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语言学论文:《研讨关于欧盟语言机制模式的看法》
摘 要: 本文追溯了德国政府关于德语在欧盟机构的地位问题从边缘化到重视的历史演变过程,揭示了德国政府对外语言政策方面的价值观转变动因,通过翔实的事实印证了德国为提升德语在欧盟机构中的地位所做的工作,略论了这些努力带来的效果,并阐述了笔者关于欧盟语言机制模式的看法。
关键词: 德国; 欧盟; 语言政策
每个语言群体都有推广和促进自身语言的权利,对外宣传自身语言和文化也就是宣传自己的产品。跨国和国际组织中的语言规定关于被规定语言的前途有重要作用。欧盟机构中的语言规定和具体机制关于欧盟各国语言的前途无疑会产生重要作用,具体到德语,可以说,德语能否成为欧洲大陆的流通语,最重要的前提是能否尽快在欧洲机构和组织中立足,确立官方语和工作语的地位。鉴于这一事实,法国公开高举民族语言至上的旗帜,不遗余力地促进法语在欧洲和世界上的地位,而德国在这一问题上相对谨慎,因此人们通常将德语在欧盟机构中地位的无足轻重归咎于德国政府在语言政策上的无所谓态度。事实上,这一说法并不全面。
一、德语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面临的挑战 1. 欧盟机构语言现实的不平衡:理论和实践的差距 从最初的六国煤钢共同体到目前的欧盟十五国,官方语从最初的四种增加至目前的十一种,欧洲各大共同体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从来没有形成过统一的、专门的语言政策,欧共体成立条约中只是在第149和151条中提及文化和语言多样性的准则。1958年4月15日颁布的欧共体一号语言章程是至今为止唯一针对欧盟语言问题正式、明确订立的法规,这其中的第一条就明文规定欧盟所有语言都是相互平等的官方语和工作语。自此以后,欧共体在文化和语言政策上正式确立了语言平等和多样性的基本准则。 在欧共体成立的头二三十年,由于成员数量不多,各国向共同体上交的职能范围和权限有限,欧共体机构在日常工作中的工作负荷有限,基本可以保证提供所有官方语文本,各国语言总体上尚可保障平等地位。不过,这一时期语言平等准则事实上就没有充分执行:法国一直在国内和国际上表现出法语至上的强烈的民族主义倾向,而且欧盟的政治中心布鲁塞尔(比利时直到七十年代一直是法语区)、卢森堡、施特拉斯堡等都是法语区,欧盟机构也秉承了法国的行政管理模式,欧盟法院中法语是唯一的内部工作语,基于这些原因,法语从欧共体成立之初就自然成为事实上的主导语言。 最近几十年间,欧盟的性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最初纯粹功能型的煤钢联盟扩展到如今全方位的经济、政治和社会联盟,欧盟机构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超负荷运转的官僚体系,语言的多样性只能是其提高效率的一个障碍,平等民主的语言机制面临挑战,平等准则难以保障,语言实践中无法避免出现严重的失衡,理论和现实之间存在巨大差距,最为明显的特点是英语的扶摇直上。英语的上升势头跨越财经、外交、科技、教育、娱乐、体育等几乎所有领域,已经成为世界通用语,英国、爱尔兰和丹麦1973年入盟进一步加强了英语的优势地位。不过在欧盟机构,英语法语并驾齐驱的总体局面仍旧存在,欧盟各机构、特别是其中规模最大、工作人员最多的欧委会偏爱英语法语,欧委会的1300多个专家委员会和工作组经常直接使用英语和法语交流。 在英语的上升趋势下,德语受到很大排挤。根据众多调查显示,虽然在欧盟机构内部,德语的使用频率总是排第三位,但是它和英语、法语的差距太悬殊,而且和排在后面的西班牙语、意大利语非常靠近。在谈判和非正式会议中,参加方经常排除德语作为具体的工作语言,不提供德语同声翻译或者绕开翻译直接用英语或法语交流,欧盟机构的出版物常常没有德语版或者出版时间推后,芬兰、丹麦等小国任轮值主席国时,其主席国网站往往只有英语、法语和本国语三种版本。德国代表的工作能力因此受到了很大限制,但是即使德国拚命抗议也无济于事,因为除了一个空洞的一号语言章程,没有什么过硬的法学条文可以保障德语具备和法语、英语一样的特权待遇,而该章程第六条规定,章程的具体运用由欧盟各机构在各自的公务章程中自行掌握,这也为语言实践的不平等埋下了伏笔。 2. 德国语言促进工作中的阻碍因素 和公开积极推行法语的法国不同,德国政府在促进本国语言的过程中存在诸多阻力,这阻力主要来自本国的语言政策和公民的语言意识,当然也和德国的历史负担以及欧盟各国间的语言竞争密切相关。 --—语言政策,即由政府明确定义可达到的语言推广目标。众所周知,法国一贯致力于提高法语在国内和国际上的地位,确立法语作为欧盟官方交际用语和工作语的地位,1993年甚至出台了语言保护法,这在现有欧盟成员国中只此一家。而德国根本不存在统一的语言政策,联邦制的政体决定了包括语言在内的文化管辖权不上交联邦,而是由各个州自行决定。这造成了没有一个政府机关集中致力于这一事务,制定统一口径的国家语言政策,造成了公众关于德国提升语言国际地位的努力知之甚少,虽然德国一直通过各种官方和非官方的渠道在努力,印象上似乎要低调得多。因此人们通常将德语在欧盟机构中地位的无足轻重归咎于柏林在语言政策上的无所谓态度和无所作为。 --—语言意识,即公民是否忠于母语。德语作为流通语的前途在极大程度上取决于德国人对其语言的态度,德语在欧盟机构的使用和其应有地位不相符,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德国政界人士和德籍欧盟官员普遍缺乏语言意识,关于语言同化表现出超乎寻常的合作精神。对此法国讽刺作家安东尼•德•里瓦罗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从德国人那里学会歧视德语。”相应的例子不胜枚举:许多德国官员在国际场合--—例如西欧联盟或者北约的会议上--—根本不要求使用德语翻译,包括一直呼吁促进德语对外推广的对外委员会成员,这些人一般说英语或者法语,以可以在外语环境中游刃有余地工作为荣,在听外语的时候根本不打开同声翻译器的听筒,甚至在谈话对方用德语向其打招呼的情况下仍旧坚持讲英语;在欧盟为新聘公务员提供英、法、德语的入门教程中,德语的课程经常被取消,因为德国人更愿意参加英语或者个别人去参加法语课程;德国批发业和外贸联邦联合会主席米歇尔•福克斯甚至建议:“德国应该在2017年以前把英语作为第二官方语。”①这些点滴的举动关于德语地位的削弱是不可忽略的。 --—历史负担:德国在上个世纪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虽然现在是民主国家,但是阴影仍在,德国提升自身地位的所有努力势必都会招来邻国的疑虑,这可能是联邦政府不能大张旗鼓促进德语的最大顾虑,如果波恩动用政治压力,会唤醒欧洲年纪较大的人关于其战争历史的回忆。因此,德国维护自身利益的举措不得不考虑适度准则。在欧共体成立初期,德国政界人士更是主动和外国同事讲外语,以表现自身的合作精神和一体化的决心。另外,历史上的精神负担也造成了德国国民语言意识不足。 --—欧盟内部的语言争端:欧盟各国为各自语言的地位争论不停。小语种国家--—例如芬兰、丹麦等--—因为根本看不到在超国家层面上普及本国语言的希望,反而更倾向于在对内对外交往中采用欧盟范围内使用最广泛的英语、法语等个别通用语作为欧盟工作语,只有较大语种国家才为其语言的官方地位和功能而奋斗,参与竞争最为激烈的当数法语、英语、德语、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这五大语言群体,德国、奥地利政府和个别东欧国家提高德语地位的努力始终受到意大利和西班牙的牵制,这两个欧盟第四、五大语种坚持要求如果德语在欧盟机构中作为工作语,则它们的语言应该享受同等待遇。
|