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输出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影响》-----德语论文[德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德语论文 责任编辑:茜茜公主更新时间:2017-05-23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语言输出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影响》-----德语论文

Abstract: After introducing the concepts and the relations of inputing, intaking and outputing, as well as the functions of output, the paper stresses the importance of emphasizing output during the german teaching and learning to enhance Chinese students’German application ability.
Key Words: Input; Intake; Output; Emphasize Output
摘 要: 本文从介绍、略论现代外语教学理论中语言输入、吸收、输出三者的概念和关系入手,德语论文阐述语言输出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影响和强化输出对提高中国学生德语运用能力的重要性及其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关键词: 输入; 吸收; 输出; 强化输出
作为多年的大学德语教师,笔者在教学中经常遇到很多学生不爱说话,被动地或甚至满足于做忠实的听众,他们常常充满期待地听老师讲解,在沉默中阅读课文或做练习题。这份沉默与被动和人们长期以来学习英语时的情况一般无二,导致的结果则是能较快地做语法练习,较顺利地看懂甚至听懂文章,却不太能用德语自由流畅地表达自己,他们虽然从老师那里学到了很多语言知识,但由于缺乏练习,知识没有全部转化成技能,到实际应用的时候则感到“肚里有货倒不出”,让人干着急。针对这一现象,笔者认为,提高中国学生的德语运用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在教学实践中强化输出。本文拟从二语习得理论中输入、吸收、输出三者的概念和关系入手,阐述强化输出的重要性及其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一、 输入、吸收、输出的概念和关系
现代外语教学理论认为,语言习得过程是输入(阅读、视听)到吸收(加工、记忆)再到输出(说、写、译)的过程。输入是指通过听觉和视觉感知和了解语言材料的形式、结构、意义及其功能的过程,学习者阅读课本上、报刊上或网上的文章或听磁带、收音机及老师、同学的课堂语言或看录象、电视等都是语言输入的重要途径。根据著名语言学家克拉申(Krashen)1982年提出的输入假设,“可理解的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 / Verstandliches Input)是语言习得的唯一来源,而“语言产出能力会自行得到发展”。①事实上这一观点是“站不住脚的”。②
“可理解的输入”关于第二语言习得的重要性是不材料的输入,语言输入不足会导致学习者因语言基本功不扎实、平时缺少语言材料的积累,而在交际时缺乏语言的准确性、流利性、得体性和丰富性,但因此强调“可理解的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唯一来源并没有说服力;另一方面,对语言习得来说光有语言材料的“可理解的输入”是不够的,学习者还必须对所输入的语言材料和知识进行略论、加工,并通过反复的练习将其储存到长期记忆系统,这一过程被称为“吸收”或“吸入”,为以后的语言产出作好准备。
输出即指“学习者用目的语进行语言产出的活动(Sprachproduktion)”,③具体而言是输出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强化已有知识的一种方式或仅可以帮助学习者获取更丰富的输入资源。④直到1985年另一位著名语言学家斯威(Swain)提出输出假设,认为“语言产出促进语言学习”,⑤人们才开始深入探讨和全面认识输出这一过程及其影响。斯威的输出假设是建立在他对加拿大进行法语沉浸式教学项目的调查结果基础上的,那儿的学生虽然接受大量的“可理解的输入”,课程全部用法语授课,但学生的法语水平并未达到输入假设所认为的好效果,尤其是口语和写作方面。斯威认为,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学生“在教师为中心的课堂上缺少积极主动地应用外语的可能性”。⑥
斯威进而提出,二语习得时学习者需要可理解的输出,因为输出具有促进学习者对语言形式进行思考(conscious reflektion)、帮助学习者对语言产出进行检验(hypothesis testing)、对语言输入加强注意(noticing)等影响。首先,产出性活动迫使学习者根据新的交际情景的需要将储入的语言材料和知识进行重新组织,然后将意义通过合适的形式用说、写、译这些口语或书面语方式表达出来。这种尝试在交际过程中会得到检验,事实上,二语习得就是一个对目的语不断作出假设并对此不断进行检验、修正和改善的过程。如果语言表达顺利地促进了交际,说明表达正确,学习者对原有知识的运用便得到了证实,若交际不顺利,则显示表达有误,必须纠正或调整。这样,“学习者原有的知识被激活,并得到了深化和重新组合”。⑦
再者,当学习者用掌握得还不确定或不熟练的目的语进行语言产出活动而发现心中所想表达的和自己所能表达的两者之间有差距时,便急切地想知道该如何改善自己的表达,这就自然而然激起了学习者的求知欲和积极性,此时教师若巧妙地输入合适的语言材料,引入新词汇、新句型或新知识,必能引起学习者的高度重视和加倍的兴趣,从而使新的语言材料的输入和吸收过程变得积极而容易,并且印象深刻、记忆牢固。所以,输出不光能操练、强化已有知识,提高学习者第二语言的流利程度;还能检验学习者对原有知识的应用,促使其注意语言的形式和功能;更能强化学习者对语言输入的注意和吸收,提高学习者二语的丰富性和准确性。成功的二语学习者通常会积极地寻找一切可能性来主动地应用目的语。
总之,学习者为了输出及达到交际的目的,就必须有足够的语言材料的输入和吸收做基础,而输出反过来又能促进语言材料的输入和吸收。笔者认为,三者之间应该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其中输出是语言学习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个过程,因为只有通过交际双方积极的语言应用过程--—说、写、译,即语言产出活动,才真正达到了交际、交流的目的,这也应该是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
二、 强化输出是提高中国学生德语运用能力的关键
与阅读和视听相比,说、写、译是更积极的语言学习行为,体现了学习者积极的学习动机和能动性。学习心理学和测试表明,人们通过读能记住10%,通过听能记住20%,通过看能记住30%,通过视听能记住50%,通过说能记住70%,而通过自己动手尝试能记住90%。⑧恰恰是这一点对中国的外语学习者及德语学习者来说是极其重要的。长期以来的中国传统教学和外语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教师的权威性及教师传授知识的重要性,所谓“传道、授业、解惑”乃教师的职责。这种情况下教师当然竭尽所能,在课堂上对教学内容进行详细的讲解而不负所望,学生们只需要认真听讲、认真记录、认真复习即可,不需要甚至不提倡有独立的思维能力或创造性的行为能力,于是在教学实践中通常出现教师进行满堂灌、填鸭式教学的情况。久而久之,中国学生在学习时习惯了做被动的听众,被动地接受知识,通常没有自己的观点,甚至害怕在公众场合表达自己,害怕在众人面前说错。他们在学外语时也不例外,“以为接受的语言知识越多,语言技能也越多”。⑨用上面的二语习得理论来略论,中国传统的外语教学过分重视语言材料的输入,而不重视语言材料的输出。学生阅读得够多,听得够多,但教师给予学生以及学生自己主动争取的外语表达的机会或语言产出的机会太少或没有,所以才导致学生“心知肚明、就是说不出口”的结果。
要有效地改变这种局面,有效地提高中国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即语言技能,教学双方都必须充分认识到输出的重要性,从而在教学实践中做到既有丰富、适当的语言材料的输入,即传授和接受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更要强化中国学生对语言材料的输出,即通过更多的说、写、译练习加强学生对语言材料和语言知识的积极应用。众所周知,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行为对语言习得极为重要,只有当学习者自己主动、积极地尝试用德语描述客观事物或表达观点或同别人聊天时,他们才有可能从理论到实践真正掌握教师传授的或通过其它途径得到的语言知识,并把语言知识转变成语言技能,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德语语言输出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总之,强化输出是提高中国学生德语运用能力的关键。
三、 教学实践中强化输出的措施
对于如何强化输出这一问题,国内外语教学界近期已有不少论述,例如:“口语和写作项目的,德语论文德语毕业论文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