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本文对国外现代外语教学思想的演变作了简要叙述,并介绍了外语教学法流派之翻译法。说明翻译法的优点和局限性,了解它的来龙去脉,关于我们理解中国这个特定国情下英语教学过程仍然存在翻译法的现象和原因,对我们探究适合中国国情的英语教学措施是大有帮助的。 一、引言 现代外语教学是从十七世纪后才开始的,西欧几个主要国家的民族语言和文字是在欧洲经过文艺复兴运动后才基本定型的,成为欧洲的所谓“现代语言”(Modern Languages),如英语、法语、德语等。于是产生了现代语言教学,以区别以前的古典语言(如希腊语和拉丁语)教学。 现代外语教学是在不断发展的,尤其是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发展,促使外语教学措施的探讨不断深化。由于人们对外语学习过程的认识不同,便产生了多种教学措施。当前出现的多种教学措施并存的现象,就是外语教学深化的标志。 二、国外现代外语教学思想的演变国外现代外语教学法思想的演变,大体经历了四个时期: (一)十九世纪末以前在西欧,十九世纪末以前的外语教学,翻译法占统治地位。漫长的中世纪,拉丁语始终是欧洲唯一的标准语言和文字。拉丁语教学以背诵语法和范文为其特点。十七世纪德国教育家WolfgangRatichius最早提出了外语教学依靠本族语的准则,主张上课时先用本族语讲解大意,然后对外语进行词汇、语法略论和母语对比;捷克教育家Johann Amos Comen-ius提出学习外语要用归纳教学法,重视系统知识和翻译对比,在外语教科书上要排印出本族语的课文,作为直观手段之一。十七、十八世纪的外语教学法家遵循一切语言都起源于一种语言,各种语言基本都是相同的,语言和思维是统一的这一观点,把本族语逐词译成外语,或把外语逐词译成本族语的准则作为外语教学法的基础,这就为翻译法的形成提供了理论根据。 由于翻译法重点放在外语书面语的阅读和理解上,口语只处于从属地位。它反映了外语教学的部分规律,也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因此,传统的翻译法在十九世纪末以前几乎统治了欧洲外语教学达几百年之久,十九世纪达到全盛时期。 (二)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十九世纪末欧洲出现的外语教学改革浪潮,其争论焦点是解决外语教学教什么 (what to teach)的问题。例如,是把教口语放在首位还是把书面语放在首位?要不要教语法?教外语要不要通过与母语的对比翻译等。这一时期语言科学已从书面文献的探讨转向注意到活的语言,这个时期强调口语教学,即主张直接法的人都把语音教学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直接法教学以口语为基础,以模仿为主,注重直觉。它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早期(十九世纪后半叶至二十世纪初)直接法的代表人物有德国的M.Berlitz和V. Vietor,英国的H. Sweet和法国的F.Gouin。他们极力主张完全排斥母语的翻译和语法教学,主张外语直接与知觉和思维关系,主张象幼儿学说(模仿)母语那样学习外语。 与早期直接法相比,后期的(二十世纪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直接法有所变化,如不完全排斥母语和语法教学等。后期直接法的代表人物有H. Palmer、M.West和O. Jespersen等,其中Palmer的教学思想最为突出,他主张在学外语的第一阶段,第一学期,甚至第一年,从事口语操练,完全排除读和写,不发书面材料。他认为: 1.外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听和读是消极地领会语言,说和写是积极地活用语言; 2.教学顺序应先听说(约六周,完全依靠音标)后读写,最后四会全面发展; 3.像幼儿学习母语一样,学习外语要靠直接理解,要求培养学生下意识地学会掌握语言的能力; 4.学会外语是一个养成习惯的过程。要求进行大量的机械练习,反复模仿,然后熟记语言材料; 5.句子是教学的基础; 6.允许用母语教语法和解释抽象的词义; 7.在高级阶段教语法,目的是理解已经模仿过和机械地背熟了的语言材料。 (三)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到六十年代这一时期外语教学以听说法最为盛行。听说法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到五十年代初在美国形成和流行的一种教法。它实际上是在直接法,特别在Palmer的口语教学法体系基础上,与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观点相结合而形成的。它首先是在美国军队中使用并获得成功,教学初期以句型操练为主,避开 书面材料,尽量从听入手,听说领先。这一时期正是现代外语教学的发展阶段。外语教学需要寻找最佳教学措施,解决怎么教(How toteach)的问题。人们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如:语言是什么———是知识还是技能?人们是怎样学会语言的?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及其学习的顺序如何?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