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氏物语》和歌翻译的困境与验证探讨(7)[日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日语论文 责任编辑:花花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2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姚继中的翻译具有汉诗的大气,但缺点是过于粗矿、直白,缺少了“闻听宫外荒野催人泪下的风声,不禁想起身在其中的小荻”的细腻情感。此外,缺失了宫内、宫外的空间联系。

  验证三:

  原 作: 铃虫の声のかぎりを尽くしても长き夜あかずふる涙かな口语訳: 铃虫の……( あの铃虫のように声の限り泣きつくしても、秋の夜长も足りないくらいに、とめどなくこぼれる涙ですこと)丰子恺译: 纵然伴着秋虫泣,哭尽长宵泪未干。

  林文月译: 促织鸣兮夜未央,衷情悲苦泪滂沱,含恨衔命兮心迷茫。

  姚继中译: 秋虫纵然伴人泣,长宵虽去泪难尽。

  和歌直译: 犹如铃虫声声无止境,长夜不晓,泪留难住。

  译文验证:丰子恺翻译中的第一句与原诗稍有歧义,原诗意为“铃虫通宵极尽最大的声音鸣叫,而我却与铃虫一样,在不眠不晓的长夜泪流不止”,“伴着秋虫泣”喻意“秋虫亦悲伤”,或“伴随着秋虫的鸣叫”。

  “秋虫”一词的翻译凸显了汉诗的雅趣。第二句整体意思没有问题,但原诗中“因为悲伤,尤其觉得夜长的似乎总不天明”的哀伤心情没有能很好地表达出来。

  林文月翻译中的“促织”指的是“蟋蟀”,“蟋蟀”与“铃虫”还是有区别的。无论《源氏物语》还是中国古典诗词,时常会用“铃虫”营造一种带有诗意的特别情趣,而少用蟋蟀表达细腻的心灵情绪。

  “哀情悲苦”是译者根据诗意添加的。“泪滂沱”翻译的过于夸张,关于长期伤心痛苦的人来说,只会“触景生情,泪流不住”,不会“泪滂沱”。“泪滂沱”往往用于突发的悲伤场景。第三句“含恨衔命兮心迷茫”完全是根据书中场景译者自己添译的。

  姚继中翻译的第一句与丰子恺基本相似,但却与丰子恺的方向相反,丰子恺是“人伴秋虫泣”,而姚继中却是“秋虫鸣叫声伴随着人哭泣”。第二句的整体意思与原诗并不相悖,凸显了“即便长夜已去,但悲哀却是挥之不去”。问题是“长宵虽去”却与原诗的「长き夜あかず」全然相反。

  验证四:原 作: いとどしく虫の音しげき浅茅生に露おきそふる云の上人口语訳: いとどしく……( 虫がしきりに鸣いているこの草深い诧住いにおいでくださって、いよいよ悲しみの涙の露を置きそえる大宫人でございます)丰子恺译: 哭声多似虫鸣处,添得宫人泪万行。

  林文月译: 荒郊外兮秋虫鸣,贵人将去不稍等,老妇独处兮泪纵横。

  姚继中译: 哭声稠稠似虫鸣,宫人同悲泣难禁。

  和歌直译: 虫声频频,浅茅丛生处,陪同洒泪的宫中大人。

  译文验证:丰子恺的翻译应该说译出了原诗 70% 以上的意思,尚有 30%的缺失。比如「いとどしく虫の音しげき浅茅生に」中的「いとどしく」「しげき」「浅茅生に」都没有能很好地表达出来。与原诗相比较,缺少细腻的意境。

  林文月的翻译问题比较多。将「浅茅生に」译成“荒郊外”尚可,“秋虫鸣”缺少了「いとどしく」,“贵人将去不稍等”完全不是原诗中的字句,而是根据上下文自主添译的。“老妇独处兮泪纵横”只表达出了原诗中一半的意思,因为原诗应该是“宫人看到老妇人伤心的老泪纵横,也不由地伤心落泪。”

  表面上看是翻译出了一半的意思,但从整体看应该是因理解不同而误译。

  姚继中的翻译除了「浅茅生に」未能译出外,在这三个翻译中应该是翻译的最好的。其中的“稠稠”一词既译出了秋虫连续不断的鸣叫,也译出了宾主悲伤的凄凄哭泣声。“宫人同悲泣难禁”的“同”字,显示出宾主双方的“悲泣难禁”。

  验证五:原 作: あらき风ふせぎし荫の枯れしより小萩がうへぞ静心なき口语訳: あらき风……( 荒い风を防いでいた亲木が枯れてしまったように、若宫を守っていた更衣が亡くなってからは、残された小萩のような若宫の身の上が案ぜられてなりません)丰子恺译: 嘉荫凋残风力猛,剧怜小草不胜悲。

  林文月译: 狂风劲兮荒野中,可怜幼荻失庇护,飘摇不定兮忧忡忡。

  姚继中译: 繁华凋去秋风劲,弱草无奈不禁悲。

  和歌直译: 挡避狂风的繁茂树荫业已枯萎,尚且幼嫩之小荻,何以令人安心。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