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休闲观念比较探讨[西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西语论文 责任编辑:姗姗老师更新时间:2017-06-07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 要: 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法等探讨措施,对中国与西方对于休闲观念的理解进行了探讨 ,探讨结果发现:中西方休闲生活的向往及休闲在生活中的重要性的认识是一致的,但中西方对休闲需要的理解不一样,其认知的出发点不同。中国认为休闲是人自然本性的欲求, 认为休闲是人的自然欲望,强调“以道制欲”,仅有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和有利于个人修养的 休闲生活才值得肯定;而西方则认为休闲是上帝赋予人的神圣权利,休闲是“快乐”的源泉 ,仅有高贵的和有利的事物才会令人愉悦,只要能够满足个人快乐需要的所有活动都应该肯 定。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古代;休闲;比较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3612(2017)07-0039-04
  
  A Comparison on Leisure Concept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HE Ping xiang�1, ZHANG Qiu fen�2, Sun Zhong�3
  (1.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Na nchang330022, Jiangxi China;2.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Henan Un iversity, Kaifeng475001, Henan China;3.College of P.E., Jiangxi Normal Univers ity, Nanchang330027, Jiangxi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literature and comparison, the paper makes a research on unde rstanding the concept of leisure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and the results sho w that: China and the West are consistent in longing for leisure life and admitt ing the importance of leisure in one's life. However, Chinese people think leisu re is the desire out of instinct and emphasize “restricting desire with moralit y ", that is to say, leisure that fits in with society norm and benefits the indiv iduals can be accepted. The West thinks leisure is the sacred right given by Godand the source of happiness. It is noble and helpful things that can please ind ividuals. It is activities satisfying individuals' needs that can be admitted.
  Key words: ancient time; leisure; comparison
  
  1中西方对于“休闲”的含义
  
  1.1西方对于“休闲”的定义
  在英文词义学的考证中,最早可以看到英文“Leisure”(休闲)一词来源于拉丁文“licer e”,意指自由“to be free”。同时法文的休闲“loisir”是自由时间“free time”的意 思,法语来源于希腊语和拉丁语。而希腊语中的休闲是“stole”、“skole”。从希腊语 “stole”、“skole”引申出了拉丁文“scola”和英文“school”,逾为休闲和教育,认为发展 娱乐,从中得益,并与文化水平的提高相辅相成。所以,休闲本身就包含了两层基本含义:1) 自由和自由时间;2) 教育和智慧。这两层含义之间也是相联系的,首先要有自由和自由 时 间,然后利用自由时间接受教育和获得智慧。这些含义本身就反映了休闲(自由和自由时间 )和劳作(劳动和劳动时间)的一种对立关系。而且,在拉丁语中,我们能进一步找到这种 对立和排斥关系:因为“Otium”(休闲、闲逸)的反意为“neg- otium”(字面意为事务 、商业、劳动),所以,休闲在最初就和劳动或工作是一对相互对立的概念。但是西方目前 对休闲也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从各自角度对休闲下过诸多不同的定 义。例如,休闲学专家杰弗瑞•戈比对休闲的定义是:“休闲是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中解脱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它使个体能以自己所喜爱的、本能地感到有价值 的方式,在内心之爱的驱动下行为,并为信仰提供一个基础。”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A. J.Veal教授在“休闲和娱乐的定义”一文中统计了比较有作用的27种定义。现任世界休闲组织 秘书长克里斯多弗•艾丁顿把这些定义总结为以下方面:自由时间(free time)、活 动(activity)、心灵状态(state of mind)、社会阶层的象征( symbol of social clas s)、行动(leisure as action)、反功利(antiutilitarian)、整体观(holistic)。
  1.2中国对于“休闲”的定义
  在《周礼》中对“闲”的解释是“闲”这个字,是门内有根木头,即把门栓住,不让其它人 和动物通过。由此引申“闲”字在中国就有“防御”、“捍卫”、“阻隔”、“范围”乃至 “马厩”这些含义。随着时间的发展,“闲”之为物的意义,慢慢转变为“闲”之为空。即 概念的 发展演变,使其从单指物,演变为在物的控制下存在的自由空间。如人们在合理地防御了人 或动物来侵之后,就腾出了更多时间和空间做自己想做的事。如此引申出现代人说的“闲暇 ”、“闲空”等的涵义。
  但自古以来,中国人有一个观念,那就是他们把光天化日之下做的事称之为“正事”,把关 起门来所做的事称之为“闲事”,存在对他们所从事的活动有“正事”、“闲事”的价值判 断。“正事”是大多数人公认的“光明正大的事情”、“应该做的事情”、“份内的事情” 、“正确的事情”;“闲事”则是被人们公认为上不了台面的“见不得天日的”、“无关重 要的事情”或也指“与自己无关的事情”,去做这种事情是很不值得的,也是一般被人看不起的。它是与“正事” 相对立的概念。
  再者,通过与“闲”字有关的词汇,我们更能看出在中国这个字的真义。如在言语方面的词 汇有,“闲谈”、“闲聊”、“闲扯”、“闲言”、“闲语”、“闲问”、“闲口”、“闲 舌”、“闲话”等等;在行动方面的词汇有,“闲串”、“闲逛”、“闲游”、“闲玩”、 “闲耍”无所事事的“闲散”、“闲坐”、“闲居”、“喝闲茶”、“吃闲饭”、“管闲事 ”、“生闲气”;指人本身的词汇有,“闲人”、“闲身”、“闲民”;指官吏的词汇有, “闲官”、“闲职”、“闲冗”、“闲曹”、“闲杂人等”……凡是带上一个“闲”字的言 语就可以说是无关紧要的言语;凡时带上一个“闲”字的行动就可以说是无关紧要的行动, 凡时带上一个“闲”字的人就可以说是无关紧要的人; 凡时带上一个“闲”字的官吏就可以说是无关紧要的官吏,他们的地位总比不带“闲”字的 要低不少。

  而“休”在《康熙字典》和《辞海》中被解释为“吉庆、欢乐”的意思。“人依木而休。”《诗•商颂•长发》中释“休”为吉庆、美善、福禄。“何天之休。”郑玄笺:“休,美 也。”《左传• 襄公二十八年》:“以礼承天之休。”杜预注:“休,福禄也。”因此, 可以看出“休”在中国是一个代表“美好”的褒义词,而“闲”在中国则是一个代表“不入 流”的贬义词。将一个褒义词和一个贬义词组合在一起来表达另外一种“美好的事物”,这 不符合中国的传统,在中国是不多见的,也是为中国文人所不能接受的。故可以断言现代意 义的“休闲”一词不是中国本士词或无中国此词之本意(如《辞海》中对“休闲”解释:指 农田在一定的时间内不种作物,借以休养地力的方法。古文出处有“休田闲置”之说),而 是现代国人根据西方有关“leisure”的文论译过来的合成词。虽说中国本士并不能产生“ 休闲”一词,但却存在“休闲”的观念形态。如具有“休闲”观念的典型代表人物就是中国 古代的老子。老子主张,人要活得自然、自由自在,心性尤其要悠然散淡。在他的《道德经 》第二十五章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 即遵循自然法则,自然而然为之。因而,他强调人应该“致虚极,守静笃”、“清静为天下 正 ”。同样“休闲”观念在中国的养生学中也彼有市场,如“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流水之声可以养耳,青禾绿草可以养目,观书绎 理 可以养心;弹琴学字可以养脑,逍遥杖履可以养足,静坐调息可以养筋髓。”另外,在中华 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典籍中,辑录有“休闲”观念内容的著作十分丰富,从《诗经》、《楚 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到清代闲适小品都记述了古人追求自由快 乐的灵性文字。
  
  2中西方的“休闲价值”观的比较
  
  2.1西方休闲价值观
  西方休闲思想的学术渊源和文化渊源起源于古希腊和希伯莱文化,并形成了西方人所固有的 休闲价值观。柏拉图说:“诸神怜悯生来就劳累的人们,因而赐予他们一系列节日,并有酒 神(Dionysus)、诗神(Muses)、太阳神(Apollo)相伴,由此他们的身心获得滋养,它 们变得高大、正直”。《圣经》中也载有:(上帝说)“你们要休闲,才能感悟到我是神( Have Leisure and Know That I am God)”。休闲被认为是上帝赋予每个公民的神圣权利 。
  亚里士多德也说:“游嬉,在人生中的影响实际上都同勤劳相关联。……人们从事工作,在 紧张而又辛苦以后,就需要(弛懈)憩息;游嬉恰好使勤劳的人们获得了憩息。所以在我们 的城邦中,游戏和娱乐应规定在适当的季节和时间举行,作为药剂,用以消除大家的疲劳。 游嬉使紧张的(生命)身心得到弛懈之感,由此引起轻舒愉悦的情绪,这就导致了憩息。… …休闲自有其内在的愉悦与快乐和人生的幸福境界。这些内在的快乐只有闲暇的人才能体会 。……首先,它是“自足”的实践活动,除了活动本身没有其他功利目标;其次,它是“快 乐”的实践活动,它能使身心得到愉悦的满足;第三,它是“德性”的实践活动,是人生完 美的体现。”
  近代启蒙思想家斯宾塞在其《闲暇教育论》中说:“这些种种趣味的陶冶和喜悦不但是重要 的,而且在我们即将到来的时代里,这些趣味比现在会远远地占有人生的绝大部分。”
  1967年在日内瓦召开了有16个有关游戏、娱乐、消遣的国际组织参加的一次座谈会,讨论 了一份《消遣宪章》(Charter for Leisure),1970年6月在欧洲娱乐委员会获得了通过。 这份宪章对消遣、娱乐的定义做了比较详细的说明:“消遣和娱乐……通过身体放松,竞技 ,欣赏艺术、科学和大自然,为丰富生活提供了可能性。无论在城市和农村,消遣都是重要 的,消遣为人提供了激发基本才能的变化条件,消遣时间是一种自由时间,但在这个时间里 ,人们能掌握作为人和作为社会有意义成员的价值。”
  瑞典哲学家皮普尔说:“休闲是一种精神的态度,它意味着人所保持的平和、宁静的状态; 休闲是一种为了使自己沉浸在“整个创造过程中”的机会和能力;休闲是上帝给予人类的‘ 恩赐’ 。”
  美国教育家、哲学家,芝加哥大学的创始人之一,莫德默•阿德勒说:“现代人忽视了休闲在人们工作和生活中的重要意义,人们忘记了早在公元前4世纪亚里士多德就曾教导我们的 ‘休闲可以使我们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可以保持内心的安宁’,因此,我们应该珍惜休闲、 善处休闲。”
  犬儒学派(Cynicism)认为,物质方面的满足并不能给人带来快乐,也不希望自己被财产所 左右。他们常常衣衫褴褛,并随处坐卧。实际上对他们而言,所有的社会秩序和制度除了能 引起不辛并摧毁人的本性之外,皆毫无用处。在某些方面,他们的态度是要回归到人性的自 然状态,他们虽然没有离开城市,但却以一种几乎是原始人的方式生活。
  怀疑论者(Skepticism)认为,生活无所谓好与坏,没有任何事情是确定的。他们倡导人们 应该过一种简单而安宁的生活。
  斯多噶主义(Stoicism)的思想方式在公元前4世纪是相当流行的。芝诺(Zeno)是这个学派 的带头人。他们认为,人们应当选择去过一种顺应于自然规律的生活,这才是最好的生活。
  伊壁鸠鲁学派(Epicuranism),本质上与斯多噶学派一脉相承。他认为,世上存在两种优 劣殊异的快乐,一般说来,较高层次的快乐常常是指沉思、欣赏和开发智力所带来的快乐, 这是一种自我完善的过程。较低层次的快乐大体等同于一种周期性的,对天生嗜好做出的反 应。
  总体上来说西方休闲价值观被下面一个古老的西方休闲哲理故事体现的淋漓尽致:
  在一个天气晴朗的下午,一位到海边度假的富翁遇到了一位正在睡觉的渔夫。富翁说:“今 天天气好,正好可捕鱼,你怎么在这里睡大觉"?渔夫说:“我给自己定的目标是每天捕10 公斤鱼,平时要撒网5次。今天天气好,我只撒网2次,任务就全部完成,所以没事睡大觉" 。富翁说:“那你为什么不借机多撒几次网,捕更多的鱼呢"?“那又有什么用呢"?渔夫不 解地问。富翁说:“那样你可以在不久的将来买一艘大船"。“那又怎样"?“你可以雇人到 深海去捕更多的鱼"。“然后呢"?“你可以办一个鱼类加工厂,那你就可以做大老板,再也 不用捕鱼了"。“那我干什么呢"?“你就可以在沙滩上晒晒太阳,睡睡觉了"。渔夫说:“我现在不就在睡觉晒太阳吗"?
  2.2中国休闲价值观
  林语堂说过:“美国人是闻名的伟大的劳碌者,中国人是闻名的伟大的悠闲者。”[1 ]尽管 这一概括不无夸张的成分,但必须承认,中国休闲观念古已有之,且在文人中形成一种时尚 之风。就休闲价值而言,中国古代典籍中历来不乏经典的文字。但在这些著述中所表现出来 的休闲价值,无外乎三种:其一,是经世致用的价值。如《诗经•大雅•民劳》中云:“民 亦劳止,汔可小康。……民亦劳止,汔可小休。……民亦劳止,汔可小息。……民亦劳止,汔可小歇。……民亦劳止,汔可小安。”这是流传于公元前800多年的诗,主要是讲,民为国之本,如果把老百姓都累倒了,国家就没法安宁了,即所谓“本固”才能“邦安”,因此 应该提倡在劳动之余得到一点“康”、“休”、“息”、“歇”和“安”。显然,这里的“ 康”、“休”、“息”、“歇”和“安”都是与“劳”相对立的休闲观念,并提出了老百姓 要“休闲”国家才能“邦安”的休闲价值观。再如唐朝的陆贽提出的“养人资国”、“建官 立国,所以养人也。”“故立国而不先养人,国固不立矣”等等的休闲价值观。而在公元242年前后,在文人中也曾发起以经世致用为标准来评判休闲的优劣的大争论。如当时地处江南的东吴太子孙 和,针对当时社会上交游博弈(围棋比赛)之风盛行,曾组织人就这个问题进行过一次讨论 。韦曜为此,专门写了一篇《博弈论》。文中批评了“今世之人多不务经术,好玩博弈”的 娱乐消闲倾向,认为博弈“技非六艺,用非经国,立身者不阶其术,徵选者不由其道。求之 于战阵,则非孙、吴之伦也,考之于道艺,则非孔氏之门也。以诈伪为务,则非忠信之事;以劫杀为名,非仁者之意也。”故“空防日废业,终无补益。是何异设木而击之,置石而投 之哉。”并声称,“假今世士移博弈之力而用之于诗书,是有颜、闵之志也;用之于智计, 是有良、平之思也;用之于资货,是有猗顿之富也,用之于射御,是有将帅之备也。如此则 功名立而鄙贱远矣。”[4]强烈地批评了博弈非实用之技,既无移风易俗之功,更 非建功立 业之技,反而容易助长投机取巧之心。这种强调经世致用的价值,往往成为一些人取舍参与 休闲活动的依据。因此,这导致在中国传统时期,人们参与的集体从事的图腾崇拜、游神、 祭神和参加各种巫术仪式的休闲活动,这些活动与其说是休闲,不如说是他们带有更强的“ 致用”的目的。

  其二,是悦人悦已的价值。中国有一部分先人是把休闲看成一种内在的审美体验和精神享受 ,远离物质功利。孔子之所以特别欣赏其弟子颜回,就是因为其在“一箪食,一瓢饮,在陋 巷”的情况下,能够保持“不堪其忧”和“不改其乐”的闲适心态;诗人陶渊明更是不为名 利所累,潜心追求躬耕田园的乐趣而写下:“采菊东篱卜,悠然见南山”、“晨兴理荒秽, 带 月荷锄归”、“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等的田园风光下悦人 悦 已的休闲情境。荀子在论“乐”中说:“夫乐(yue)者,乐(le)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 故人不能无乐(yue)”[3],他认为音乐的主要功能是带给人欢乐或愉悦。而欢乐与愉悦是人休闲的自然需求,是人性的基本需要之一,任何人都免不了满足身心欢愉的需要与要求。 追求人生欢娱似的休闲是人的本性,是自然之情,这就是在人的生活中为什么不能缺少音乐 的原因。
  其三,是厚德重品的价值。在中国古代休闲的价值取向中,注重道德修养常常体现为主体在 休闲中赋予对象以社会化的道德内涵。众所周知,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既强调人际伦理 和道德教化,倡导仁、义、礼、智、信等思想观念,又总习惯于在自然对象和理性内容之间 寻找某种契合点,赋予抽象的道德伦理体系以感性的依托和支撑。如在“孔子观射图”中有 注:孔子主张“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古者射以观德,但主于中鹄,不主 于贯革。因人之力有强弱,不同等。”还如《论语•雍也》等论述中记载:“知者乐水,仁 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等不难看出孔子在儒家道德伦理境界与自然山 水、客观物象之间建立某种内在关联的努力。不仅如此,在中国古代休闲思想中,厚德重品 还体现为主体在休闲中赋予对象以个性化的人格蕴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梅、兰、竹、菊 素有“花中四君子”之称;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它们之所以能够成为文人雅士 笔下经常性的审美意象,继而成为中国文人休闲意境下使用频率颇高的审美范畴,其根本原 因在于,它们本身被赋予了一种人格化意蕴,能够传达出主体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境界。
  
  3中西方“休闲”观念的新发展
  
  3.1西方休闲观念新进展
  自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最早提出对休闲问题的哲学认识后,近100多年来,就休闲问题的探讨 得到学术界的重视。1899年美国的制度学派凡勃伦的《有闲阶级论》,标志着西方休闲 学的诞生。《有闲阶级论》中对休闲观念的理解是休闲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建制,成为人的一 种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宗教、美学、学术讨论与休闲都是有普遍性联系的。继凡勃伦之后 ,西方许多学者便加入到有关休闲问题的探讨中来。如1952年瑞典天主教哲学家皮普尔,他将休闲归为三种特征,从而从本质上区别了“劳”与 “闲”的关系,对西方休闲学探讨产 生了深远作用。荷兰著名学者约翰•赫伊津哈所著《游戏的人》从游戏的角度阐述了休闲与人的文化进化的相关性。美国心理学家席克珍特米哈依(M.Csiks2entmihalyi)在其1982年 的论文“建立最佳体验的心理学”的基础之上,于1990年了对休闲心理学作用深远 的专著《畅:最佳体验的心理学》,提出了“评价”休闲体验效果的“畅”(flow)的概念 。美国马里兰州大学的教授依索•阿霍拉(S.E.Iso-Ahola)于1980作品《休闲与娱乐 的社会心理学》,提出了休闲的两个变量:自由选择和内在动机。他指出休闲并非消极的无 事闲着,而是有着积极的意义――它为人们实现自我、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获得“畅”(flow)或“迷狂”(Ecstasy)的心灵体验提供了机会。美国哲学家中查里斯•波瑞特比 尔的《挑战休闲》和《以休闲为中心的教育》是在西方有较大作用的两部作品,这两本书对 休闲的新观点是,他指出随着人的自由时间的增多,我们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也越来越多。我 们只注意了工作的伦理,却没有思考如何发展休闲的伦理。我们应该勇于改变价值观,用欣 然的心态去欣赏休闲,应该把休闲上升到教育的层次。�近二、三十年来,西方更是涌现了一大批有作用的有关休闲观念、价值的探讨成果,如《人类思想史中的休闲》从西方古代城邦时代到现代的休闲思想作历时性考辨,探究了休闲在人类思想史中的演变及其价值问题,提出了休闲是人类时步的标准和人类生存的真正目标 等问题;《走向自由――休闲社会学新论》从心理学、哲学存在主义、社会认同理论、互 动理 论、建制理论、政治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等多学科的视野提出了一个有关休闲的重要观点: 休闲应被理解为一种“成为人”的过程,是人的一生中一个持久的、重要的发展舞台;《女 性休闲:女性主义的视角》从女性主义的视角探讨女性休闲问题,主要探讨了女性与休闲的关系、女性休闲的历史发展、女性主义视角的休闲观、休闲对女性的意义、女性的休闲限制 、女性主义探讨休闲的措施论;《21世纪的休闲与休闲服务》从目前世界的环境、技术状况 、价值观、人口、经济、健康、工作与自由时间及管理方式上展开前瞻性略论探讨,提出稍 后的10年,休闲的中心地位会得到加强,人的休闲观念将发生本质的变化,新的价值观意味 着人对自然的改变,将逐步转变为人对自身的改变;《你生命中的休闲》从阐述休闲、娱乐 、游戏与“畅”的关系,休闲的发展历史、休闲对现实生活的意义,休闲与工作、休闲与假 日、休闲与性、休闲与教育的关系基础上,提出了休闲行为不止是寻找快乐,也要寻找生命 的意义的休闲价值观。
  3.2中国休闲观念新发展
  中国有关休闲观念的新发展应是自我国休闲学探讨学者于光远先生始,早在1983年于先生便 提出:“我国对体育竞赛是很重视的,但体育之外的竞赛和游戏探讨得很不够。在中国的高 等院校中没有一门探讨游戏的课程,没有一门游戏专业,没有一个探讨游戏的学者。这不是 什么优点而是弱点。”1994年于先生再次指出:“玩是人类基本需要之一,要玩得有文化, 要有玩的文化,要探讨玩的学术,要掌握玩的技术,要发展玩的艺术。”1995年在于先生的 倡导下,成立了我国首个休闲文化探讨中心,自此国内的休闲观念、价值的探讨得到了长足 的发展,新成果、新观点层出不穷,便也自成体系。如,有关休闲观念与个人和社会发展的 问题的探讨。学者认识到休闲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休闲有利 于提高主体素质。马惠娣(2004)认为休闲是为解除体力上的疲劳、恢复生理平衡,获得精 神上慰藉、成为心灵驿站。同时,她指出休闲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根本目的之一,发展休闲 产业不仅仅是公司行为、经济行为,休闲能对人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保障。李磊(2002)认为 休闲是指必要劳动之余的自我发展。休闲是生命的权利,休闲问题是一个社会大课题。季国 清(2002)认为休闲问题是内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问题。曹铮(2003)认为休闲经济是21世纪的主导经济,休闲消费是社会进步的驱动器。刘晨哗、牛晋芳等(2004)提出 ,休闲有利于21世纪人的素质全面提高,休闲生活应是政府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政策时 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另外还有张广瑞、保继刚、吴必虎、宋瑞、刘锋、楼嘉军、刘子众、许峰、俞最,张建、李森森等从不同侧面提出了休闲学术探讨的重要性和休闲问题必须要引 起关注,指出在社会转型时期,学术机构要尽快加强休闲学学科的探讨,政府要致力于推进 休闲产业的发展和相应政策的制定与落实。

  再如,有关休闲观念与人生观和价值观层面的探讨。这方面探讨的代表人物有刘耳(20 04)、许斗斗(2001)、胡伟希(2004)和张建(2017)等,探讨的最新观点是认为:休闲 是生命的本真状态,是生命和生活自我完善的推进剂。休闲是一种文化、一种哲学和一种文 明。对消费者来说休闲还是一种消费模式。休闲具有个性化、周期性、消遣性、时代性、消 费性和生产性,休闲体验具备主体性、整体性、创造性和超越性,它直接指向新型人格现代 感的产生。指出休闲的终极目标是建构自由的世界、意义的世界、体验的世界。休闲既体现 了人存在的历史规定性,又表现为具有重要意义的哲学价值观。
  第三,有关休闲行为主体的探讨。这方面探讨的代表人物有吕娜(2000)、吴必虎(2001) 、柴彦威(2003)和保继刚(2004)等,探讨的最新观点是认为:休闲空间反映了人与自然 、人与文化环境之间的一种默契关系。休闲探讨的目的是为人服务。休闲主体的探讨主要包 括休闲主体本身和休闲行为两个层次。行为地理学、时间地理学、城市地理学都关注了休闲 主体的休闲行为问题。人类活动空间行为的探讨旨在探究人类空间行为类型及规律。
  第四,有关从生活时间到休闲时间探讨。这方面探讨的代表人物有马惠娣(1999)、柴彦威 (1999)、卢嘉瑞(1999)、王琪延(2003)和汪天文(2004)等,探讨的最新观点是认为 :休闲时间是指人们扣除工作时间、睡梦时间、个人私事时间和家务时间之外的时间,是个人拥有的不受其他条件限制的自由时间。是以时间形态存在的社会资源,是检验人的生存状 况、生命质量、精神态度的试剂,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一种高级形式与途径,是促进科学发 展观不可忽视的领域。
  
  4 结 语
  
  21世界是一个将会发生深刻变化,也是最能揭示人类的目的,同时又有着很大的不确定性的 世纪。人类有意识的进化,将使变化的速度远远超出此前的任何一个世纪。在中西继续对其国家特色进行重新定义的过程中,休闲问题将成为她所面对的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因此,我 们对中西休闲观念的关注,是顺应人类社会变化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为了让人们了解休 闲的真义,明确中西休闲价值观。通过探讨发现,休闲不仅是一个“闲”字了得,它还是一 个国家生产力水平高低的标志,是衡量社会文化的标尺,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结晶 ,是人的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生命状态,是与每个人的生存质量息息相关的领域。而在通 过对中西休闲价值观的认识中我们也能发现,“休闲”自打从中西方的出现,直到它在当代 的近况,它无不揭示了人类思想史的演变及其价值问题。它的价值的论战也涉及到哲学、宗 教、神学、文化、科学、经济等学科领域。在对中西休闲观念的探究中,我们既能看到先哲 们对休闲的温情赞美,也能看到当代人们对休闲的粗暴践踏。当然,我们还是充满希望地预 见人类未来的休闲无比美好。
  
  参考文献:
  [1] Robert Preston-Whyte.Construsted Leisure Space-The Seaside of Durb an[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1,28(3):581-596.
  [2] 【美】托马斯•古德尔,杰弗瑞•戈比著,成素梅、马惠娣、季斌、冯世梅译.人类 思想史中的休闲[M].昆明:云南出版社,2000,8.
  [3] 【美】约翰.凯利著,赵冉译,季斌校译.走向自由一一休闲社会学新论[M],昆明: 云南出版社,2000,8.
  [4] 【美】杰弗瑞.戈比著,张春波、陈定家、刘风华译,马惠娣校译.21世纪的休闲与 休闲服务[M].昆明:云南出版社,2000,8.
  [5]林语堂.生活的艺术[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1.
  [6] 马惠娣.休闲:人类美丽的精神家园[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10.
  [7] 梁启雄,编撰.荀子简释[M].北京古籍出版社,1956.
  [8] 陈鲁直.民闲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7,1.
  [9] 于光远.论普遍有闲的社会[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7,1.

西语毕业论文西语论文范文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