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人: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党琦,德语论文网站,中国铁三第一人,于2017年参加罗特铁三赛,全身心体验了一个铁三小镇的魅力。 黄巧雯,本刊编辑,赴德国采访时邂逅罗特,这个已经有30年赛事经验的小镇,每年都会为铁三之日而沸腾,这里的居民每一个都是铁三的志愿者,这里的户外社区文化已经无与伦比。 罗特镇(County Roth)位于德国南部,是巴伐利亚州罗特县的首府,毗邻纽伦堡、慕尼黑,对普通旅游爱好者而言,这里也许是一辈子都不会听闻的角落。但是对铁三爱好者而言,这里却因最古老的铁三赛、最多的铁三世界纪录、最淳厚的铁三文化而成了麦加一般的存在。每年7月,这个只有五万人口的小镇,会瞬间涌进5000名运动员、7500名志愿者、22万名观众,摇身一变成为沸反盈天的铁三乐园。 今年4月,我坐上从纽伦堡火车站发车的城际列车,向南,45分钟,车厢蓝色座椅的上座率低至一成,偌大一节车厢只有我和同伴在内的四名乘客。到达目的地后,乘客四散,迫切想要问路的我们却发现罗特火车站内,竟然连工作人员都没有。 同伴乌莉・施密兹(Ulli Schimitz)曾是一名铁三爱好者,她说:“罗特就是个小镇,平时没有人来,但是比赛的时候,车厢里可都挤满了举着香肠的啦啦队和性感的运动员。” 站在空荡荡的站台上,对视着发出艰涩滴答声的古老圆钟,我计了个时:10分钟内只有一辆轿车、一名骑行者经过,安静得连鸟声都大得吓人。 幸好,马库斯・恩格勒(Markus Englert)及时出现拯救了我们的焦躁。他就是乌莉一直念叨的铁三赛事的负责人之一,白净的娃娃脸,细边圆框眼镜,四年前,他曾是罗特铁三赛组委会的实习生,没想到就这样一路进入了这个铁三家族,并成了六个主要工作人员中的一员,以及,主管。 仿佛几下油门的功夫,我们从火车站来到了罗特铁三公园边的Challenge Family的大本营―一栋四层楼的洋房,周围安静得就像放假了的校园。 党琦亲历:一场消耗250公斤香肠的铁三赛 今年36岁的党琦在三个月后的7月19日来到这幢洋房前领取参赛包,见到的却是截然不同的景象。此时正值赛前一天,全世界最大的铁三EXPO正在罗特铁三公园进行。在数十年罕见的高温下,4000平方米内,数百家参展商,琳琅满目的装备,数千名运动员、志愿者、爱好者在此川流不息。 7月20日,比赛在莱茵多瑙河主河道发枪,来自超过72个国家的7500名运动员在一万名观众的围观下纷纷入水搏击,与其他铁三赛事不同,河道中没有激烈的水流和风向作用,而给力的呐喊声也让运动员的肾上腺素一路狂飙。 3.8公里的游泳、180公里骑行、再加一个全程马拉松,在这个小镇里,熟悉的赛程对党琦来说突然有了生动的区别。除了感冒发烧的困扰,他还记得沿道的美食,“所有你想像中的能量棒、饮料、蛋糕、点心、意面、水果,全部应有尽有”,面对精致得不应出现在赛道上的蛋糕,“要不是我嗓子疼,一定好好吃一顿再走!” 根据官方的数据,整个赛事需要消耗的食物共有31项,包括135公斤香肠、110公斤蒜味腊肠、207公斤芝士、2.5万根能量棒、1.2万个面包卷、2.3万根香蕉、3000个苹果、580个柠檬……这还没有包括居民和志愿者们自发提供的食物…… 除了吃的,那些热情的观众也是党琦从未见过的,“口哨、各种口音的加油声、击掌、落在我身上的巴掌”,“来自22万名观众和5700名志愿者的欢呼,真不是盖的!” 30年成长逆袭 罗特成铁三小镇 时间回到30年前。1984年9月22日,气温18℃,水温16.5℃。82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在约两百人的围观注视下跳入水中,他们需要完成700米游泳、40公里骑行和10公里跑。这是首场在罗特举办的铁三赛――法兰克铁三赛。冠军被来自纽伦堡的弗朗茨・麦可斯(Franz Michels)以1小时59分42秒的成绩夺得。惟一一名参赛的女性,来自美国的莫林・法利(Maureeen Fareley)2小时20分44秒完赛,在总排名中位列第36名。 30年来,随着逐渐蔓延全球的“铁三热”,小镇罗特也慢慢地变成了铁三爱好者的大本营。1985年,第一届巴伐利亚锦标赛在罗特举行,1986年,第一名德国铁三运动员德特勒夫・库内尔(Detlef Kühnel)将德国锦标赛定址罗特。最后,1988年,罗特获得了IRONMAN的授权资质,举办了欧洲第一届铁人赛,706名参赛者,最终587人完赛。 接下来,不仅参赛人数有了飞速增长,完赛时间也大大缩短。特别是女性运动员更是多次在这里刷新了大铁的世界纪录。1996年,Lothar Leder成为了世界上第一名在八小时内完成大铁的运动员――7:57:02――轰动一时,但是这个纪录也仅保持了一年.1997年,Luc van Lierde将这一纪录提前了六分半,而这一纪录(7:50:27)整整保持了14年! 正当一切都顺风顺水之时,IRONMAN却在2001年称,罗特不再具备举办赛事的场地条件,如水域入口处无法同时容纳那么多运动员,90公里一圈的自行车赛道需要绕两圈,同时还提出了苛刻的合约金和其他要求。 当时赛事的负责人赫伯特(Herbert Walchsh?fer)很有骨气,他不相信已有17年铁三赛历史的罗特会突然就不适合办铁三了,于是他说,解约没问题,我们要办得比IRONMAN更好!他们把运动员分成14组,5分钟一批发枪下水,解决水域下水口小和自行车绕圈的问题。他们一改直道冲刺的传统,设计了U形的冲刺赛道,让运动员得以最大限度地享受五万名观众的终点欢呼。他们还举办世界上最大的铁三户外展。 尽管这是一个仅有五万居民的小城,但是赫伯特和他的团队(六名工作人员)却把社区、居民和运动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们呼吁居民腾出空房,招待各国的运动员,收费或者不收费,有的房东还会说,给我们做饭就免你们房租。他们为5000名运动员招募7500名赛事志愿者,有22万名观众自发而来。每到7月比赛当天,这里就是沸腾的铁三大狂欢。 他们的确办出了比IRONMAN更牛叉更棒的铁三赛,罗特铁三赛连续三年获得最佳铁三赛的殊荣,还于去年获得了由专业运动员、赞助商、媒体担任组委会的有“铁三赛奥斯卡”之称的金牌奖项。在这里三次打破世界纪录的女子运动员克里斯・威灵顿(Chrissie Wellington)称,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最棒的铁三赛,德语论文题目,是一个非来不可的赛事! 2017年,罗特挑战赛开始与DATEV(一家位于纽伦堡的知名软件企业)冠名合作,同时, 也开始衍生出Challenge Family的一系列赛事―包括全球28场比赛。这一数据相比IRONMAN的70场确实不算多,但是马库斯说,我们最大的不同是,我们没有种种扩张的经济指标,我们是一个家庭,我们愿意花时间慢慢考察,磨合,看是否真的适合合作,我们的成长慢,但是很稳。 在那个4月的下午,马库斯开着车带我们游览罗特铁三赛的赛道―波光粼粼的莱茵运河、绿树成荫的自行车道,以及那个绿色的终点拱门。这个门一直立在那里,总会有运动员回来训练时在这里合影留念,提醒着全球最棒的铁三赛就在这里。 第一场铁三赛后的30年后,一切都还在罗特井然有序。创始人赫伯特2017年因病离世后,妻子与儿子一同接下了接力棒,继续与整个罗特小镇一起,一点点把罗特的铁三之魂打造得金刚不坏。 :德国有这么多美丽的城市和小镇,是什么让罗特脱颖而出成为了世界上最完美的铁三圣地? Markus Englert:罗特镇位于一片非常天然的田园之地,在它的周围,有诸如像罗特湖(Rothsee)、布罗姆巴赫湖(Brombachsee)这样的度假胜地,每逢节假日,全德国、欧洲的人都会过来度假。另一方面,我们离纽伦堡、慕尼黑这两个大城市很近,可以很便捷地享受交通、商业的辐射优势。 我们设计的赛道也是本着风景优美的准则,一路引领运动员穿越美丽的风景,在比赛周,整个罗特镇所展现出的“铁三精神”也让运动员宾至如归。这两点应该就是罗特的特别之处。 :我们都知道,比起举办一个成功的赛事,培育社区和当地的铁三文化更难也更可贵,在这30年中,是否有过艰难的磨合岁月或是有趣的故事? Markus Englert:我们与社区、警察和当地政府都有非常紧密的双赢合作。一方面,我们通过铁三赛吸引运动员、爱好者、游客来到罗特(他们创造了相当可观的附加价值),向世界展示罗特的美与文化;另一方面,居民和当地政府也帮助我们举办赛事,比如在赛时帮助管制交通,为运动员提供食宿和比赛空间等等。 很重要的是,从1984年至今,居民、社区一直作为赛事的一份子,看着它逐渐壮大,30年里,这项赛事乃至铁三运动本身在潜移默化间已经成了小镇的传统,居民、社区都乐在其中。举个例子,在赛事周,几百户人家会为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提供客房,缔造了数千段跨国友谊的佳话―罗特镇的主人家会经常出国拜访这些运动员们,“反主为客”。 :你们的赛事名额是怎么分配的? Markus Englert:我们一共提供3500个单人名额和650个小组参赛名额。赛事名额有一半预留给外国运动员,另一半留给德国的运动员。 赛事后的周一,在颁奖仪式现场,我们会放出1000个单人名额和约200个团体名额;那些没有参赛但是经常来罗特的运动员会排队争抢这部分名额。 一周后的周一上午,我们会开放官网的在线报名,售出剩余的名额;2017年的名额在90秒内售罄,可见火爆程度。 当然,我们也为合作伙伴和赞助方预留了部分名额,这些名额会在11月底,或我们的圣诞老人送礼日(12月6日)售出,这是拿到名额的最后机会。对我们来说,惟一需要担心的就是开放在线报名那一刻,我们的服务器能否挺过热潮…… :30年中,你们应该培养了不少赛事的“死忠粉”吧? Markus Englert:我们有四名“天字号”的运动员―连续27年每届不落地参赛、完赛!他们特别喜欢这个赛事和这里的氛围,不约而同都放出了狠话:只要还能完成这项运动,我们就会来罗特。当然,我们也有本地的英雄,已经76岁的Kurt Einsiedel已经参加了23届赛事,他是我们当地最忠实的粉丝。 阿联酋 星空下的飞行之约 离开了德国的铁三小镇,辗转到慕尼黑踏上归途,与高大上的德国都市无缝对接的,是全球最佳航空企业阿联酋航空企业的A380,登上双层飞机阶梯进入舱内的一瞬间,我就清醒地意识到,什么是航空界的“bigger than bigger”。 一、高大上 这座巨大的空中巴士高24.4米、长73.1米、翼展近80米,是万米高空中的巨无霸机型。作为全球航空企业中拥有最多B777、A380机队的航空企业,阿联酋航空由迪拜政府独资经营,血统里也融入了奢华的贵气。 商务舱位于双层飞机的二层,由笑容迷人的空服人员领入舱位时,目光所及之处的乘客都有着相近的“逼格”――着香奈儿套装的成熟妇人、酷似石油巨贾的阿拉伯商人、文质彬彬教授即视感的格纹衫男士。而此番的空乘队伍也颇具国际范儿,来自中东、瑞士、波兰、菲律宾、韩国、中国的空乘几乎可以满足不同语种乘客的需要。 二、够舒适 从慕尼黑回国需要在迪拜转机,两趟飞行时长各约为四小时,商务舱的舒适程度第一次让我有坐不够飞机的不适。 黄色的暖调中,可以平躺的座椅前,是15英寸的触控屏幕,在飞行途中可以通过这套屡获殊荣的机上娱乐系统选择多达1800个频道的娱乐节目―电影、电视剧、游戏、音乐、新闻……全部新鲜热辣。不仅如此,机上还提供各种电源插头和WIFI!工作or娱乐,几无耽误。 看累了听乏了,座位边就是个人专属的MINI吧台,各类饮料任君选择,把手下方就是包含BVLGARI产品的机上豪华便携旅行套装。更彻底一点,直接把座椅调成180°,盖上毯子,戴上眼罩,拉下眼罩之前,顶板上的星星柔和地泛着光,仿佛一次普通睡眠前的晚安问候。这个小设计不是为了美观,而是一个调整生物钟的特别系统。 三、美食节 此次累计八小时的飞行彻底开启了我的赏酒味蕾。起飞前的香槟、就餐的葡萄酒,还有精选酒单之上不下二十种酒品足以让好酒之人好好饕餮一番。如果愿意放弃舒适的座椅,移步机上行政酒廊的吧台,还可以请空乘调配一杯鸡尾酒,就着小点心,来一场放松的跨国社交。 而不舍错过新鲜电影的我,就着微醺之物,体验了一把万米之上的精制西餐。餐点在起飞时就可根据菜单斟酌选择,包含开胃菜、汤、色拉、主菜、甜点的正餐,每一道最少有两个选择,试想先由温热的羊角面包蘸取香醋和橄榄油开胃、新鲜的色拉唤起味蕾,再一试西式的烤鸡或煎舫鱼,最后再来一道冰淇淋或慕斯完美收官,这样的跨夜飞行仿佛也变成了一场高空上的美好约会。对了,别担心看不懂英文菜单,中国籍的空乘姑娘会及时为你解忧的! 登上航班之前,我只为中转的目的地―奢华旅游的发源地迪拜心驰神往,而登机之后,我才知道,原来飞行本身也可以是一件美好的事情。下一次,我会带上最美的心情,再与阿航赴一场星空之下的约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