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深入人心。教学的重点聚集到了学生的“学”上,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了,变“被动”为“主动”,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得到了体现。现以高中英语教学为例,应用深度学习理论,就如何优化课堂教学设计,英语毕业论文,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谈一些笔者的体会。
二、对于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是美国学者Ference Marton和Roger Saljo在1976年提出的,与浅层学习(surface learning)相对应的概念。布鲁姆把教育目标分成六类,从低级到高级分别为:识记(know ledge)、理解(comprehension)、运用(application)、略论(analysis)、综合(synthesis)、评价(evaluation)。浅层学习的认知水平停留在识记和理解两个层面上,学习者被动地接受学习内容,对书本知识或教师讲授的内容进行简单的记忆或复制,但是对其中内容却不求甚解[1],这种学习使学生在课后不久就忘记了所学知识。而深度学习的认知水平则对应后面四个层面,它指在基于理解的基础上,学习者能够批判性地学习新的思想和事实,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能够在众多思想间进行关系,并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作出决策,解决问题。[2]表1是深度学习和浅层学习的特点比较。
综合起来,深度学习的特点有三:1.深度学习意味着理解与批判。2.深度学习意味着关系与构建。3.深度学习意味着迁移与运用。
而要做到让学生在课堂中能深刻理解所学知识,并主动构建,学以致用,就需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教材、课堂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
三、深度学习理论下体现学生主体性的设计
有探讨表明,当以下情况发生时,英语论文,学生通常会陷入浅层学习:学生对所学内容缺乏兴趣,参与度不够;过量的教学内容,满堂灌,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和讨论的机会;对学生取得的成绩没有及时、充分地给予肯定和赞扬;教师带有威胁性的评价,使学生产生焦虑感等。而产生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些教学环节缺乏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设计来体现学生在英语教学中的主体性。
1.在教学中“留白”,鼓励学生主动参与
要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体现其主体性,首先要留给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的时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旁征博引、妙语连珠固然能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但学生听后往往很快遗忘。因为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缺乏主动思考,不能形成深刻记忆。在教学环节设计中,教师可以考虑有意识地停顿,留下空白,让学生有思考、消化、吸收的时间。例如,笔者在教授《牛津高中英语》(译林版)Module 7 Unit 3中的“The effects of the Internet on our lives”一文时做了如下的安排:课前,把教学目标之一设定为“学生通过学习和揣摩文章结构,逐步掌握议论文这一体裁的结构图式:论点—论据—结论”。于是在课堂教学中,笔者重点指导学生通过阅读归纳文章pros部分的结构:
在完成这部分的图表归纳后,笔者鼓励学生积极表达对议论文结构图式特点的想法。至此,学生对议论文结构图式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此时文章的阅读只进行了一半。于是笔者向学生提问:How do you think the writer will organize the “cons” part?鼓励学生自己去归纳文章cons部分的结构:
通过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自己概括、自己进行新旧知识的关系,加深学生对议论文结构图式的理解,从而较好地完成课前预设的教学目标。
2.在教学中“巧问”,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在教学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不但要留出时间,更要巧妙设计问题,用语言来引导学生,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巧问可以检验学生对概念或内容的理解程度,可以帮助教师确定学生能否回忆或建构基本的信息,还可以建立一个情境使学生对问题产生感性认识,引发学生参与思考。课前,教师要认真设计问题,摒弃假问题,用真问题组织教学。课中,避免“满堂问”,杜绝课堂提问的“三多三少”现象,即一问一答多,独立思考少;好学生问答多,其他学生问答少;直接答案多,生成性答案少。[3]因此,要设计各种形式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查寻信息、理解信息和处理信息。课后,关系学生经验与生活,用问题帮助学生拓展、转换和生成信息。还是以“The effects of the Internet on our lives”为例。该文是一则辩论,正反双方有各自的论点和论据,层次及观点清晰。所以笔者把其中的教学目标之一设定为“学生通过学习课文,能初步用英语简单地进行辩论”。在第一部分的导入环节,笔者设计了两个预测性问题:What positive effects does the Internet have on our lives?How do you think the first speaker will organize the “pros” part?帮助学生激活已有的背景知识(即网络对我们生活的有利作用及如何进行辩论等)。这两个问题没有给出固定答案,需要学生到文章中去求证,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为后面及课后的活动埋下伏笔。在最后,笔者又设计了一个帮助学生提炼相关辩论的常用表达措施:How do the two speakers present their supporting facts in the argument?使学生懂得该如何进行辩论,学以致用。
3.在教学中“谋略”,培养学生主动参与
要使学生主动参与,必须使他们懂得如何参与,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任何应用得当的学习策略都更有可能使学习者获得学习上的成功。[4]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深度学习的学习策略。例如,在阅读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表格来引导学生对自己的阅读情况进行反思。通过给学生呈现不同的学习观念和提供不同的学习策略,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教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评价,不断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启发式的自我提问,自我发现问题,找出解决的办法。笔者曾设计自我监测表(见下页表2)和自我评估表(见下页表3)帮助学生对自己的阅读过程和阅读结果进行自我监测和评估。
通过帮助学生自我监测与评估,培养学生反思自己阅读训练过程的习惯,发现自己阅读训练中的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