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动物与人们的生活联系密切,因此,各民族语言中都有大量与动物有关的词汇,英汉两种语言也是如此。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动物词汇的文化伴随意义有相似之处,但更多的是不同之处。在跨文化交际中应注重对词汇的文化伴随意义作深层略论。 关键词:动物词汇 文化意义 英汉词汇学 一、对于词汇文化伴随意义的对比探讨 在理论上和运用上的价值社会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社会现象,社会性是语言的本质特征之一。语言的社会性说明,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无时不受存在于语言之外的社会要素(如文化、思想、民族等)的制约,要全面认识语言,不仅不能排除人们每天使用的言语,而且必须把语言系统放在社会大系统中加以考察,才能更为有效地揭示语言系统的本质和内在规律,揭示纷繁复杂、丰富生动的所有言语事实。而以揭示语言结构联系为宗旨的语言理论,由于把语言看成超脱于具体社会环境,独立于具体的时间和空间之外的模式,是不可能覆盖和解释所有的言语事实的。就词汇来说,传统的词汇学和词汇语义学虽然对词语及其语义体系进行了大量的描写和略论,然而它们对言语中大量的词汇活用现象无法解释。例如: He is the fastened oys-ter.(他是个闭得紧紧的牡蛎)中的“oyster”的使用自然不是该词的概念意义,而是它的文化伴随意义--—沉默寡言的人。文化伴随意义是指一个词或词组的概念意义以外的意义,它与人们的生活经验、情感以及语言集团所独有的文化特征密切相关。从上述的说明,我们可以看出探讨英汉词义的差异,必须从文化的角度出发,即探讨词汇的文化伴随意义,才有助于研讨不同自然语言的内在规律,并最终揭示它们之间的共性和各自的特性,同时也给语言结构略论提供新的措施和途径。从运用方面来说,由于文化伴随意义的使用,打破了词汇单位通常意义上的语义标准和语用界限,使词汇的表达功能成倍提高。为此,进行英汉词汇文化伴随意义的对比探讨有助于消除这些理解上的障碍,实现跨文化交际的成功。 二、动物词汇的文化伴随意义是英汉两种文化诸多因素影响在两种语言上的结果 词汇是人类的语言和生活经验最紧密的衔接。动物与人们的生活联系密切,因此各民族语言中都有大量与动物有关的词汇。分别代表着东西方不同文化的英汉两种语言是非常发达的语言,词汇极为丰富,与动物有关的词汇极多。但由于两大民族不同的历史、不同的传统、不同的习俗,甚至于不同的思维方式,经过历史积淀而成的动物词汇,它们的文化伴随意义虽然有些类似或相同之处,但更多的是异同。如:狐狸生性狡诈,故而用于比喻时,大多是“狡猾、奸诈、多疑”的同义词,在这一点上,英语和汉语表现出惊人相似,像as sly as a fox,as cunning as a fox这类英语习语。除此之外,猴子(monkey)的“灵活”、兔子(hare)的“敏捷”、天鹅(swan)的“优雅”、羔羊(lamb)的“驯良、无辜”、狼(wolf)的“残忍、凶狠”、蜜蜂(bee)的“忙碌”等等都是英、汉两种语言中词汇涵义重合的例证,这些是绝对不会引起跨文化交际方面的障碍。所以,我们重点探讨略论汉英动物词汇的文化伴随意义的异同,下面从三个方面对此进行论述: (一)联想引起的文化伴随意义 所谓联想是指在人的思维活动中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联想作为人的重要心理活动,是文化伴随意义产生和使用的心理学基础。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在思维和交际的过程中,经常会对事物和现象进行比较和联想,对具体的形态、习性等特征构成联想成为词义结构的一部分。事实上动物词汇的文化伴随意义便是来源于人们对某一动物的特征所产生的联想,进而赋予文化伴随意义。例如:gorilla(大猩猩)在英语中有三个文化伴随意义:1)丑陋的人;2)暴徒、打手;3)威力无比的东西。第1)义源自这一动物的外貌特征;第2)义则来自该动物的性格和行为特征;第3)义是由其身体特征,即身高体壮、力量大引申而来的。再看汉语的例子,“牛”在汉语中有四个文化伴随意义:1)高大健壮(表示外貌特征);2)力气大(表示身体特征);3)能吃(表示食欲特征);4)任劳任怨(表示性格特征)。因此,我们说正是对动物特征的联想构成了文化伴随意义的内容,成为词义结构的一部分。 然而,英汉民族由于特有的思维模式、生活习俗和社会文化心理等,两民族都有独特的联想,因此,动物词汇的文化伴随意义必然有明显的民族特点。从思维模式来看,汉民族的思维模式是以观物取像为基本特点的,常常以实的形式表达虚的概念,以具体形象表达抽象内容,注重横向关系和定性把握。西方民族的思维模式则是机械的、微观分解的,注重纵向深入和定性略论。这种思维模式的异同反映在英汉动物词汇的文化伴随意义上便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