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及教育类的论文共有41篇。其中研讨具体教育措施、教育策略的有21篇,研讨教改、课程教育模式的有5篇,研讨艺术导入的有4篇,研讨学科建设方面的有4篇,研讨教师行为等其他类的有7篇。 教育措施的研讨涉及精读、听力、写作等课程,教育策略的研讨既涉及如「きっと」和「必ず」等具体词汇的教育方略,也涉及如得体表达方式等某一方面的教育方略。刘磐磐的《基于TLFU理念的高级日语课程教育法探讨》[88]一文提倡在TLFU 理念(为了理解的教育)的基础上确立以“理解”为核心的高级日语教育法,在深化学生理解的同时激发其心理活动,从而提升学生创造性理解及应用能力。李晓霞的《多模态日语听力教育模式探究》[89]阐述了如何基于多模态视角进行日语听力教育,探究了能够促进学习者日语听力理解的多模态教育模式。鲁畅的《语境视域下的日语词汇教育策略》[90]提出应该从语言语境、情景语境、艺术语境三个方面来探讨语境视域,为词汇教育探讨提供新视角。邢黎的《语用学视角下的日语“配虑表现”教育探讨》[91]提议在传授语义内容的同时导入语用知识的讲授,弥补非语言语境信息的不足,培养学生通过礼貌策略进行语言选择、恰当表达、顺利交际的能力,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刘晓华的《浅谈认知语言学在日语条件句用法解释中的运用——以现行日语教材为例》[92]一文在略论现行教材近况的基础上,提出将原型理论引入教材解释条件句各用法,并编写了解释的试案。田小凤(2017)[93]以授受表达为探讨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明晰了学生的问题点,通过教材略论明晰了教材编写的问题点,提出了导入礼貌策略理论解释授受表达等建议。 冷丽敏、杨峻、张文丽、张婉茹的《高校日语系课堂教育新模式探究》[94]一文聚焦当今学习者使用电子词典的学习行为,探究了适合学习者发展需求的课堂教育新思路,主张教师的课堂角色要转变,应从知识传授为主转变为课堂教育的设计者、学习者课堂学习的参与者、支援者与合作者。 杨兆冬(2017)[95]、孙静、张祝祥(2017)[96]也分别研讨了《基础日语》及专业实训课程的教育模式改革。前者构建基于多媒体的课程教育模式,后者从模式建构、实训措施、考核机制等5个方面研讨了诸如《口语实训》等实训类课程教育模式。侯婷婷(2017)[97]以授受动词讲授为例,研讨了导入恩惠意识、内外意识的重要性。伏泉的《论我国高校日语系教学的特点和职能》[98]回顾了清末、民国、新中国三个阶段我国日语系教学在专业建立、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方面的成就,资料详实,结论可信度高。曲英娟、付立民(2017)[99]等做了学科建设改革方面的探究,提出传统的日语教育模式能否完全适应社会要求的疑问,提议加强教育改革以适应公司对人才的要求。 1.6 其他论文此类论文共19篇。其中,对日伪时期在沦陷区推行的日语教学及汉日语接触所形成的“协和语”的探讨是一个热点。如程志燕的《伪满洲国的日语教学》 2 专着、探讨论集。 以往的学术专着一般以博士论文为主力,今年这种情况有所改变,博士论文以外的专着不断增加。于康、田中良、高山弘子的专着《加注标签软件与日语探讨》[102]是张威担任主编的措施工具与日语教育探讨丛书之一,介绍了日语语料库专用加注标签软件、偏误语料库专用加注标签软件和翻译语料库专用加注标签软件的内容、使用措施、以及加注标签软件在教育和探讨中的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