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民俗比较及翻译策略探讨[西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西语论文 责任编辑:姗姗老师更新时间:2017-06-07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作为民族文化的基因,民俗具有独特的民族地域特点。本文通过从交际、社会、文化、历史典故和地理环境等方面比较中西民俗的异同,指出为了避免跨文化交际的障碍,翻译民俗特色鲜明的词语时,不能只求概念意义的一致,而要寻求两种文化中的语用功能对等。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民俗 跨文化交际 翻译 语用功能对等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当今世界,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人们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在跨文化交际日趋广泛的今天,中西文化异同往往成为交际的障碍,作为文化基因的民俗更是因为地域特色鲜明而成为交际的绊脚石。因此,就需要通过翻译来充当桥梁和纽带,起到沟通文化交流、丰富人类文化、促进文化融和的效果。
  人类社会总是以相对集中聚居并具有共同生活历史的民族为区分单位,一定的文化总是在特定民族的机体上生长起来。一个民族的特征除了体格体貌特征外,最重要的就是文化的基因――民俗。“民俗不仅仅是一般的民间的风俗习惯,而是一国一民族固有的传承性生活文化的总和――人类社会中一国一民族最独特最根本的基础文化或地质文化。”中西民俗各有特色,异同明显,呈现出鲜明的民族性特征。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语言中最富有民族文化语义的是词汇,词汇反映着民族的文化传统,体现于民间神话、历史典故、社会制度和文化艺术之中。奈达(Nida)曾给翻译下过一个经典定义:“翻译即译意。”但从民俗学的角度看,翻译不是翻译其概念意义,而是寻找两种文化中的语用功能对等。比如,将“龙”译为dragon,二者的文化含意却大相径庭。因此,用某种语言表述的文化信息,一定要在另一种语言中找到具有相同文化语用功能的表述方式,这属于中西民俗异同及翻译策略的一种体现。
  一 中西基础文化方面的民俗异同与翻译
  基础文化方面的民俗,是整个民族的成员在交往中形成的民俗规约,反映着民族的心理、社会原则和行为规范。
  1 交际风俗
  不同的民族在打招呼、社会交往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民族文化规约和习俗。交际习俗不同造成翻译的概念意义不对称。中国人遇到熟人时往往会问对方“你吃了吗?”、“上哪里去啊?”,如果将这两句问候语直接译成英语,那么大部分讲英语的人听了都会不高兴,他们会觉得难以接受和理解,甚至认为你干涉了他们的自由。译为英语则应为hi!或者Have a nice day.或者How are you doing?这正是社会习俗不同所引起的翻译不对称性。
  不同民族千百年来的文化习俗渗透着漫长历史沉淀的不同生活习惯,反映出各自不同的文明礼节。如:
  今天饭菜不好,请多包涵。来,先干上一杯。
  这是中国人在家宴请客人时常说的一句客气话,以示谦逊有礼。尽管事实上已是在精心准备,热情招待,美酒佳肴满桌,但仍然会说“饭菜不好”、“招待不周”之类的客套话。这种体现中华民族谦虚自抑的客套话如果直译为英语,西方客人可能难以理解主人的用意。因此,必须按西方的交际习惯处理,以实现语用功能对等:
  There are best dishes we’re able to prepare.Please make yourself at home.Now, to everyone,cheers!
  从交际功能对等的角度来衡量,这种译法准确贴切,传达了中国人热情好客的礼仪风尚。
  2 社会习俗
  不同的社会人文环境必然形成不同的社会习俗文化,这使得接受者在接受外来文学时有时难以忠实于原文,只能译出基本的意思。如:
  He had been faithful to the fourteen-year-old Vicar’daughter whom he had worshipped on his knees but had never led to the altar.
  他一直忠于14岁的牧师女儿。他曾经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但始终没有同她结婚。
  结婚是人生大事。西方结婚仪式通常是在教堂举行,由牧师或神父主持,男女双方面对圣像相互起誓。句中的led to the altar字面意义为“来到圣坛前”,传达了西方结婚仪式的重要信息内容。但由于汉语读者缺乏西方文化背景知识,如直译为“来到圣坛前”会使读者不易理解。为实现语用功能对等,只有照顾译入语的文化习惯,译为“结婚”。
  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民族心理,各自不同的传统观念,也对接受者在接受外来文学时产生了不小的作用。在鲁迅的《阿Q正传》中,有这样一句话:
  “这断子绝孙的阿Q!”远远地听到小尼姑的带哭的声音。
  “An Q,may you die sonless!”sounded the little nun’voice tearfully in the distance.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中国封建传统道德观念,一个家没有子嗣是最大的不幸,不生儿育女是对祖宗最大的不孝。在中国人的观念中,骂人“断子绝孙”是最恶毒的咒语。而在西方社会,这种观念要淡薄得多,尤其是在追求享乐的现代年轻人中,独身主义蔚然成风,断子绝孙对个人和家庭而言无足轻重。因此,在译文中,最好加以注释:a curs intolerable to the ear in China,才能使译语读者确切理解原文的文化语用含义。
  3 文化联想
  同一客观事物,在不同文化氛围里可以包含不同的价值,引起不同的联想,具有不同的内涵。英美人对数字的神秘观念不亚于我们中国人。在一些英美人看来,“13”是个不吉利的数字,这已经是普通常识,而对“9”呢?按照Brewer’s Dictionary of Phrase and Fable的解释,“9”也是个神秘的数字。“3”是“三位一体”,是个完美的“单数”。“9”是三个“三位一体”(a trinity of trinity ),因此,nine在西方文化中曾出现在“吉”(或“凶”)的各种各样的神话背景中。美国女足夺冠,总统在白宫南草坪接见予以褒扬,女足赠总统球衣一件,号码是99。
  对颜色词的不同联想也反映出不同习俗、文化之间的异同。在西方,白色象征纯洁无暇,新娘在婚礼上往往穿白色的礼服,而在中国葬礼上的悼念者才穿白衣。与此相对应,中国传统婚礼上的新娘一般穿红色衣服象征幸福吉祥,而红色在西方常常令人联想到鲜血和死亡。另外,中国人有“红白喜事”的说法,关于不了解中国文化习俗的欧美人来说,把诸如生儿育女、娶媳妇、贺生日之类的事情称为“红喜”也许是人之常情,英语中就把这些喜庆之日称为red-letter day,但把死了人也称为喜事即白喜,就会使他们百思不得其解。颜色词green,对应在汉语中的绿色代表“勃勃生机”,而在英语中green的联想意义较多,可以表示“妒忌、眼红”或“缺乏经验、知识浅薄”等。汉语中我们说某人嫉妒别人,害了“红眼病”,译为英语时“红眼病”则为green-eyed。
  4 历史典故
  由于不同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发展不同,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沉淀形成的历史文化也不相同。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体现为历史典故。历史典故是民族历史文化中的瑰宝,它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个性,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最能体现不同历史文化的特点。要对这些历史典故进行恰当的翻译,就必须了解它们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并应用恰当的翻译策略,否则就不能很好地体现和传递原文的文化语用功能。

  毛泽东《七律・送瘟神》诗词中有两句诗:“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诗中的“舜尧”是中国历史传说中的两位贤明帝王,为人民所爱戴,代表圣贤,这关于中国人来说比较容易懂。但关于英美读者来说若采取音译,会使他们莫名其妙;如果增加注释,会显得累赘,同时也使诗句失去了诗气。于是我们在西方文化词汇中选择和“舜尧”具有同等语用功能的概念Sage-Kings来代替,译为:Spring winds move willow wands,in tens of millions: Six hundred million we shall all be Sage-Kings. 这样的翻译简单明了,音韵铿锵,又达到了传神的效果。
  二 中西地质文化方面的民俗异同与翻译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民俗,地质民俗具有强烈的地域特征。自然地理环境方面,中国以陆地为主,而且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生产占据重要地位的国家,因此与土地的关系比较亲近,与之相关的习语也就相对较多,如“斩草除根”、“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未雨绸缪”、“疾风知劲草”等等,都与农业生产有关。英国则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与之相关的航海业、造船业很发达,这一特点使他们产生了独具特色的航海、海洋文化,所以英语中有许多与水、海洋有关的习语,如talk fish story(吹牛),know the rope(熟悉内幕,rope指船上用来挂帆的绳子)。汉语文化中所说的“未雨绸缪”,用相应的英语习语表达为While it is fine weather mend your sail.(修帆趁天晴)。在英语中形容一个人花钱大手大脚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在汉语中是“挥金如土”。由此,自然地理环境对习语文化内涵的作用可见一斑。
  文化传统的不同,首先造成了对事物认识的异同。如动植物词汇为中西方语言所共有,但由于不同的文化环境使人们对客观事物有着不同的认识和审美感受,因此被赋予了不同的文化内涵。
  猫头鹰(owl)在中国人眼中一般是不吉利的象征,是倒霉、厄运的征兆,因此民间有习语“猫头鹰进宅,好事不来”。然而在西方owl却有与此截然不同的文化内涵,它是聪明、智慧的象征,与此有关的习语有A wise old owl lived in an oak、as wise as an owl等。此外,owl还是希腊神话中雅典城守护神的标志。又如,“狗”在中国文化里,虽说也有“忠诚”的意思,但在大多数时候,尤其用来形容人时都是贬义,如“狗仗人势”、“狗胆包天”、“狗拿耗子,多管闲事”、“狐朋狗友”、“走狗”等。而在西方人看来,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是可爱而忠诚的,因此在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很多而且多含褒义,如lucky dog(幸运的人),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时),dress like a dog’s dinner (穿着极其讲究),Dog does not eat dog(同类不相残),top dog(最重要的人物)等等。然而,使用或翻译不当则会让人误解,如汉语中贬义的“走狗”若译成“running dog”,则不能实现汉语所要表达的语用功能,反而会让西方人不得其解。此外,蝙蝠(bat)、狮子(lion)等在英汉文化中也有不同的内涵。中西文化对许多动物的联想都是不同的。
  英语民族有爱狗的传统,中华民族则崇敬龙。在我国有“生龙活虎”、“龙腾虎跃”,其中的“龙”的含义是褒义的。“龙”在我国还曾被作为帝王的象征,皇帝被称为真龙天子,而在西方文化里或是在基督文化里,“龙”的含义与我们恰恰相反,在《圣经》中,“龙”即是恶魔,是邪恶和恐怖的象征,正因为这样,我们所说的“亚洲四小龙”在翻译成英文时成了four young Asian tigers。之所以进行了必要的转译,将“龙”转译成“虎”,就是为了实现两种语言的文化语用功能对等。
  三 小结
  中西方不同的生态环境、宗教信仰、社会制度导致不同的民俗传统,并且每种语言都有相应的俗语、典故等“文化负载词语”反映这些民俗现象。翻译这些民俗特征鲜明的词语时,往往不能按照词语的概念意义进行翻译,而是要根据其功能,选择译入语中文化语用功能相对应的表达方式。
  
   注:本文系“上海海事大学科研基金”(项目编号:2017
  146)资助项目。
  
   参考文献:
   [1] Nida, E. A. Translating meaning,San Diams: English Language Institute,1982.
   [2] 陈勤建:《中国民俗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作者简介:魏清光,男,1970―,山东阳谷人,,副教授,探讨方向:文化与翻译,工作单位:上海海事大学外语学院。

西语论文范文西语论文范文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