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旨在研讨晚清同文馆外语人才培养所遭遇的困境及破解途径,通过对历史资料的爬梳,串联起支离破碎的历史片段,拼接出中国外语人才培养初期的困难、困惑、纠缠与探究,尽可能还原围绕着同文馆的身影及其活动,呈现一百五十年前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一是从外语人才培养的角度切入,梳理晚清总理衙门同文馆所遭遇的困境,并对破解困境途径进行剖析。二是通过同文馆困境构成和突围选择,考察中国近代外语教育的最初形态,展现外语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和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影响。三是通过对近代外语人才培养经验和不足的略论,希望对当今外语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本文以梳理同文馆四个较突出的困境,即生源困境、师资困境、教材与教学困境、出路困境及破解途径为主体内容,将同文馆置于晚清洋务运动的历史图景中,力图将外语人才培养与晚清社会发展紧密衔接,避免将同文馆创办、发展、兴盛、归并等发展阶段剥离社会环境作孤立探讨。本文正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介绍同文馆创设历史背景和基本概况,考察同文馆创办之前中外交往的语言障碍及解决途径,梳理洋务运动“中体西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基础和兴办洋务学堂、兵工厂、造船厂、电报局、矿务局的洋务举措,阐明同文馆设立与《天津条约》语言歧视条款、有识之士倡议与实践的关系,尝试将同文馆四十年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并对同文馆的关键人物奕诉、丁韪良和赫德等作出评析。第二章略论同文馆的生源状况与改善举措,通过剖析八旗咨取学生的质量对外语人才培养的作用,阐明同文馆在生源方面的困境,通过如何进入传统教育体系、实现在社会范围内广纳贤才这一核心问题的研讨,展现以奕诉为代表的洋务派在生源问题上对传统的遵从与突破,他们如何以开放心态,采取不断提高入馆学生条件要求、说服当政者采纳公开招考方式、开辟异地保送渠道等方法,变相实现同文馆生源多样化的努力。第三章从同文馆教习无人可聘的困境入手,呈现奕诉等人在选聘洋教习方面的纠结与最初汉洋教习搭配的制度设计,通过与保守派论战为“师夷”破冰、给予赫德和丁韪良在洋教习聘用上的自主权、建立洋教习汉教习激励机制等方法,形成以洋教习为主、汉教习为辅的较为稳定的教习结构,并研讨赫德在洋教习聘用方面扮演的重要角色及建立与海关总税务司用人机制相关联的必要性。第四章探讨同文馆在教学教材方面遇到的困境,通过对外语人才培养目标嬗变的追踪,展现培养目标由单纯的外语人才、到外语人才与西学人才培养并重、再到精通外语的西学人才的不断发展,略论教学活动随之适应与变化的表现,探索奕诉与丁韪良的思想观点及其对教学活动、教材建设的作用,重点探讨丁韪良的西方教育理念对同文馆教学模式的作用。第五章关注同文馆外语人才专业性与传统岗位要求之间的张力,略论总理衙门为将外语人才出口与传统仕途道路衔接所做的努力,从人才出路的角度略论同文馆亦官亦学制度设计的必要性,阐明外语人才在翻译官、纂修官、副教习、肄业生、驻外使馆随员等岗位上的流动规则,揭示总理衙门与同文馆在外语人才储备与使用方面的勾连和主动对接新时期外交需求的努力。
最后的结语则从微观层面的考证转向较为宏观的视角,从同文馆推广到洋务学堂,认为晚清外语人才培养的困境共性大于个性,来自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否定、开办新式教育无章可循成为洋务学堂共同面对的两大困境,关于前者,从传统文化内部寻找依据成为基本策略,也逐渐成为自身的精神力量,而关于后者,则借用在华传教士、学者和工程师的力量实现西方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植入。同文馆在外语人才培养作出积极有益探究的同时,也存在着囿于官学性质的局限性与跟不上时代发展的局限性,其追求实用的经验与不足为今日外语人才培养提供一定启示。
【关键词】:晚清 同文馆 外语人才培养 困境 破解途径
致谢3-4 内容摘要4-6 Abstract6-11 绪论11-20 一、探讨目的与意义11 二、探讨思路与论文结构11-12 三、探讨措施12-13 四、基本史料13-14 五、国内外探讨概述14-18 六、本文的创新性18-20 第一章 洋务运动与同文馆的开设20-39 第一节 晚清中外交流的语言问题20-25 一、中外贸易的交流中介20-22 二、中外交涉的谈判翻译22-23 三、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23-25 第二节 洋务运动与外语人才需求25-30 一、洋务运动思想基础及主要方法26-28 二、洋务运动的人才需求28-30 第三节 同文馆的开设缘由30-33 一、条约中的语言霸权问题30-32 二、对外交涉的障碍与认知32-33 第四节 同文馆发展脉络与关键人物33-39 一、同文馆发展的三个阶段33-35 二、推动同文馆发展的关键人物35-39 第二章 同文馆生源困境及其改善39-51 第一节 传统观念对同文馆生源的作用39-44 一、同文馆生源资格及其变化39-41 二、对传统思想的遵从与突破41-44 第二节 同文馆生源状况略论44-47 一、八旗咨取与生源质量44-45 二、公开招考的破冰与作用45-46 三、广方言馆、广东同文馆的备选46-47 第三节 同文馆改善生源的举措及其效果47-51 一、根据学习效果不断提高入馆学生条件要求48 二、说服当政者采纳公开招考的方式48-49 三、发挥总理衙门的权威开辟异地保送渠道49-51 第三章 同文馆师资困境及建设路径51-69 第一节 同文馆聘请中外师资之争51-53 一、社会对西方教习的抵触情绪51-52 二、同文馆聘请汉文教习的缘由及程序52-53 第二节 同文馆中外师资状况略论53-61 一、洋教习总体状况略论54-59 二、汉教习的定位与去向59-61 第三节 同文馆师资建设的路径61-69 一、以外国驻华使节为桥梁,厚薪聘用洋教习62-64 二、倚重海关总税务司,实现海外公开招聘和人员互通64-67 三、遵照传统祖制,畅通汉教习为官之道67-69 第四章 同文馆教学困境及模式探究69-85 第一节 外语人才培养目标嬗变带来的挑战69-74 一、同文馆培养目标的嬗变69-71 二、语言课程与科学课程的融合71-72 三、西学教育的本土化发展72-74 第二节 外语教材的短缺与译书活动74-78 一、外语教材问题的提出74-76 二、西学课程与译书活动76-78 第三节 外语教学模式与探究78-85 一、层次不齐的学生与分级教学的尝试78-80 二、以外语课程为基础、科学课程为发展的培养模式80-82 三、以课堂教学为主、实务训练为辅的教学方式82-85 第五章 人才出路困境及拓展努力85-104 第一节 外语人才出路与传统仕途道路的衔接85-90 一、畅通仕途的制度设计85-87 二、亦官亦学的学生87-90 第二节 外语人才储备与同文馆功能拓展90-95 一、外语储备人才的使用90-92 二、同文馆内设副教习岗位92-95 第三节 外交新局面与外语人才输送95-104 一、出洋使团与驻外使馆的人才需求95-99 二、实现外语人才与外交职位的对接99-104 结语104-111 一、晚清外语人才培养困境的共性与个性104-106 二、寻求困境解脱的途径及作用106-108 三、同文馆外语人才培养的成绩与局限性108-109 四、晚清外语人才培养的启示109-111 参考文献111-119 中外人名对照表119-121 ,西语专业论文,西语专业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