公司社交网络,但大多数中小企业还没有完全对社交媒体开放。一方面,他们担心在对外沟通时,不良的表现及回应会对公众、员工和客户群体产生不利作用;另一方面,公司在进行内部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往往倾向放缓消息的传递速度,以求降低不必要的麻烦带来的风险,所以在新媒体及通信手段的选择上也更为慎重。2017年的一项调查显示,有72%的德国公司仍限制员工在工作中使用社交媒体,有9%的公司甚至阻止社交媒体运用程序的使用。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解释了为什么德国受众有66.2%的人在工作中从来没有使用过社交网络,75.7%的受众在职业生涯中从未使用过即时信息服务。 当然社交媒体的应用是时代的趋势,各种机构对社交媒体使用指导方针的制定以及针对社交媒体应用的培训也越来越重视。但从整体来看社交媒体在公司的发展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阿尔穆特/盖格哈特/施泰因豪泽(2017)的一项探讨结果显示,66%的德国公司还没有社交媒体的指引,85%尚未向他们的员工提供社交媒体方面的培训。 受众主体意识、选择性需求和娱乐化心理增强 德国社交媒体受众的人群特征可以从年龄层次、收入水平和教育背景三方面来略论。从年龄层次来看,大多数受众属于青年。德国社交媒体受众的年龄分布情况中,大多数集中在35-44岁之间。从25岁开始,使用社交媒体的用户数量逐步递增;到了45岁之后,使用社交媒体的人数呈递减态势,开始下降。 从收入和教育背景构成来看,大多数德国社交媒体受众的收入及教育水平属于中低层次。从收入水平来看,多数社交网络受众群体的平均收入为1,000 - 1,999欧元之间。XING用户是这六个社交媒体中唯一一个平均纯收入达到2,000 - 2,999欧元水平的,值得注意的是,此社交媒体的受众不仅收入最高,也是受过最好教育的一类人群。 在社交媒体时代,受众已经不仅仅满足于被动地接受知识和信息,而更强调自身的主体地位。在此过程中,受众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传播者,通过转贴、评论、分享等,积极主动地参与互动。所以我们在传播中应该把握受众人群的特征,例如德国青年受众群体的三大特征是:第一,受众的主体意识增强,25岁在德国基本是刚刚大学毕业,在年龄、心理、思想等方面都显现出较强的自主性;第二,受众的选择性需求增强,受众会主动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感兴趣选择信息,对社交媒体上的话题也会采取主观的把关方式,进行选择性的记忆与传播;第三,受众的娱乐化心理增强,他们乐于在社交媒体上个人观点,媚俗化形态明显,发布的信息有的是情绪的宣泄,有的则充满了戏虐、调侃、讽刺与批判。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国家形象建构与跨文化传播的理论创新与路径选择探讨”成果之一,项目批准号:12AXW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