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理论下《酒国》俄译本中文化意象的翻译[俄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俄语论文 责任编辑:阿米更新时间:2017-05-18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一、引言

  中国着名当代作家、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莫言著作众多,极具中国特色。他的长篇小说《酒国》借助“酒”描绘了现实生活的黑暗,讽刺了“吃人”的社会现实。2017 年,该著作的俄译本在圣彼得堡出版发行,译者为俄罗斯翻译家伊戈尔?叶戈罗夫(Игорь Егоров)。该书在俄罗斯受到了文学界、评论界和媒体的关注,也引发了俄罗斯读者的热烈讨论,俄语论文网站,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在俄罗斯的推广有着重要的意义。

  当然,《酒国》在俄罗斯得以出版并引发各界关注与该书精妙的俄文翻译息息相关。文学著作的翻译是世界各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重要途径之一,增进了不同民族文化间的相互理解与包容。莫言的著作正是俄语读者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

  《酒国》中包含着许多中国文化特有的“文化基因”,并具有很强的意象性。这些文化意象(也就是这“基因”),常常折射出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色。

  《酒国》的原文和译文中所含有的文化意象是不同的,但正是这些异同恰恰体现了俄汉文化的异同。

  略论这些异同,我们能发现俄汉两民族的民族文化心理和思维方式的不同,更能体会到两国学者在不同的认知语境中对《酒国》中的文化意象的理解。

  二、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力

  关联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一种理论,它探究言语行为的规律。1986 年法国语言学家 Sperber 和英国语言学家 Wilson 从交际和认知角度出发,提出了着名的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1]

  该理论认为语言交际不仅仅只是一个编码、传达以及解码的过程,它本身是一种明示-推理过程。

  1991 年,德国学者 Ernst-August Gutt(格特)是第一个在翻译探讨中应用关联理论的人,他指出翻译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是与大脑机制密切联系的推理过程,而翻译的效果则是一个追求译文与原文最大关联性的动态过程。格特认为:翻译是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间三方面的语际交流活动,涉及两次示意-推理过程中一种跨语际的交际行为。[2]

  在这一过程中译者扮演双重角色: 既是原作者的受体又是译文的交际者,一方面不得不利用自己的语境知识、推理能力,并结合相应的语境假设进行推理,以求得原文信息和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另一方面又要考虑到读者的推理能力和语境假设,采用适当的翻译策略,准确有效地将原文的信息和交际意图传达给译文读者。

  三、文化意象与关联理论翻译观

  从文化角度来出发,文化意象是指蕴藏了深厚的民族文化色彩、反映一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长期沉淀下来的民族传统和民族心理等特征的意象。文化意象大多凝聚着各个民族的智慧,是其历史文化的结晶,是构成其语言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俄汉两民族生长在各自的文化背景下,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民族心理、思维方式及认知模式,并积淀了属于本民族独特的文化意象。

  处于同一文化中的人们对本民族的文化意象常常可以心领神会,成功交际。但关于处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人们,尤其在理解独特的文化意象时,由于其百科知识的欠缺则时常出现交际障碍。因此,在翻译中,如何使得这些意象的译介达到最佳关联性是译者力争达到的目标。

  正如前面所说,意象的形成存在于译者、原作者以及译文读者的大脑认知机制中: 一开始译者要充分吸收原文意象信息,之后要承担起下一过程的交际者角色,负责为译文读者呈现出该意象,使后者的期盼能够最有效地与“原文作者的意图相吻合”.

  因此,从关联理论翻译观来看,文化意象的翻译所追求的效果其实也是译文能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与原文意象的最佳关联的问题。

  下面我们从关联理论翻译观这一角度,略论叶戈罗夫在《酒国》俄译本中为了达到与原文的最佳关联,是如何翻译这些独特的文化意象的。

  四、《酒国》俄译本中文化意象的翻译

  文化意象的翻译过程是译者在两种不同的认知语境中进行认知推理的跨文化交际过程。[4]

  由于俄汉两族人民认知语境的不同,文化意象的涵义往往不会为另一文化的人们所接收和理解,因而在翻译中可能会造成信息意图或交际意图的缺失, 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策略就是直译补充法和直译加注法。[5]

  (一)直译补充法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