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职业教育近况略论和启示[德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德语论文 责任编辑:茜茜公主更新时间:2017-05-26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 要:笔者通过略论德国职业教育的近况和优势,总结其发展趋势,并结合镇江市职业教育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职业教育改革的一些建议。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德国 职业教育 双元制
  一、德国职业教育近况和优势
  1.德国职业教育总体情况
  德国教育分为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四个层次。德国法学规定,各联邦州享有文化主权,即各类型的学校教育都由各州管理。其中,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学生升学就业的主要渠道。德国职业教育学校主要有双元制职业学校、全日制职业专科学校、职业进修学校、专业高级学校、专修学校(继续教育)等。
  德国职业教育推行终身教育体制,即培训―就业―再培训―再就业。劳动就业部门既管理就业、失业救助,又管理培训工作,各行业协会、州政府、公司为实施《职业教育法》各司其职,中央政府实行宏观管理和协调组织工作。这种体制,不仅为个人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也为人人成才创造了平等的机会,培养出职业能力更强的人才。
  2.“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
  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德国职业教育的基本形式之一。所谓双元制职业教育就是整个培训过程在公司和职业学校共同进行的一种教育方式。它的主要特点是行业是主导,公司是主体,职业学校是辅助,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紧密结合,考核由行业协会负责,学生具备公司学徒工和学校学生的双重身份,所学知识技能与公司生产实际高度融合,完全具备在公司独当一面的能力和素质。
  3.德国职业教育的优势
  德国政府非常重视职业教育,民众拥有崇尚“技能”的文化传统。其职教体系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培养了大批高质量技能型人才,是德国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在后经济危机时代,这些人才是德国实体经济发展的强劲助推器。
  (1)法学体系健全。为了保障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德国制定了十分健全的法学法规保障体系,对各相关主体的权利义务、各级各类职业培训的制度、组织、考试等作了准则性规定,使职业教育有法可依。
  (2)校企深度融合。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下,校企双方积极性都很高,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在公司进行实践操作,毕业后可随即投入工作。
  (3)按需合理分流。德国各类教育形式之间的多层次、自主化、交叉性分流是德国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根据权威组织统计,德国大学毕业生占同龄人的比例仅为20%,将近80%的年轻人接受的是职业教育,并以此走上工作岗位。
  (4)职教普教互通。职业教育的各个层次与普通教育之间,可以交叉和相互沟通,形成了“H”形的结构网络。大量职业教育师资都是先接受职业教育,而后升入大学,直至、,成为职业教育方面的专家与学者。
  (5)培训考核相分离。根据德国《职业教育法》,在联邦政府、行业协会和州文化教育部的统一管理下,培训由公司、职业学校和跨公司培训中心负责,考核由不同的行业协会完成。形成政府、行业、公司、学校共同负责,共赢合作的良好局面,使岗位证书更具权威性。
  二、德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
  虽然德国职业教育有着深厚的基础和优势,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体制僵化,职业学校与培训公司的协调配合不畅,人口老龄化对职业教育的发展作用巨大等。德国政府也越来越重视这些问题,并着手改革。
  1.扩大职业教育,减少失业人口
  由于德国的失业率,尤其是年轻人的失业率很高,扩大职业教育和培训已经提到了政治的高度。政府官员和社会各界呼吁公司界要认识到人才培训的重要性,并采取方法增加培训岗位,减少失业人口。德国政府承诺将采取方法,使任何愿意接受培训的人都有培训的机会,提出“培训所有人(Ausbildung fueralle)”的发展目标。
  2.加快新职业探讨,开展教学改革
  金融危机之后,德国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也发生了变革,大量高科技产业、服务业飞速发展,随之出现了一些新职业,因此迫切需要调整职业教育发展战略。据德国柏林教育厅相关官员介绍,德国政府每年都将拨出巨款,加强对职业教育动向及教学改革的探讨,以增加职业教育对经济变化和劳动力市场变化的灵敏性、灵活性和前瞻性。
  3.加强校企合作,提高培养针对性
  德国的公司与学校之间的紧密型合作模式一直被全世界所瞩目。其实,公司与学校之间也存在磨合不畅的现象。笔者在德国期间,黑森州行政学院、彩儿跨公司培训中心等方面的专家学者都提出急需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和相互渗透,德国政府也已着手进行职业教育改革。
  三、对镇江市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1.统筹规划、明确责任,政府、学校、公司各负其责
  受我国传统文化观念的作用,社会、家长以及学生对职业教育都有一定程度的轻视,接受职业教育只是无法进入高等教育的无奈选择。政府层面应倡导把职业教育提高到与普通教育等同的社会地位,提升职业教育的价值回报,改变劳动用工、人才选拔中片面追求学历而轻视技能的氛围,形成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激励机制,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声望。
  以镇江市为例,现有各类职业教育学校15所,且存在分布散、规模小、招生难等现象。按照国家示范标准,生均建筑面积20平方米,市区职业学校按照每年3000人规模测算,仅需24万平方米,2~3所职业学校即可达标。对此市政府应高位协调、整体规划、同类归并,从布局、招生、打造特色专业等方面,全盘考虑,出台政策,大力调动公司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形成政府、公司、学校三方位联动的工作机制。
  2.引进培养并举,多渠道建设职业学校师资队伍
  我国职校教师大部分缺乏在公司工作或实习的经历,教师自身就缺乏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因此,我们应尽快探讨制定出相关政策,打通公司高技能人才进入教师队伍的通道。我们可以借鉴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经验,德语论文网站,聘用一些具有丰富行业、公司工作经验的师傅或技工担任兼职实习指导教师,在公司或职校实践基地进行实践教学和指导,传授行业公司的前沿技术,让学生及时了解、掌握自己所要从事的职业领域的最新动态,缩短就业后的岗位适应期。可以在高等学府专门设立职业教育师资专业,实行专业与师范教育相叠加的模式,严把培养关,通过专业培养、资格考核、生产实训、继续教育等环节,提高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素质。学校要积极开展师资提升培训工程,通过出国研修、国内进修、公司实践等途径,加快建设兼有教师资格和其他专业技术职务的“双师型”和“复合型”一体化教师队伍。   3.政策引导、加大投入,打造全市公共实训基地
  跨公司的培训中心是德国双元制职业培训的关键节点。具有弥补学校实训设施不足、公司技能水平不平衡的优势,并能够承担起对转岗和再就业培训、学生与职工的技能提高培训等多项功能。这一点与笔者市职业学校重复投入实训设备,中小企业无力投入,形成各自投入、各有不足的局面。针对这一近况,建议在政府的统筹协调下,集中有限的资金,加大政府投入,调动行业、公司参与实训基地建设的积极性,形成杠杆效应,全面加强省、市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围绕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航空制造、海洋工程等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建立集生产与实训为一体的综合性跨行业实训基地,与公司自身的实训基地相补充,面向职业学校、公司在职职工、预备劳动力等开展技能培训、转岗培训、职业资格培训以及劳动力转移培训等。公共实训基地就是借鉴发挥德国跨公司培训中心的影响,具有开放性、公益性、示范性等特点,是发展职业教育、提高技能培训水平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4.校企合作、深化课改,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
  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随着生产方式的变革和网络经济、服务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在不断变化,世界各国都在强调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详见下表)。随着镇江市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职业教育急需深化校企合作,紧密结合行业、产业、公司的近况,做到专业设置对接产业发展、教学内容对接岗位需求、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深入推进一体化课程改革,德语毕业论文,切实落实鉴定“直通车”政策,以过程考核和典型工作任务为抓手,深化鉴定标准在教学中的影响,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培养模式。只有加强公司实训基地建设,将能力培养作为重点,把教学和生产实践、公司和社会需求相结合,才能培养出受公司欢迎的、职业特点突出的技能运用型人才。
  5.合理分流、职普衔接,构筑一个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
  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包括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短期培训等。为了构筑一个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我们应加强高技能人才需求的预测,建立定期发布制度;引导初高中毕业生合理分流,指导职业学校合理设置专业,制订招生计划;打通中等职业教育到高等职业教育的通道。高等职业教育是中等职业教育的一个专科层次,且缺乏与其沟通和衔接,无法满足部分学生继续学习的需要。针对这样的近况,我们可以借鉴德国的先进经验,加强职业教育各层次之间的相互衔接和沟通,尤其是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之间、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衔接和沟通,在构筑一个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方面做出探究。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