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语言文化对比浅析及对外汉语教学建议[西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西语论文 责任编辑:姗姗老师更新时间:2017-06-07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 要:本文以笔者在暑期项目中搜集到的所带学生在学习汉语过程中所犯的错误句子为例,说明在汉语学习中母语的负迁移对学习者的作用,进而强调进行中西语言文化对比的重要性,并结合自身实践情况来研讨如何在对外汉语中有效教学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病句略论;中西语言文化对比;母语负迁移;对外汉语教学建议
  一、引言
  鉴于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外国学生在汉语学习时常受到母语负迁移的干扰,而导致汉语词汇、语法在应用上犯了不少错误,本文以笔者在暑期项目中搜集到的所带学生在学习汉语过程中所犯的错误句子为例,说明在汉语学习中母语的负迁移对学习者的作用,进而强调进行中西语言文化对比的重要性,并结合自身实践情况来研讨如何在对外汉语中有效教学。
  二、探讨对象及范围
  本文是针对来自美国两个暑期项目中的近20名汉语学习者所作的探讨,本文搜集的病句,皆来自于这20名汉语学习者在汉语学习过程中所犯的错误。在这20名美国学生中,华裔学生有4人,占%20,非华裔学生有16人,占%80本文的探讨测试,皆来自书面作业、师生之间的对话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
  三、语料整理略论
  和中国学生学习英文一样,美国学生在初学汉语时都认为每一个英文单词都能找到相对应的汉语单词,以为汉语词汇在概念意义、内涵意义及词的搭配上完全等同英语,从而机械地引用英语的语义和结构套在汉语身上,以致造成不当的汉语表达效果,笔者将所搜集的语误实例归纳为五项进行略论。
  (一)搭配不当
  “词语在具体语境中所产生出来的意义,是词与词搭配习惯或词在固定的组合中所具有的意义。”例:
  英语: this T-shirt is very beautiful。
  汉语直接翻译 (这) (T恤) (是) (很) (漂亮)。
  汉语的正确意思为“这件T恤很漂亮”,但如果学生直接从英语翻译过来,就会变成“这T恤是很漂亮”,不但忽略了量词“件”的存在,而且把“是”也直接用在汉语句子里。
  因此,如果汉语学习者平时不注意汉字固定的搭配,而仅仅记得汉英词汇的单一性,那他们在英语母语的负迁移作用下,就容易出现搭配不当的问题。
  (二)用词不当
  由于历史背景和文化习惯的异同,汉语和英语的词汇及词义在具体使用上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异同。我们知道,英汉两种语言都具有一词多义的表达现象。有时英语的一个词可以表达汉语的多个意思,反之亦然,这些都是极为普遍的现象。有些学生在学习和应用汉语时不正确理解词的概念意义而仅仅局限于汉英之间单一对应的词义,因此造成较多的表达错误,以下是笔者搜集到的一些用词不当的例子:
  英语:It’s starting,you must go.
  快开始了,你赶忙走吧。(赶忙-赶紧)
  This box is very heavy,I can’t move it。
  这个箱子很重,我们两个拿不动。(拿-搬)要是明天下雨,就没打乒乓球。(“没”不能用于否定将要发生的动作,没-不)
  (三)语序不当
  英语与汉语在语序上也表现出一定的异同,笔者所了解的项目学生在学习汉语时常犯的语序不当的错误例子主要有:
  英语:They went on a trip to Qingchengshan yesterday.
  他们去青城山旅游了昨天。(“昨天”是时间状语,应该放在动词“去”之前)
  I study in Sichuan university。我学习在四川大学。(“四川大学”是地点状语,应放在动词“学习”之前,“我在四川大学学习”)
  As long as do well in Chinese,I can find a job in china.只要汉语学得好,就我能在中国找到工作。(副词“就”不能放在主语前,要放在动词前面,应该是“……我就能找到工作)
  (四)成分残缺或多余
  He has been gone for two days.他已经走两天。(应该在“走”后加“了”)
  I send you.我送送你们一下。(应该改成“我送送你们”,去掉“一下”,因为“一下”与“送送”意思重复。)
  We will have a meeting tomorrow afternoon.明天下午我们有开会。(“有”“开”只取一个)
  句式杂糅,关联不当
  1、Today Jim bought apples,bananas,grapes and many fruits.今天吉姆买了苹果、香蕉、葡萄和很多水果。(苹果、香蕉包含在水果里面,但很明显水果和具体的苹果、香蕉不是并列关系,因此不能用连词“和”)
  He not only learned Chinese,but also met many Chinese friends.他不但学中文,而且认识了很多中国朋友。(“学中文”和“认识中国朋友”不是递进关系,应该改为“不但学会了中文,而且认识了很多中国朋友”)
  此外,诸如“我要去见面我的辅导老师”“我下周就要回去美国”之类的错误表达方式在留学生当中屡见不鲜。
  四、总结与反思
  在笔者看来,汉语学习者之所以会犯以上的错误,究其原因,首先是外国学生在语义、结构、使用场合方面没能很好地掌握汉语的规律,尤其是汉语中各种特有的形式、各类补语等语法现象,学生掌握起来困难较多,容易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病句。其次则是受母语或媒介语的负迁移作用,在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中,由于学习者的母语与外语的相异成分而对外语习得产生不利的、消极的作用,这是学习者掌握和应用外语的障碍。笔者认为,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让学生意识到中西语言文化异同的重要性,找出中西语言文化的相同点和相似之处,进而减少母语负迁移的作用,将不失为一个事半功倍的有效措施。   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由于汉语语言知识的缺乏,因此他们在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时,难免喜欢套用母语的思维定式和规律,但这在汉语学习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要减少或排除学生在汉语词汇学习中受母语负迁移的干扰,就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外语思维习惯。以下是笔者结合自身实践情况对如何提高对外汉语教学效果所做的一些思考。
  (一)、加强母语和目的语文化思维背景的对比教学
  中西文化异同是造成干扰汉语学习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的影响。从另外一方面来看,语言又受文化的作用。通过语言不仅可以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背景,同时还包括其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民族特点和思维模式。所以语言和文化是相互作用,彼此不分开的。要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要了解文化则需要了解语言。在不了解对方文化的前提下使用对方的语言,很容易造成失误,形成交际上的障碍。
  在进行对外汉语教学时,教师要注意中西语言中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词汇,如动植物、颜色、地名等相应词汇通过对比略论中西部分词汇的文化内涵,展示中西方文化异同。西方人重理性和逻辑思维,汉民族重悟性和辩证思维,通过让学生了解这种思维习惯上的文化异同,体会其对语言表达方式的作用进而学习汉语语法,减少母语的负迁移作用。另外,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广泛收集适合自己的阅读材料,如各类报刊,文摘杂志等,通过大量的阅读,学生可以借此开阔眼界,有助于在深层次上对异域文化有所了解,教师还可以借助幻灯片,娱乐电影等,增加学生对文化异同的敏感度。
  (二)、加强母语和目的语词汇的对比教学
  汉语学习过程中母语的负迁移不仅体现在文化上,同时也大量存在于语言层面上。在进行词汇教学的同时,教师应明确任何两种语言的词汇都不可能一一对应。母语负迁移使得学生因对汉语词汇一知半解的理解而犯错。因此在汉语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学生对词汇的解释和理解。词汇教学就是要学生掌握两种语言词汇所代表的共同概念体系和不同的概念体系,使学生明白不是所有的汉语词义都可以用英语解释。在实践教学中,如果教师能有意识地比较母语和外语的差别,就能更清楚地掌握学生在汉语学习中的真正障碍,从而更好地实施教学。
  (三)、创造良好的中文学习环境
  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尽量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汉语学习环境,西语论文,以便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机会更多地使用目的语来交谈。教学的重点也应该多考虑创造真实的交际氛围、角色、话题,使学生在相应的环境下如何使用目的语进行良好的沟通。教师除了在课堂上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境外,也应该时常鼓励学生到课外自行创造更多的汉语学习语境,多与汉语母语者进行汉语沟通,达到双管齐下的影响。语言只有在语境的实践中才能学得更深刻,只有在应用中才能更好地把握。
  总之,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加强中西语言文化对比探讨,让学生了解双方文化的异同,创造有利于外国学生学习汉语的环境。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文化的载体,同时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理解不同的语言文化内涵,关于外语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语言异同反映着本质上的文化异同,通过让学习者对中西语言文化异同进行对比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西语专业论文,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高度重视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倾向,适时导入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帮助学生认识中西方语言文化异同的本质,使学生正确地理解语言,灵活应用汉语进行交际,提高对外汉语教学效果。(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参考文献:
  [1] 李翠霞,第二语言习得中母语负迁移现象及对策,继续教育探讨2017年第2期
  [2] 张灿灿,二语习得中的母语迁移现象,吉首大学学报2017年第4期
  [3] 刘绍龙,试析中西语言文化的比较,外语与外语教学1995年第1期
  [4] 邓炎昌,语言与文化,外语教学与探讨出版社1989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